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文集 增订版 全11卷 中国古代哲学 近现代当代哲学 套装11本 人文科学 学术兴趣

冯契文集 增订版 全11卷 中国古代哲学 近现代当代哲学 套装11本 人文科学 学术兴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冯契文集
  • 中国哲学
  • 近现代哲学
  • 当代哲学
  • 人文科学
  • 学术
  • 哲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
  • 增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立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2340
商品编码:12306859027
包装:0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9-01
页数:536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冯契文集 增订版(全11卷)
定价 778.00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次 第1版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开本 32
作者
装帧 01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67552340


内容介绍


冯契文集 增订版(全11卷)
定价 778.00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次 第1版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开本 32
作者
装帧 01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67552340


第一卷: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ISBN: 978-7-5675-4164-1/B.976 定价:68元 
本卷为文集新增内容,包括作者早年发表的书评、诗歌、为他人撰写的序或跋、作者同友人通信中与哲学有关的一些内容,以及散见各处未收入文集中的文章等。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丰富,从中可一窥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不断发展的思想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第二卷: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ISBN: 978-7-5675-3438-4/B.936 定价:58元
本卷共有九章,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逻辑思维过程的辩证法和逻辑思维形式的辩证法。作者对逻辑思维过程的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对他后来所说的“广义认识论”的四个问题的讨论: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如何培养理想人格?

第三卷: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ISBN: 978-7-5675-3633-3/B.947 定价:58元
本书系《智慧说三篇》的第三篇,主旨在于讨论化理论为德性,所涉及的主要是价值论问题。统贯全书下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认识的辩证法贯彻于价值论领域,便表现为在创造真、善、美等价值的活动中,培养自由人格的德性。

第四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ISBN: 978-7-5675-3439-1/B.937 定价:58元
本书由“绪论”和“第一篇(先秦)”组成。“绪论”首先论述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哲学史的定义:哲学史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其次论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首次正式表述了作者的广义认识论。

第五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ISBN: 978-7-5675-4002-6/B.970 定价:58元
本书论述秦汉至隋唐的中国哲学发展过程。在汉代,哲学论争的中心是宇宙论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时期,围绕着“有无(动静)”之辩而展开本体论的探讨。魏晋南北朝以后,“心物”之辩成了论争的中心。

第六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ISBN: 978-7-5675-3654-8/B.949 定价:68元
本书论述宋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哲学发展过程。宋代以降,儒学主要以理学的形式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在这总趋势下,存在着不同学派的争论。这些不同学派的争论,是围绕着这一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而展开的。

第七卷: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ISBN: 978-7-5675-3496-4/B.939 定价:98元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 学的民族特点,以及中国近代中西哲学合流的趋势。

第八卷:智慧的探索
ISBN: 978-7-5675-3535-0/B.942 定价:78元
本书是作者“文化大革命”以后发表的论文、发言稿、序跋的汇集。全书以智慧学为中心,各篇都围绕知识与智味慧的关系而展开。从内容看,收入的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知识与智慧关系的理论探讨;(二)关于逻辑与方法论的问题;(三)关于价值论和自由学说以及伦理学、美学问题;(四)会通古今与比较中西。本书可以看作是《智慧说》的外篇。

第九卷:智慧的探索补编
ISBN: 978-7-5675-3571-8/B.945 定价78元
本卷收录了《智慧的探索》之外的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和两本小书——《谈谈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怎样认识世界》。这些论著写作和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但在内容上并非散沙一盘,而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本卷在内容上不仅和《智慧的探索》有着一致性,而且是对后者的丰富和发展。

第十卷:哲学讲演录·哲学通信
ISBN: 978-7-5675-3497-1/B.940 定价:58元
本卷包括作者生前所作部分哲学讲演的记录或提纲,以及作者同友人通信中与哲学有关的一些内容。收入本卷的7l封书信基本上都写于80年代和90年代。这正是作者撰写并完成其哲学史著作和《智慧说》的时期。这些著作的读者或许可以从这些书信中得到很有启发的背景信息。

第十一卷:智慧的探索·补编续
ISBN: 978-7-5675-4164-1/B.976 定价:98元
本卷为文集新增内容,包括作者早年发表的书评、诗歌、为他人撰写的序或跋、作者同友人通信中与哲学有关的一些内容,以及散见各处未收入文集中的文章等。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丰富,从中可一窥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不断发展的思想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第一卷: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第二卷: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第三卷: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第四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五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六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七卷: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第八卷:智慧的探索
第九卷:智慧的探索补编
第十卷:哲学讲演录·哲学通信
第十一卷:智慧的探索·补编续


在线试读

拖油瓶(小说)
大家都叫他拖油瓶,我也只得这样叫他了。母亲对我说:“他和你的父亲同辈,你应该喊他一声叔叔。”我摇摇头不肯,他怎么配得上我称他叔叔呢?
有人告诉我,我们这蔡村里的人都姓蔡,拖油瓶却是个例外,他是没有姓的。因为拖油瓶的母亲是个顶坏的女人,她先已嫁了三个丈夫,然后嫁给姓蔡的(这第四个丈夫是三年前去世的)。拖油瓶是她的第一个丈夫生的,据说那个丈夫是剃头老,剃头老是没有姓的,所以拖油瓶也没有姓了。好在有没有姓倒是件小事,他尽可以姓拖,或者姓瓶。但那却是的的确确的事实:他的母亲前后嫁了四次,他也跟着出嫁。母亲叫做老鼠精,儿子叫拖油瓶。“老鼠拖油瓶”,这是我们那里的一句土话。
你要认识拖油瓶是很容易的,最显著的标记就是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和一长一短的眉毛(他眼睛天生来就有大小,他的右眉上有一条疤,所以显得特别短)。他说话时有点口吃,笑得很呆板。他的身材很瘦小,虽然已经是十五岁的小伙子了,但还不及十二岁的阿明高。
我说蔡村的小孩子是够狠的,尤其是我们这个高山党。所谓“高山党”,是指阿明,金友,小山和我四个人,我们住的那个墙门就叫高山。四个人之中,阿明长得最高,力气也最大,我们都怕他。他的叔父是远近闻名的金荣白眼,所以阿明有个绰号叫小白眼。小山是阿明的弟弟,是个老实人。金友生得尖嘴巴小耳朵,大家叫他小坏蛋,只要他眉头一皱,眼睛一闪,就有三条妙计上心头。
拖油瓶住在我们的墙门外那个草屋里,当然不好算我们同党。但大园党和新屋党的人,总喜欢说拖油瓶和我们同一党,我们抵死否认。拖油瓶既没有父亲,叉没有亲房,他的母亲是人人唾骂的老鼠精。随便你怎样欺侮他,谁也不会替他说半句公平话。这样的家伙怎配做我们同党呢!有一次,有一个人来向阿明告密,说拖油瓶在旁人面前讲他自己属于高山党。这可气坏了我们四个。金友就献计谋,同阿明咬了一回耳朵。阿明就命令我们,备好武器,一齐冲进老鼠精的草屋,趁老鼠精不在,将拖油瓶拉出。小山和我抓住他的衣领,将他的手反剪着,强迫他走。阿明和金友用拳箍和尖刀威吓他,不准他嚷。我们将他架到了青山头的大坟前,叫他跪下。阿明就装出法官的姿势,开始审判。
“好家伙,从实招来,你怎敢冒我们高山党的名头?”
“老爷,小人岂敢!”
“还说岂敢,左右,打二百大板!”
“唷!——”我们三人齐喊。将拖油瓶按倒在地,剥下他的裤子。金友拿起了路旁一片碎竹片,就在他的屁股上乱打,口里还数着“一五”,“一十”……。打得拖油瓶连喊“啊唷!啊唷!我情愿招了!”
“好停下板子,让他招来!”审判官说。
拖油瓶泪流满面,气喘喘地招供道:“是小人该死!前天下半天,大园党的两个恶霸将我围住,拳打脚踢,打得我滚倒尘埃,当时小人情急智昏,就说阿明已准我加入高山党,来日必定要兴师为我报仇,那恶霸闻言恐慌,就赶忙将我放了。小人罪该万死!”
“招供是实,从轻处罚。罚你喝尿一口,吃泥汤团一粒。”小山就用树叶编了一个碗,到溪边勺了半碗水,水里放进许多龌龊的东西,算是粪水。又用黄泥搓成一个泥汤团。大家再将拖油瓶按翻,迫他吃污水和泥汤团。他将嘴闭得紧紧的,我们倒也没法他。污水就泼在他的脸上,汤团涂在他的口角。
从这回把戏以后,拖油瓶有许多日子不来和我们亲近。有一天,我们四个围坐在祠堂的地面上“称石子”(“称石子”是我们常玩的一种游戏)。拖油瓶偷偷地来了。他用手捏着他的膨大的口袋对我们说:
“里面是什么?猜得着,有得吃。”
“花生。”
“瓜子。”
“蚕豆,或者黄豆。”
他连连地摇头,那一大一小的眼睛斜睨着我们,撅起嘴巴,用手拍着口袋,那神气似乎在说:“现在,你们跪在我脚跟了。”阿明再也耐不住了,一跳跳了起来,马上将拖油瓶反背揪住,一边说:“是好汉,有东西大家平分。”我们三个也都立刻站起来,去夺衣袋里的东西,那衣袋禁不住一扯就扯破了,袋里的东西一齐撒下地来,原来是榧子。
拖油瓶只得哀求我们讲和了。于是大家坐下来吃榧子。我们就问他榧子的来历。
“舅父送来的。”他说
“骗鬼,你有什么舅父!”金友的手指指到拖油瓶的鼻尖。(其实金友并不敢说他一定没有舅父,只不过故意要吓他讲出实话来。)
“那末让我讲老实话给你们听,可不要讲出去,这是金莲癫婆家里偷来的。她将炒熟了的榧子放在桌上,自己却去挑水去了,我就偷偷地开门进去,抓了三大手把。”他扬扬得意地装出抓榧子的姿势,口嘴是裂到耳根了。
这偷来的榧子使我们上了勾,拖油瓶答应我们,以后他每次偷到好吃的东西,一定和我们共享,但是假若有人欺侮他,我们却须帮他的忙。我们都同意他的话,只他不能算是正式的同党,他对旁人也不许提起只字。
此后拖油瓶就常和我们在一起,每天早晨和我们一同上山去砍柴。他是个砍柴能手,砍得比我们都要快。等他自己的柴砍够了时,他就得帮我们的忙。这样,我们也落得偷懒。
大家的柴都已捆好了,看看人影还是很长,正午还没有到,我们就垫着柴刀坐下来谈笑。谈笑最好的资料,当然是拖油瓶的母亲。最会取笑的人,当然是金友。许多次,拖油瓶被金友取笑得“钻地无洞”。
“听说你的妈和土地庙里跛脚讨饭通奸。”
“拖油瓶,你为什么没有姓呢?呵,我知道了。一个北老儿将你妈强奸,强奸之后,他就迳自走了,没有将他的姓告诉你妈妈。”
金友老是说这些不伦不类的话语,我和小山有时也凑一两句。阿明是要装假正经的,“好汉不谈女人”,口里虽然这样说,心里却着实乐意金友的话。拖油瓶好几次赌气想走了,但是只要金友说上一句:“开玩笑也要当真,到底是香瓜头儿”,他就又立定了。
下面讲的一件事是我终生不会忘记的。
那是一个暑天的下午,阿明、金友、拖油瓶和我同在一条小溪里学游泳。(这天小山有事到外祖家去了。)拖油瓶游泳的技术是一等的(因为他幼时住在大江边),我们很有点妒忌他。金友学了许多时候的仰卧式没有学会,反而吃了一口水,心里正不舒服,于是提议拿拖油瓶开玩笑。我们三个人就联合起来向拖油瓶扑水,一面扑一面还唱着歌:“老鼠拖油瓶,一拖拖到小桥顶,油瓶勃令丁,跌落水中心,老鼠回头大吃惊。”我们正唱得高兴,却不料“勃令丁”一声,水花里不见了拖油瓶,他被我们迫得站不住脚,跌入深潭的漩涡中去了。(我们村子里有一个传说,这个漩涡是通到东海龙宫去的,跌进去的人,九死无一生)这可吓坏了三个小孩,大家惊慌得哭喊起来:“拖油瓶淹死了,拖油瓶淹死了。”田里割稻的农夫听见喊声一齐跑来,有几个识水性的就跳下水去,总算将尸身捞起。那状况真是够可怕的,他的肚子有车箩那么大,脸孔成了纸金色。有人又将他拉到岸上,把他的腹部横搁在一块圆石上,用力拉开他的牙齿,这样,肚子里就咕噜咕噜地响起来了,口嘴里慢慢呕出许多水来。谢天谢地谢菩萨,他居然还魂了。
这件新闻传遍了全村,全村的人骂我们三个小孩子作孽。但是他们总会加上这样一句:“拖油瓶也是好死不死。”晚上我回到家里,母亲将我浑身衣服脱去吊在柱子上,结结实实打了一顿。第二天早晨还叫我亲自向老鼠精去赔罪。老鼠精倒有趣,不但不骂我,反而对我母亲说:
“小孩子懂得什么,开开玩笑冲了场大祸,这个讨债鬼也真是好死不死,他死去了我真够开心哩。”
拖油瓶在床上躺了一个月,这一时期中我们感到非常寂寞。现在,我们才觉得需要他了。等到他的病好了之后,我们待他比以前好得多。
光阴有时候飞得比燕子更快,一霎眼,又是过了新年,到了清明节。这年头正是土匪最盛的时期,二十里外的走马山,土匪和官兵打得正起劲。小孩子是最会“看人学样”的,我们就模仿土匪,将高山党的组织大变更。阿明自称总司令,我和小山叫大头目,金友是军师,拖油瓶加入了这个新组织,作为“探子”。我们用桐子当炸弹,用竹片作刀枪,腰间挂着尖刀和拳箍。一战胜了大园党,再战打败新屋的官兵队。
“我们应该干几椿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一天阿明这样提议。

《东方智慧的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精要》 前言 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中国哲学无疑是其中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恒星。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无数思想家在对宇宙、人生、社会进行深刻的叩问与沉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套丛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哲学的宏伟殿堂,从源头处探寻那股智慧的清流,理解其核心精神,感受其独特魅力,并理解其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又如何在当今世界依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我们选取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富影响力的一些思想家及其核心著作,以系统性、连贯性为编排原则,力求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唐儒释道的发展融合,再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每一个时期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瑰宝,值得我们细致品味,深入挖掘。 本套丛书并非对所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穷尽式罗列,而是经过精心甄选,选取了那些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精神风貌、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精华。我们将努力以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必要的考据和解读,帮助读者跨越历史的鸿沟,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卷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智慧火花 本卷聚焦于中国哲学思想的黎明时期——先秦。这是思想空前活跃、流派纷呈的时代,被誉为“百家争鸣”。我们从这片思想的沃土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家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孔子与儒家:仁爱、礼乐与家国情怀 我们将重点解读《论语》,这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从“仁者爱人”的道德核心,到“礼”的社会秩序构建,再到“中庸”的处世智慧,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本卷将详细阐释“仁、义、礼、智、信”五常,以及“孝悌忠信”等重要概念,并探讨孔子关于政治、教育、修身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揭示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 老子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韵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本卷将带领读者领略老子“道”的哲学,理解“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等核心思想。我们将深入探讨道家对宇宙本体、人生境遇、治国理念的独特看法,以及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对《道德经》的细读,理解道家思想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精神出路。 墨子与墨家:兼爱、非攻与社会关怀 墨子以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在先秦时期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想流派。本卷将重点梳理墨家的学说,探讨其如何以一种朴素而彻底的实用主义精神,关注社会民生,反对战争,倡导互助。我们将解析墨子在逻辑、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科学探索,以及其严密的组织形式和实践精神。 庄子与道家(发展):逍遥自在的想象空间 与老子对“道”的哲学思辨不同,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寓言化的论述,为道家思想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本卷将重点解读《庄子》,从“逍遥游”的自由境界,到“齐物论”的辩证智慧,再到“应帝王”的治世之道,展现庄子如何以一种超越功利、任其自然的态度,挑战世俗的价值观念,追求精神的彻底解放。 其他先秦思想 此外,本卷还会简要介绍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重要的先秦学派,勾勒出“百家争鸣”的宏大图景,让读者对先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卷二:汉唐哲学——儒道互补与思想的融合 汉代以后,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等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佛教的传入,更是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冲击,并与中国本土思想发生深刻的融合。 董仲舒与汉代儒学:天人感应与政治哲学 本卷将重点考察董仲舒如何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构建起一套“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并阐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分析儒家思想如何成为汉代统治的思想基石。我们将探讨其关于君权神授、社会伦理、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运作。 玄学与魏晋风度:玄之又玄的清谈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潮。本卷将深入探讨玄学的核心概念,如“无”、“有”、“本”、“末”、“名”、“实”等,以及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的哲学主张和生活方式。我们将分析玄学如何以一种超越世俗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方式,回应社会动荡和人生困惑。 佛教的东传与中国化:般若、唯识与禅宗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本卷将重点介绍佛教的般若思想(空性)、唯识思想(心识作用)等核心教义,并深入探讨禅宗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将解析禅宗如何将佛教的智慧与中国道家的清静无为、中国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修行方法和人生哲学。 道教的发展与哲学意蕴:内丹、外丹与养生 与佛教的兴盛相对应,道教也在汉唐时期得到了发展。本卷将探讨道教的哲学思想,包括其对“道”的理解、修炼方法(如内丹、外丹),以及其在养生、炼丹、符箓等方面的实践。我们将分析道教思想如何与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紧密相连。 隋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 本卷还将对隋唐时期哲学思想的融合进行概括,展示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丰富多彩的思想图景。 卷三:宋明理学——格物致知与道德宇宙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高峰,它是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的深刻变革与重建。理学家们试图重新确立儒家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以此指导人生实践。 周敦颐与邵雍:宇宙本源与易学新解 本卷将从北宋早期理学思想的奠基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入手,探讨其“太极”宇宙观。接着,我们将介绍邵雍的“先天学”,理解其对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以及其易学研究的创新之处。 张载与程颐、程颢:气、理与性情 张载以其“乾称天,坤称地……生,则易其形;终,则 ARXIV焉”的“为天地立心”的宏大胸怀,为理学注入了社会责任感。本卷将详细解析张载的“气”学哲学,以及其“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二程(程颐、程颢)关于“理”的学说,理解“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关于“性”与“情”的区分与联系,为儒家道德哲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朱熹:格物致知与集大成者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本卷将重点解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理解其如何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达到对“理”的认识。我们将深入探讨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和“性即理”的观点,以及其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方法。朱熹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 陆九渊与王阳明:心即理与知行合一 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心性的重要性。本卷将介绍陆九渊的思想,并重点阐述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将详细解析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主张,理解其如何将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紧密结合,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和内心力量,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卷四: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与思想范式 本卷将跳出对具体思想家和学派的解读,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和核心思想范式。 辩证思维与“道”的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本卷将通过对“无为”、“柔弱”、“祸福相依”、“矛盾对立统一”等概念的分析,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我们将探讨“道”作为一种本体论和方法论,如何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之中。 天人关系与宇宙和谐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重要的命题。本卷将梳理不同学派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从早期对自然崇拜的朴素认识,到汉代的“天人感应”,再到宋明理学对宇宙秩序的理性建构,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如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德实践与人生修养 中国古代哲学高度重视道德实践和人生修养。本卷将重点分析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关于修身养性的方法,如“仁爱”、“克己复礼”、“寡欲”、“清静”等,以及这些方法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人格。 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到老子的“无为而治”,再到法家的“依法治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本卷将梳理这些不同的政治理念,分析其背后的哲学依据,以及它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也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观,如“天命观”、“循环史观”、“进化学观”等。本卷将对这些历史观进行探讨,并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哲学思想如何回应社会现实,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卷五:近现代中国哲学——转型与重塑 进入近现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哲学思想也面临着转型与重塑的巨大压力。西方思想的涌入,对中国本土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西学东渐与哲学思潮的激荡 本卷将首先回顾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冲击,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哲学、科学、政治制度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与探索。我们将介绍严复、梁启超等先驱的思想,分析他们如何试图用西方的哲学资源来回应中国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近现代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卷将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哲学的反思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本卷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等哲学思想的批判,以及其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等新思想。我们将探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未来方向的探索。 哲学争论与学术流派 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争论和学术流派,如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观的探讨等。本卷将对这些争论进行梳理,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展现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卷六:中国哲学研究的现代视野 本卷将视角转向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我们将介绍当代中国学者在中国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包括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对学术史的梳理、以及对哲学范式的创新等。 跨文化对话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如何与西方哲学以及其他东方哲学进行对话,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卷将探讨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其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所能提供的独特智慧。 哲学与社会现实的互动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如何回应社会现实,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是其价值所在。本卷将关注哲学在伦理学、政治哲学、环境哲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本卷还将探讨当代中国哲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哲学人才。 总结 这套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及其近现代发展脉络的窗口。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智慧结晶的阅读与体悟,读者不仅能深刻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去理解当下,思考未来。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寻根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拜读完这套《冯契文集 增订版》,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哲学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则是在这条长河中激荡、融合、创新的全新篇章。冯契先生,无疑是这场伟大变革中的一位重要舵手,他的思想,就如同那些汇入长河的支流,既有源头活水,又激发出新的浪花。这套文集,共计11卷,其体例编排就显露出一种严谨和全面的学术态度。我尤其被其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现代解读所吸引。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它们,但冯契先生的解读,赋予了这些古老的思想以新的生命力,让它们在现代语境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同时,他也深刻地回应了近现代中国哲学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如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中国大地构建起具有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对话,他娓娓道来,既有对经典的深刻洞察,也有对时代前沿问题的敏锐把握。对于我这个对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和历史交叉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无疑是一次精神的盛宴,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套《冯契文集 增订版》的到来,让我感觉像发现了一片思想的沃土。11卷的规模,彰显了冯契先生在哲学领域沉甸甸的学术贡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深厚的情感,那些先贤的智慧,总是能引发我无尽的思考。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宝贵的思想如何在近现代中国的转型时期,被赋予新的生命,又如何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冯契先生在这部文集中,无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桥梁角色。他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诠释,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结合,并在近现代和当代哲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了解他对中国哲学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以及他对中西哲学交流互鉴的深刻见解。阅读这套文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朝圣,去感受一位伟大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学术理想,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智慧。

评分

拿到这套《冯契文集 增订版》真是如获至宝。冯契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对中国哲学史,尤其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轨迹有所关注的人来说,都绝非陌生。他的思想,跨越了古今,连接了东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套增订版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细致地走进他思想世界的机会。从目录上看,从古代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厚根基,到近现代中国哲学在时代洪流中的转型与发展,再到他本人所处的当代哲学语境下的创新与突破,都涵盖其中。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哲学史,特别是中国哲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这套文集就像一座宝藏,蕴藏着理解中国思想传统如何与现代性对话、如何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出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钥匙。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了解他对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现代诠释,以及他对西方哲学思潮的批判性吸收,这两者在他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阅读这些文集,不仅仅是学习一种理论,更是在追溯一种思想的生长史,理解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坚守学术良知,并不断探索新的思想可能性。人文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其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在历史的沉淀中发掘出启迪当下的智慧,而这套文集,正是这样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它将带领我进行一场深度的人文探索。

评分

拿到《冯契文集 增订版》这套11卷的巨著,我深感荣幸,也充满了探索的冲动。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史领域有着强烈兴趣的读者来说,冯契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思想力量。我一直好奇,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哲学是如何扮演其独特角色的?而冯契先生,作为一位在这一时期活跃的思想家,他的思考轨迹又有着怎样的独特性?这套文集,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厚基础,到近现代哲学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再到当代哲学的发展,层层递进,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窗户。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的现代阐释,以及他对西方哲学思潮的批判性吸纳,这些如何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旅程,它将帮助我理解中国哲学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并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这套文集,无疑将成为我书架上最重要的思想财富之一。

评分

这套《冯契文集 增订版》共11卷,对任何一个热爱中国哲学,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抱有研究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当下的中国,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思想根源,而中国古代哲学便是这思想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契先生的这部文集,恰恰展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深厚造诣。我尤其关注他如何将那些古老的哲学智慧,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并在近现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他对中国哲学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我期待在这11卷的篇章中,能够找到他对中国哲学主体性建构的深刻论述,以及他对如何处理中西哲学关系的独到见解。阅读这套文集,对我来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思想家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它将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评分

当这份《冯契文集 增订版》11卷的“大家伙”摆在我面前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思想的厚重。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些跨越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先贤思想,总能给我带来深深的启迪。然而,我更关心的是,这些古老的思想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命力,如何在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转型中扮演角色,又如何在当代哲学领域继续发扬光大。冯契先生的这部文集,恰恰回应了我的这些疑问。从他的著作中,我看到了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深解读,以及他如何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构建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这不仅是对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梳理,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再创造”。我期待在这11卷中,能够找到他对中国哲学主体性建构的深刻论述,以及他对东西方哲学交流互鉴的独特见解。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在汲取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体会人文科学的魅力在于其能够穿越时空,连接古今,并为我们思考当下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

评分

这套《冯契文集 增订版》简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史的缩影,而且是以一位哲学大家的视角展开的。作为一名对学术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感这次增订版的价值非凡。11卷的宏大体量,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度。我特别关注的是,文集中如何处理中国古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国哲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挖掘和转化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从目录上可以看出,冯契先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他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有深入的研究,更是在近现代和当代哲学领域,以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吸收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来说,理解他的思想,就像是理解中国哲学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其民族特色,同时又能够与世界哲学思潮进行有益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而是基于中国自身国情的创造性转化。这套文集,无疑将为我提供一个理解这一复杂而重要过程的绝佳视角。

评分

拿到这套《冯契文集 增订版》,才真正感受到一位思想巨匠的学术魄力。11卷的篇幅,足以见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我一向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敬意,但更想知道的是,在近现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洪流中,这些古老的哲学智慧是如何被重新审视、转化和发展的。冯契先生的文集,正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宝库。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如何看待中国哲学在吸收马克思主义之后所经历的巨大变革,以及他本人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目录的编排上,我看到了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哲学概念、范畴的深入挖掘,以及他对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思潮的清晰梳理。这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是一位思想家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和原创性建构。对我而言,这套文集是一场关于中国哲学“根”与“魂”的探索之旅,它将帮助我理解中国哲学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又能与世界对话,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评分

初识《冯契文集 增订版》,就被其11卷的浩瀚气势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其近现代转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深感这套文集的价值。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追溯其思想发展的脉络。从中国古代哲学深厚的积淀,到近现代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探索,再到当代中国哲学蓬勃发展的局面,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冯契先生的这部文集,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我期待着能够在这11卷中,看到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如儒道墨法等,是如何进行现代性解读的,以及他对西方哲学思潮的批判性吸收是如何融入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过程中,贡献出独到的见解和理论。这套文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思想如何“自强不息”,如何“继往开来”的生动史诗,它将带领我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

评分

拿到《冯契文集 增订版》,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11卷的浩瀚篇章,承载着冯契先生一生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深刻思考与不懈追求。作为一名对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史领域有着深度探索欲望的读者,这套文集简直就是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我特别着迷于他如何将中国古代哲学,那些充满智慧的经典,与现代的哲学语境进行对话。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但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冯契先生在这方面无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也深刻地介入了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他的思想,既继承了中国哲学传统,又紧密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哲学品格。我期待能够从中窥见,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哲学家们是如何在东西方哲学交汇的十字路口,艰难探索,并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道路。这套文集,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思想史的生动写照,它将引导我去思考,去辨析,去感悟中国哲学独特的魅力与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