正版包邮 心理学与生活 (第16版) 心理学入门书籍经典 大众心理学入门研究

正版包邮 心理学与生活 (第16版) 心理学入门书籍经典 大众心理学入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心理学入门
  • 教材
  • 第16版
  • 包邮
  • 正版
  • 经典
  • 生活心理学
  • 入门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辽海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11302
商品编码:1229569522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

售价:88.00元

作者:[美]格里格,津巴多 著,王垒,王甦等 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115111302

字数:1266000

页码:6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 将《心理学与生活》推荐为GRE 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第16 版中译本在国内出版的十余年来,累计发行70余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及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她不仅伴随着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之路,而且也帮助众多普通读者获得了宝贵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20 世纪3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与时俱进,力图反映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进展,同时保持其一贯的宗旨,即“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谓历久弥坚,历久弥新。作为一本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原书中所有元素,比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极具价值的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在中译本中都被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下来。另外,与心理学与生活教学配套使用的还有一系列丰富、独特的教学辅助资料和工具,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和培生教育出版公合作,为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免费提供主要课件。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过程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她,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祝您好运!


作者介绍


  理查德·格里格,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获Lex 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是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会的会员。从《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第14版修订时开始,格里格成为该书的合著书。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当代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现任主席。40多年来,由于他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津巴多教授频发了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由他开创的《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心理学工作者。在这个全新修订版中,津巴多主动让贤,推举格里格为本书作者,其大师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译者简介: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部分译者介绍如下:

王垒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1月就职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5.9—1996.8 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6—2003.12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Clifton 领导科学讲座教授(ChairProfessor)(2002—)。慕尼黑大学人类研究中心研究员(2002—)。2005.1—2005.5 伯克利加州大学Freeman访问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Research Professor (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指导专家成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工作压力、职业枯竭示范研究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成员(PI)。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1—2013)。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晓林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辑推荐


更新版重磅来袭: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点击进入>>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世界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8位教授联袂翻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上市以来累计重印70余次,持续热销70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方方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晓林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张侃教授《*强大脑》节目嘉宾Dr. 魏 魏坤琳教授倾力推荐选择《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的七大理由:1.心理学基础教材典范之作。《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20世纪30年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斯坦福大学等美国700多所院校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北京大学从1990年开始就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的课程教材。2. 经典理论与科学研究的完美结合。《心理学与生活》不仅介绍心理学的经典理论知识,而且致力于利用坚实的科学研究来与心理学中的错误观念作战。《心理学与生活》的宗旨是: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 享有盛誉的、绝搭的作者团队。开创《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于世,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被公认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认知革命”无疑是当代心理学的主流,而擅长认知心理学的理查德·格里格的加入则是对津巴多社会心理学专长的重要补充。4.国内一流的译者团队。《心理学与生活》的翻译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5.*威学术机构推荐。《心理学与生活》被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推为普通心理学的引进版教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所高校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用教材或参考读物。6.贴近生活与实践。《心理学与生活》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将心理学理论和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极好读物。7.读者好评如潮。2003年《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在国内出版中译本,十余年来累计发行70余册。《心理学与生活》在豆瓣上的近条评价中一半以上为五星,还有着近条书评和书摘,深受读者喜爱。在网店中有着一多条的评论。


目录


第1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4章 感觉
第5章 知觉
第6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第7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第8章 记忆
第9章 认知过程
第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11章 人的毕展
第12章 动机
第13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第14章 理解人类人格
第15章 心理障碍
第16章 心理
第17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
第18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专业术语表
参考文献
人名和主题索引



《人心的罗盘: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地图》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由思想、情感和行为交织而成的复杂世界里。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饱经风霜的老者,从独自一人沉思的哲人到熙攘人群中的普通人,无不被内心深处的驱动力所塑造,也无不被周遭环境所影响。我们是如何感知世界、学习知识、形成记忆的?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快乐、悲伤、愤怒或恐惧?是什么让我们做出某些选择,又是什么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发生冲突?这些看似寻常却又无比深刻的问题,构成了“人心”的奥秘,也是《人心的罗盘: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地图》这本书所要探索的核心。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论堆砌。相反,它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一次深入探索人类心智的冒险。我们将一同拨开笼罩在“心理学”这个词语上的神秘面纱,去领略它作为一门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心灵的基石——感知与认知 旅程的起点,我们将聚焦于我们如何与世界建立最初的连接——我们的感知。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到身体的平衡和运动感知,我们将学习到这些感官信息是如何被大脑接收、处理,最终形成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你会惊叹于眼睛捕捉光线转化为图像的奇妙过程,理解耳朵如何分辨复杂的声波,甚至会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味觉与嗅觉体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到“认知”的领域。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思考、记忆、学习、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我们将探讨记忆的奥秘:它是如何储存的?为何有时清晰如昨,有时却模糊不清?遗忘又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还会学习到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为何我们能专注于眼前的任务,又能轻易被外界干扰。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以及影响我们判断和选择的各种认知偏差,都将在这一部分一一呈现。你或许会发现,自己那些看似“直觉”的判断,背后其实有着一套精密的心理运作机制。 第二部分:情感的海洋——情绪与动机 如果说感知与认知是构建我们世界的基本框架,那么情感与动机则是驱动我们行为的澎湃力量。本部分将带领我们潜入丰富的情感海洋。我们将尝试去定义和理解各种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这些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信号,而非被情绪所裹挟。 除了情绪,我们还将探索“动机”的根源。是什么驱使我们去追求目标、克服困难?是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如饥饿和口渴?是社会性的归属感和被认可的渴望?还是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追寻?我们将解析各种动机理论,理解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了解这些,你将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驱动力,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第三部分:行为的密码——学习与发展 人类的行为并非天生注定,而是经历一个持续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人心的罗盘》将为你揭示这个密码。我们将深入探讨学习的机制,从最简单的条件反射,到复杂的社会学习和认知学习。你将了解行为主义的经典实验,理解奖励和惩罚如何塑造行为,也能认识到观察和模仿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更进一步,我们将审视人生的发展轨迹。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成年期的稳定和老年期的智慧,我们的人生经历着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变化。本部分将介绍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任务和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和成长。我们会讨论亲子关系、同伴交往、身份认同的形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人。 第四部分:关系的织网——社会心理学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活与他人息息相关。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人心的罗盘》将为你编织一张精细的关系之网。我们将探讨从众、服从、偏见、歧视等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理解为何我们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为何有时会做出与自己本意相悖的行为。 你还将了解到吸引力、爱情、友谊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在人际互动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我们将分析沟通的艺术,理解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群体动力学、领导力、冲突的产生与解决,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你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提升自己的沟通与社交能力。 第五部分:心灵的疆域——异常心理与健康 当然,探索人心的旅程,也离不开对那些偏离常轨、甚至充满痛苦的心灵疆域的审视。本部分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但又不失人文关怀地,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我们将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成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但这并非为了标签化或妖魔化,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帮助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困扰的人。我们将探讨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压力管理、积极心理学等概念,鼓励读者关注自身的心灵福祉。这本书相信,理解是疗愈的第一步,而认识到心理问题并非无法克服的阴影,是走向健康的重要动力。 结语:成为自己心灵的导航者 《人心的罗盘: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地图》希望成为你的指引。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想,怎么做,而是为你提供一套理解人心的工具和视角。通过学习书中丰富的理论、生动的案例和严谨的研究,你将能: 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 更有效地管理情绪: 学习应对压力、化解负面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更明智地做出决策: 了解影响判断的各种因素,避免常见的认知陷阱。 更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 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现象、文化习俗和人性的复杂之处。 这本书是你探索内心世界、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 navigating 人生的最佳伴侣。它邀请你踏上这场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成为自己心灵的导航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讲解方式,而是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都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中,并且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读完一章,你可能会发现它和你之前读到的某个内容有呼应,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非常有成就感,也让你对心理学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充满好奇,但又担心太过专业会看得云里雾里。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吸引人,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做梦?为什么有些人容易焦虑?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某些音乐而讨厌另一些?这些问题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共鸣。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一点点地为我们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的“科学性”。虽然语言通俗,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牺牲严谨性。每一项理论的提出,都基于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数据。书中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如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这些实验的描述非常详细,让你能够理解研究的整个过程,以及实验结果所揭示的重要意义。这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学术感很强的封面,而是用了一些抽象的图案和柔和的色彩,让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很亲切,不是那种需要“啃”下去的厚重教材。拿到手里,它的纸质也比我想象的好,不是那种容易泛黄或者掉渣的劣质纸,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就算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它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案例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你对心理学的兴趣,让你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会这样”等深刻的问题。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我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它。

评分

这本书不像是那些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和一个博学的朋友在聊天。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个人化,他会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有时候还会穿插一些幽默的段子,让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快。即使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他也会用类比或者故事的方式来解释,让你能够理解其核心思想,而不是被术语所困扰。

评分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同时,也融入了很多实用的心理学技巧和建议。比如,在关于“压力管理”的章节,书中就提供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放松技巧,以及如何调整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些内容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可以立刻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看到了积极的效果。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帮助我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在很多细节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每章的末尾都会有“思考题”或者“实践活动”,引导读者将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应用。而且,书中还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这些视觉元素不仅美化了版面,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图片的选择也很有品味,不是那种随意的拼贴,而是精心设计的,能够有效地辅助阅读。

评分

而且,这本书的案例选择也非常有代表性,涵盖了从儿童成长、人际交往、学习工作到情感婚恋等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它让我对自己平时的一些想法和判断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偏差悄悄地影响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心理学并不是只关于“心理疾病”或者“不正常”的现象。它其实是对人类普遍经验的探索,是对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感受和行为的深入探究。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我开始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人,去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对世界的观察方式完全改变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