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年鉴2015

热带气旋年鉴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气象局 著
图书标签:
  • 热带气旋
  • 台风
  • 飓风
  • 气象
  • 气候
  • 2015年
  • 海洋
  • 自然灾害
  • 气象学
  • 热带气旋路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63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8883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热带气旋年鉴2015》的内容包括热带气旋概况、路径、大风区域演变图、卫星云图,以及热带气旋在我国影响时的降水、大风分布和引发的灾情。还包括热带气旋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热带气旋年鉴》每年出版一册,一直持续至今。

目录

前言
说明
热带气旋路径图例
1 2015年热带气旋概览
1.1 2015年热带气旋活动特点及影响
1.2 2015年热带气旋纪要表
1.3 2015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纪要表
1.4 2015年热带气旋对我国的影响简表
1.5 2015年热带气旋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

2 2015年逐个热带气旋概述
2.1 台风“米克拉”(Mekkhala)
2.2 强台风“海高斯”(Higos)
2.3 热带风暴“巴威”(Bavi)
2.4 超强台风“美莎克”(Maysak)
2.5 热带风暴“海神”(Haishen)
2.6 超强台风“红霞”(Noul)
2.7 超强台风“白海豚”(Dolphin)
2.8 强热带风暴“鲸鱼”(Kujira)
2.9 超强台风“灿鸿”(Chan-hom)
2.10 强台风“莲花”(Linfa)
2.11 超强台风“浪卡”(Nangka)
2.12 强台风“哈洛拉”(Halola)
2.13 热带低压(TD1501)
2.14 超强台风“苏迪罗”(Soudelor)
2.15 热带风暴“莫拉菲”(Molave)
2.16 超强台风“天鹅”(Goni)
2.17 超强台风“艾莎妮”(Atsani)
2.18 超强台风“基洛”(Kil0)
2.19 强热带风暴“艾涛”(Etau)
2.20 热带风暴“环高”(amco)
2.21 强台风“科罗旺”(Krovanh)
2.22 超强台风“杜鹃”(Dujuan)
2.23 超强台风“彩虹”(Mujigae)
2.24 台风“彩云”(Choi-wan)
2.25 超强台风“巨爵”(Koppu)
2.26 超强台风“蔷琵”(Champi)
2.27 超强台风“烟花”(In-fa)
2.28 超强台风“茉莉”(Melor)
2.29 热带低压(TD1502)
附录1: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附录2:2015年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时的气象卫星云图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热带气旋年鉴2015》以外的、关于热带气旋研究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专业的视角,不包含2015年的具体信息。 --- 图书名称:全球热带气旋气候学与动力学前沿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国际顶尖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在热带气旋(包括台风、飓风和强对流风暴)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观测技术与数值模拟的最新进展。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年份的事件记录,而是深入探讨驱动热带气旋生命周期的基础物理过程、气候背景下的变化趋势以及未来风险评估的综合性学术专著。 第一部分:热带气旋的物理基础与生成机制 本部分系统回顾了热带气旋的形成所需的关键环境条件,并对触发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1. 经典理论的再审视: 我们从科里奥利力、潜在热力学、垂直风切变、以及低层涡度等经典要素出发,结合最新的再分析资料,重新审视了热带气旋“萌芽”阶段的能量转化过程。重点讨论了如何区分“伪扰动”与“真正的热带扰动”,以及云团演化在这一过程中的非线性作用。 2. 潜在涡度理论(PV)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利用潜在涡度结构来识别和追踪热带气旋发展潜力的最新方法。通过对不同强度气旋的PV翼展、核心PV梯度及其与环境气流的相互作用进行案例分析,展示了PV在短期预报中的优势。 3. 海洋-大气耦合作用: 深入探讨了海洋热力结构(如海洋热力含能HOC、混合层深度MLD)在热带气旋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内容涵盖了气旋过境后海洋的强烈响应(冷涡形成、混合层加深)及其对后续气旋或附近对流系统的反馈机制。特别关注了海洋内波、下沉流对局地潜热释放的影响。 第二部分:强度、结构与快速增强(Rapid Intensification, RI)的动力学 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尤其是快速增强现象,是当前研究的焦点。本部分聚焦于描述和预测强度的动力学挑战。 1. 强度上限与饱和过程: 探讨了热带气旋强度所受到的环境制约,包括干空气侵入、垂直风切变和对流抑制。引入了最新的理论模型,用于量化不同环境参数对气旋饱和强度的影响阈值。 2. 快速增强(RI)的临界条件: 专门开辟章节分析RI的物理驱动力。这包括对流的垂直耦合效率、眼墙置换周期(Eyewall Replacement Cycles, ERCs)与RI的关联性,以及潜热释放率与气旋涡度增长率之间的瞬时关系。利用高分辨率观测数据,揭示了RI发生前数小时内,关键区域(如内眼墙区)的温度和湿度场变化特征。 3. 气旋结构与对称性: 研究了气旋的非对称性特征(如雨带分布、径向流场)如何影响其生命周期和降水分布。通过三维风场重构技术,对比分析了对称与非对称结构在维持或削弱强度上的差异。 第三部分:气候背景下的变化趋势与区域性特征 本部分从宏观气候背景出发,分析了热带气旋活动在全球和特定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趋势,及其与ENSO、PDO等海洋环流指数的关系。 1. 全球气候模式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综合分析了观测和模型预测结果,讨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平均活动频率、平均最大强度、以及降水强度的长期变化信号。重点解析了“捕获效应”(Poleward Shift)对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风险的潜在影响。 2. 区域气候驱动因子: 针对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主要盆地的特定气候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区域划分讨论。例如,在西太平洋,深入分析了ENSO位相变化、Madden-Julian 振荡(MJO)对台风生成时间和路径的影响机制。 3. 极端事件的归因研究: 运用先进的气候归因技术,评估了特定极端热带气旋事件(如超强风暴)与自然变率和人为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强度。 第四部分:观测技术、数值模拟与预报挑战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支撑现代热带气旋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学前沿。 1. 新一代观测平台: 详细介绍了卫星遥感(如高光谱辐射计、星载雷达散射计)、机载观测(如“猎户座”无人机系统、穿透式探空仪)在获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气旋内部结构数据方面的最新进展。阐释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校准和改进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 2.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探讨了伴随超级计算能力提升,区域气候模型(RCMs)和嵌套网格技术在模拟热带气旋精细结构中的应用。讨论了“云分辨”(Cloud-Resolving)模拟如何帮助理解对流和卷云辐射过程在强度演化中的作用。 3. 预报误差的根源分析: 系统总结了当前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的主要误差来源,包括初始场分析误差、物理过程的近似化(尤其是在边界层和云微物理过程方面),以及模式对ERCs等非线性过程的敏感性。 本书旨在为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气象业务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框架,以应对热带气旋带来的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挑战。其内容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对单一年度事件的记录范畴,着重于构建一个动态、立体的热带气旋科学认知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自然界充满敬畏的人,尤其是那些强大而神秘的力量。2015年的热带气旋年鉴,就像一本厚重的日记,记录了当年大海的咆哮与低语。我并非专业的科学家,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深深吸引了我。它仿佛将我带到了惊涛骇浪的海面上,亲眼目睹了风暴的形成,感受了它吞噬一切的力量。书中对几个标志性热带气旋的描绘尤为精彩,比如一个横跨太平洋的巨型风暴,它的形成过程、路径变化以及最终的消散,都被描绘得有条不紊,充满了戏剧性。我能从文字和图像中感受到那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也体会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这本书也传递了一种警醒,让我们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并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数据的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自然力量与人类生存的史诗。

评分

不得不说,《热带气旋年鉴2015》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对于我这样的研究人员来说,它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在撰写我的研究论文时,我需要查找关于特定地区过去热带气旋活动的数据,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系统地整理了2015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各类热带气旋的信息,包括它们的强度、路径、登陆地点以及造成的潜在影响。我特别赞赏其详尽的附录,其中包含了详细的气象要素数据和历史轨迹图,这对于进行量化分析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且,不同于一些只关注灾害部分的书籍,它也深入探讨了热带气旋的成因机制和预测模型,这为我理解这些现象的未来趋势提供了重要启示。如果你是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案头必备。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热带气旋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当我翻开《热带气旋年鉴2015》时,立刻被它详实的内容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所吸引。书中不仅仅罗列了2015年发生的每一次热带气旋事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图表、卫星图像和数据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些“海上巨兽”的脾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台风季”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不同年份台风活动强度的差异,以及可能影响这些差异的海洋温度、风切变等复杂因素。通过阅读,我不仅对2015年的热带气旋有了全面的认识,还对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使是不具备深厚气象学背景的读者,也能在书中找到引人入胜的内容,因为它在介绍复杂概念时,常常辅以易于理解的比喻和实例,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最值得的收藏之一!

评分

这本《热带气旋年鉴2015》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权威著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权威、可靠数据和深入分析的参考资料,而这本书正是我的理想选择。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地梳理了2015年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热带气旋事件,并提供了详尽的数据记录,包括每个气旋的形成、发展、移动路径、强度变化以及登陆情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热带气旋潜在影响的分析,它不仅关注了物理破坏,还探讨了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规律,并为未来的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无疑使其成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评分

作为一个希望对世界变化有更全面了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热带气旋年鉴2015》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不像新闻报道那样零散,而是将一整年的热带气旋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让我能够宏观地把握全球气候的动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区域性热带气旋概况”的部分,它分别介绍了不同大洋区域的热带气旋特点,比如北大西洋的飓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等,并对比了它们在形成条件、影响范围上的差异。这让我意识到,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这本书也让我对气候变化的讨论有了更具体的认识,通过2015年的具体案例,我更能理解为什么科学家们如此关注全球变暖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它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到地球系统的复杂运作,并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多了一份敬畏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