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套装共6册:朵拉+鼠人+小汉斯+史瑞伯+论女性+狼人 社科文献

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套装共6册:朵拉+鼠人+小汉斯+史瑞伯+论女性+狼人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弗洛伊德 著,陈嘉新,王声昌,简意玲 等 译
图书标签: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个案研究
  • 心理学
  • 社科
  • 经典
  • 心理治疗
  • 精神病学
  • 案例分析
  • 人格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0281
商品编码:124154776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6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5721
版次:1
定价:29.0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7509775721
  • 版次:1
  • 定价:29.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92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少女朵拉是一位歇斯底里症患者,有呼吸困难、神经质咳嗽、失声等症状。在与弗洛伊德的会谈中,她透露了病情之外的一些生活事件,比如父亲与邻居K太太的婚外情、邻居K先生曾经突然抱住她并强吻她的唇等。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方式治疗朵拉,最终将疾病的成因归于性本能(原欲)的展现和潜抑。在本案例中,弗洛伊德巧妙运用《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及《性学三论》中的精华,力图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作者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其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一生著作甚丰,多收录于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后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

刘慧卿,现为台湾宏慈疗养院院长、心理工作室主持人,在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及松德院区担任特约精神科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
目录001/【译序】生之本能之火花
004/【导读】朵拉的梦、歇斯底里和其他

053/一个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
054/英文版编者序言
058/前言
067/Ⅰ 临床图像
118/Ⅱ *一个梦
151/Ⅲ 第二个梦
171/Ⅳ 后记

183/【附录】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 出版社: 
  • ISBN:9787509770665
  • 版次:1
  • 定价:25.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外文名称:
  • 开本:20开
  • 出版时间:2015-02-01
  • 页数:128
  • 字数:11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狼人: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讲述一个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在这个交织着动物恐惧、焦虑、强迫症状、忧郁症状、妄想症状及性别认同问题的案例中,弗洛伊德将重点摆在解析那个引发他童年精神官能症的狼群之梦,分析在难辨真假的童年记忆中回环往复,抽丝剥茧,紧紧扣住原初场景的种种可能,捕捉想像与真实之间的交错。在解析中,弗洛伊德的许多重要理论获得佐证,而他缜密的逻辑,让整个过程充满侦探推理的趣味。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其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一生著作甚丰,多收录于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后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
  
  陈嘉新,曾经担任台大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总医师,桃园县居善医院主治医师。目前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mia, San Francisco)攻读社会学博士。
目录【导读】“狼人”之外
由孩童期精神官能症病史谈起
英文版编者序言
Ⅰ 引言
Ⅱ 病人环境与病史的大略调查
Ⅲ 诱惑与其立即效果
Ⅳ 梦与原初场景
Ⅴ 讨论
Ⅵ 强迫性精神官能症
Ⅶ 肛门情欲与阉割情结
Ⅷ 原初时期的新资料以及解决之道
Ⅸ 简单摘要与问题分析
【附录一】弗洛伊德较长的个案史列表
【附录二】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 出版社: 
  • ISBN:9787509772584
  • 版次:1
  • 定价:25.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24
  • 字数:87000
内容简介本书*一部分报告了一位十八岁女孩对一位年长女性的爱恋和追求,弗洛伊德力图在此案例中,为同性恋这一古老的人类现象提出精神分析式的理论。第二部分收录了弗洛伊德以女性为主题的五篇文章,包括书信、论文及对神话的阐释,呈现了弗洛伊德与女性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作者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其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刘慧卿,现为台湾宏慈疗养院院长、心理工作室主持人,在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及松德院区担任特约精神科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
杨明敏,精神科专科医师,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会(A.P.F.)候选人。
目录一部 女同性恋
003/【导读】自恋和流浪的女人
020/一位女同性恋案例的心理成因

第二部 论女性
055/【译者说明】重构弗洛伊德与女性关系的断简残章
057/给玛莎.伯奈斯的信062选择匣子的主题
079/恋物癖088论女性性特质
111/美杜莎的头

115/【附录】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 出版社: 
  • ISBN:9787509787885
  • 版次:1
  • 定价:25.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08
  • 字数:78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丹尼尔·史瑞伯生于1842年,是一位博学、幽默、温文有礼的首席法官。他因出现幻想而致精神崩溃,数度被送往疗养院治疗。这段患病的不幸经历,被他生动详尽地写进《一个神经症患者的回忆录》。这部以生命书写的回忆录,以及相关病历,成为弗洛伊德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患者进行分析的材料。跨越史瑞伯的妄想内容表象,弗洛伊德为妄想症的形成机制提出极具创见的论述,并启发了日后的性别认同、女性情结、生殖、生死及存在等议题的研究。作者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其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一生著作甚丰,多收录于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后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

王声昌,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台湾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博士。目前为精神科医师。
目录001/【导读】百年来的回响
009 /关于一自传式撰述的妄想症(妄想性痴呆症)病例的精神分析
010/英文版编者序言
018/简 介
020/Ⅰ 病史
045/Ⅱ 分析的尝试
071/Ⅲ 妄想症的机制
095/后 记
099/【附录】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 出版社: 
  • ISBN:9787509790281
  • 版次:1
  • 定价:29.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80
  • 字数:129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小汉斯是一名活泼开朗的男孩,自幼备受父母宠爱。三岁的他开始对“小鸡鸡”产生强烈兴趣;到了四岁,他和身边的男女玩伴发展出各式“爱恋关系”;快满五岁时,他突然对马产生强烈畏惧,不敢出门、害怕被街上的马儿咬,甚至害怕载满重物的马车……在这一经典案例中,根据小汉斯父亲的一手记录,弗洛伊德阐明了阉割威胁、俄狄甫斯情结和潜抑等在儿童早期性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和运作,并向世人展示了幼儿令人惊讶的复杂思绪与机敏的洞察力。作者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其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简意玲,长庚大学医学系毕业,先后任职台大医院精神部住院医师、总医师、儿童精神科受训医师。现为精神科医师,并于台湾大学攻读临床医学研究所硕士班。
目录001/【译序】进入小小孩的内心世界
003/【导读】孩童的性幻想与阉割情结

017/一位五岁男孩畏惧症的分析
018/英文版编者说明
020/Ⅰ 引言
036/Ⅱ 病史与分析
125/Ⅲ 讨论
166/后记(1922)

168/【附录一】弗洛伊德较长之个案史列表
169/【附录二】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 出版社: 
  • ISBN:9787509769652
  • 版次:1
  • 定价:28.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外文名称:
  • 开本:20开
  • 出版时间:2015-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68
  • 字数:15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鼠人案例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探究强迫症的基础,巨细靡遗地刻画出此病症在潜意识中复杂的心理动力。弗洛伊德透过本案例曲折精彩的分析过程,阐明了父子之间的爱恨纠葛如何在爱情、移情及反移情中盘错交织,堪称俄狄浦斯情结在20世纪再现的精妙范例。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于维也纳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论、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卫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的观点对精神病医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他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一生著作甚丰,多收录于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后翻译为多种语言版本。
  
  林怡青,成大医学院学士后医学系毕业,精神科专科医师,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于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Anna Freud Centre)研修,曾为台北市立忠孝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为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许欣伟,台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精神科专科医师,曾于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诊疗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现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原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目录【译序】像容器一般的精神分析实景
【导读】鼠人分析的蜿蜒道路
一名强迫官能症个案摘录
英文版编者序言
引言
Ⅰ 个案史摘录
Ⅱ 理论
个案原始记录
编者序言
原始记录
【附录】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套装(共6册):探索人类心灵幽深的隐秘角落 这套精选的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研究,如同一把把锐利的探照灯,穿透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重重迷雾,揭示了心灵运作机制中那些鲜为人知但又深刻影响着个体命运的隐秘角落。在这六部不朽的著作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的奠基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将我们带入一系列令人着迷的病患心灵世界,展现了潜意识冲突、压抑欲望、创伤记忆以及象征性症状如何编织出个体独特的心理困境,并试图通过精神分析的路径寻求治愈与理解。 《朵拉》:初潮骚动与女性身份的迷宫 《朵拉》一案,以其对女性青春期困境的深刻剖析,成为弗洛伊德早期个案研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故事围绕一位年轻女性“朵拉”展开,她因一系列似乎难以解释的症状求助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通过与朵拉的细致对话,逐渐剥茧抽丝,揭示了隐藏在她表面困扰之下的深层心理冲突。在这个个案中,我们看到青春期身体与心理的剧烈变化,初潮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欲萌动,如何与家庭环境、社会期待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纠葛缠绕在一起。 弗洛伊德深入探讨了朵拉的梦境、遗忘以及言语中的失误,将它们视为潜意识信息的重要载体。他指出,朵拉所表现出的歇斯底里症状,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其内心压抑的愿望、未竟的愤怒以及被否认的感受的象征性表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弗洛伊德对朵拉与父亲、以及父亲的友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的解读。在这个案子中,弗洛伊德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文化背景对女性性压抑的影响,以及父权体制下女性身份认同的挣扎。朵拉对男性的复杂情感,既有依恋与崇拜,也夹杂着戒备与反抗,她试图在被父权塑造的性别角色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但却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弗洛伊德的分析揭示了,当个体无法直接表达或处理某些强烈的情感和欲望时,这些情感就会以病态的形式涌现出来。朵拉的症状,例如呼吸困难、咳嗽、失眠等,都是她内心深处创伤和冲突的替代性满足或宣泄。通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试图帮助朵拉认识到这些潜意识的动力,从而整合被分裂的自我,实现心理的成熟与自由。此案不仅是理解女性心理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理解移情、反移情以及精神分析过程本身的关键案例。 《鼠人》:童年阴影与肛欲期的幽灵 《鼠人》一案,是弗洛伊德对童年经历如何深刻塑造成人人格的经典阐释。主人公“鼠人”是一位年轻的军官,他饱受强迫思维和焦虑的折磨,尤其是对“老鼠刑罚”的恐惧,成为其精神痛苦的核心。弗洛伊德通过对鼠人童年回忆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其强迫症状的根源。 在这个案例中,弗洛伊德重点分析了肛欲期(约1.5至3岁)的经历对鼠人心理发展的影响。肛欲期是儿童在排泄训练过程中,对身体掌控感和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弗洛伊德认为,鼠人在童年时期,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严格与矛盾,可能在其肛欲期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例如,其父亲对他的严厉管教,以及母亲的溺爱,都可能导致其内在的冲突和固着。对金钱和财富的过度执着,以及对肮脏和污秽的强烈厌恶,都与肛欲期的相关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弗洛伊德发现,鼠人反复出现的关于“老鼠刑罚”的幻想,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对童年所经历的某种威胁或惩罚的潜意识加工。这种威胁可能与他早期的性幻想、家庭的性禁忌,甚至是他对父亲的恐惧和怨恨有关。鼠人试图通过反复思考和模拟这个恐怖的场景,来获得一种控制感,尽管这种控制感是病态的。弗洛伊德还详细分析了鼠人的梦境,发现其中充满了象征性的意象,它们指向了鼠人被压抑的攻击性和性冲动。 《鼠人》一案充分展示了弗洛伊德对强迫症病因的理解:即来自潜意识的冲动被压抑,但又以变形的方式通过强迫思维和行为重新进入意识。他认为,鼠人所表现出的对惩罚的恐惧,实际上是他将自己内在的罪恶感投射到外部,并寻求某种形式的自我惩罚。通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试图帮助鼠人理解他强迫思维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与童年经历的联系,从而解除这些病态思维的束缚,获得心理的解脱。此案对于理解强迫症的形成机制,以及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小汉斯》:儿童性心理与俄狄浦斯情结的萌芽 《小汉斯》一案,是弗洛伊德对儿童性心理发展,特别是对“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身上表现的经典研究。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小汉斯”的五岁男孩,他表现出对马的强烈恐惧,并且伴有生殖器的焦虑。弗洛伊德通过分析小汉斯父亲记录的日记,得以深入探究了男孩童年时期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小汉斯的马恐惧症,是其内在性心理冲突的象征性表现。在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男孩会经历“俄狄浦斯情结”,即对母亲产生恋母情结,并因此而敌视父亲,害怕遭受父亲的阉割惩罚。小汉斯的马,在梦境和幻想中,常常与父亲的形象、权力和权威联系在一起。马的巨大、力量和潜在的攻击性,被小汉斯内化为他心中对父亲的恐惧。他对马的恐惧,实际上是对父亲潜在的报复和阉割的恐惧的转移。 此外,弗洛伊德还分析了小汉斯对生殖器的焦虑,以及他对于母亲的依赖和占有欲。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身体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父母的特殊情感,是其性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汉斯的马恐惧,也与其对父母之间性关系的观察和想象有关。他可能感知到了成人世界的性张力,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恐惧的对象。 弗洛伊德强调,儿童的性幻想和冲动,虽然在表面上可能显得模糊或难以捉摸,但却是驱动其行为和情绪的重要因素。小汉斯的马恐惧,以及他对其他事物的焦虑,都是其潜意识中未解决的性心理冲突的外部表现。通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揭示了儿童如何通过象征化的方式来处理和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担忧。此案是理解儿童性心理发展,以及俄狄浦斯情结在童年时期如何萌芽和运作的重要文献,为儿童精神分析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瑞伯》:精神分裂与妄想的世界 《史瑞伯》一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裂症(当时称为“早期痴呆”)进行精神分析的开创性研究,尽管弗洛伊德并未直接接触过这位患者,而是基于史瑞伯的自传体回忆录《精神病人的回忆》进行的分析。史瑞伯是一位精神科法官,他声称自己经历了与上帝的神秘对话,并最终转化为“世界末日”的到来。 弗洛伊德的分析集中在史瑞伯的妄想体系,特别是他关于“上帝”和“世界末日”的幻觉。他认为,史瑞伯的妄想并非毫无逻辑,而是其内心深层冲突和压抑欲望的一种扭曲表达。弗洛伊德提出,史瑞伯的妄想起源于其对父亲的敌对和憎恨,以及随之而来的罪恶感。他认为,史瑞伯将自己对父亲的敌对情感,投射到“上帝”这个至高无上的象征物上,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被审判和惩罚的预兆。 史瑞伯的妄想中充斥着性、宗教和暴力等元素,弗洛伊德将其与俄狄浦斯情结和童年创伤联系起来。他分析了史瑞伯的“被男性化”的妄想,认为这可能是其内心压抑的同性恋倾向在遭受压抑后的一种变形。史瑞伯的妄想,例如感觉自己被“性化的”或“被摧毁”,都指向了其内在的性冲突和对阉割的恐惧。 弗洛伊德对史瑞伯的分析,也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是如何被重塑的。在弗洛伊德看来,患者的妄想,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却遵循着其自身独特的潜意识逻辑。这些妄想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替代性构建,用以应对无法承受的内部痛苦。通过对史瑞伯的案例,弗洛伊德试图说明,即使是最极端的精神病,其背后也存在着可以被精神分析理解的心理动力。此案对于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以及精神分析在解释这类复杂精神疾病方面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论女性》:永恒的谜团与精神分析的边界 《论女性》并非一个单独的个案研究,而是弗洛伊德在其职业生涯后期,对女性心理和性发展的系列思考与论述的集结。在这一系列文章中,弗洛伊德坦诚地承认了女性心理的复杂性与神秘性,并提出了他对女性生殖器、性角色、母性以及她们在性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论。 在《论女性》中,弗洛伊德探讨了女性的“性器官缺失”理论,以及由此带来的“阴茎嫉妒”等概念,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也标志着精神分析在理解女性心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他试图解释为何女性的心理发展似乎总是比男性更为曲折和难以把握,以及女性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受到生理、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弗洛伊德也深入分析了女性的阉割情结,以及她们如何应对这种“缺失感”。他认为,女性的性选择,例如选择男性作为亲密伴侣,以及成为母亲,都与她们对自身生殖器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息息相关。然而,弗洛伊德也承认,他对女性心理的理解是有限的,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与男性有所不同,并且她们的超我(道德感)的形成也受到独特的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影响。 《论女性》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正视女性心理的独特之处,并认识到在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下,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被忽视或误解。尽管弗洛伊德的某些论点至今仍有争议,但他对女性性心理的探索,为后来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和性别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也提醒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是一个持续演进和开放的过程。 《狼人》:象征的王国与童年性创伤的重现 《狼人》一案,是弗洛伊德对一位俄国贵族青年“狼人”精神分析的详细记录,这位青年因童年时期的性创伤经历而饱受童年恐惧症和性功能障碍的折磨。这个案例之所以得名“狼人”,源于患者童年时做的一个反复出现的梦,梦中他看到六只狼在他的窗前。 弗洛伊德通过对狼人童年回忆的挖掘,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他在两岁左右时,亲眼目睹了他的父母在他卧室外的窗户边发生性行为。这个早期的性目睹经历,对狼人的心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影响,成为他日后精神困扰的根源。弗洛伊德认为,狼人对狼的恐惧,实际上是对童年时期父母性行为的一种变形的记忆和象征。狼,以其凶猛、性欲旺盛和集体狩猎的特性,成为了他内心深处对性、以及对父母之间性关系复杂情感的投射。 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狼人的梦境,发现其中充满了象征性的意象,例如“六只狼”可以被解读为象征着他看到父母交合时的“六个肢体”,或者与童年时期的其他重要性象征相关联。狼人所表现出的对动物的恐惧,以及对性行为的厌恶,都是他试图压抑和回避童年创伤的手段。然而,这些被压抑的创伤却以病态的形式不断地侵扰他的生活。 弗洛伊德还深入探讨了狼人与父母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他童年时期所经历的被“剥夺”和“阉割”的感受。狼人对自己的阳具的焦虑,以及他试图通过某些行为来“补偿”或“恢复”他认为自己失去的东西,都与他早期的性创伤有着密切的联系。 《狼人》一案充分展示了精神分析如何能够深入挖掘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创伤记忆,并揭示这些创伤如何通过象征化的方式影响成人的行为和心理。弗洛伊德的分析,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这位患者的痛苦,更揭示了性创伤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破坏性影响,以及潜意识如何试图以各种方式来处理和表达这些难以承受的经历。此案是理解精神分析在处理创伤性记忆、性心理发展以及象征性思维方面的重要范例。 总结: 这套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套装,汇集了精神分析史上最为重要和深刻的临床研究。每一部作品都犹如一扇窗户,引领我们窥探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从朵拉的青春期挣扎,到鼠人的童年阴影,再到小汉斯的性心理萌芽,以及史瑞伯的妄想世界,还有女性的复杂性以及狼人的性创伤,弗洛伊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层层剥开患者心灵的迷宫,展现了潜意识的强大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阅读这套书,不仅仅是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更是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探索。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隐藏在意识之下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套作品是心理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及任何渴望更深入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读者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持续地启发着我们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以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史瑞伯》的案例,简直是精神病学的一本“惊心动魄”的读物。史瑞伯先生那宏大而又离奇的妄想,让我对人类精神的边界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弗洛伊德对这种精神分裂症的分析,简直是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从未涉足的领域。他尝试从潜意识的运作机制、防御机制以及“扭曲的现实”构建来解释史瑞伯先生的痛苦和幻想,其逻辑的严谨性和解释的深刻性都令人拍案叫绝。虽然读起来颇具挑战性,但对于理解极端精神病理,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角,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关注我们精神世界的健康。

评分

这次入手了弗洛伊德的经典个案系列,简直是打开了我理解精神分析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读《朵拉》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她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弗洛伊德的精妙剖析所吸引。朵拉的梦境、她的反抗、她与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张力,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弗洛伊德并没有简单地将朵拉看作一个“问题少女”,而是细致地勾勒出她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家庭动力在她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症结”,以及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是如何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洞察力简直令人惊叹,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深入探索。

评分

《鼠人》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挑战。鼠人先生那看似荒诞的洁癖和对“惩罚”的恐惧,让我觉得离我的生活很远。然而,随着弗洛伊德一步步剥离他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动机,我逐渐看到了一个被童年经历和内心冲突所困扰的灵魂。那种对特定行为模式的固着,以及对亲密关系的逃避,原来都根植于更深层的原因。读到弗洛伊德分析他那“古怪”的仪式和幻想时,我突然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或许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鼠人”特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人,尤其是理解自己,需要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多么深刻的洞察。

评分

《小汉斯》的案例,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童年发展和恐惧症的启示。小汉斯对马的恐惧,看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但弗洛伊德通过对小汉斯日常生活细节、梦境和言谈的分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其背后关于父子关系、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性心理发展的复杂过程。我尤其被弗洛伊德对于儿童想象力与现实认知的交织的描述所打动,小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纯粹又多么充满神秘。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而且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心理能量。

评分

《论女性》这本书,绝对是我阅读体验中最为颠覆和引人深思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对于女性心理的探讨,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其提出的很多关于性心理发展、依恋模式以及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的观点,依然具有相当的讨论价值。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与自己的经历、与身边女性的经历进行对照,也让我对“女性”这个概念有了更复杂、更立体的理解。这本书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既有认知,促使我思考性别、欲望、以及身份认同的深层问题,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思想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