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攝影實戰聖經:「餐桌上的攝影師」教您拍出搶眼又吸睛的美食照
作者: 許峵誠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17/04/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062600
規格:平裝 / 144頁 / 18 x 25.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内容简介
※ 直接以實拍範例分享,搭配手繪佈光圖,最直覺的美食攝影課程!
※ 由商攝職人以(知名廠商的)實際案例,徹底剖析與解構美食商業攝影的要領。
※ 集設計美學與精湛技術之大成,一本絕佳的美食商品照教學書籍。
【用攝影喚醒食物的美味,讓光影挑逗你的味蕾】
如何讓一道道料理以最優美、令人垂涎三尺的姿態在照片上呈現出來,讓每一個觀看者無不食指大動、胃口大開,這就是食物商品攝影師的首要任務。
在面對不同性質的產品,以及不同風格的企業文化與品牌形象包裝的時候,一位餐桌上的攝影師,更是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想法與技巧,完美地把這些要素轉化成一幅幅動人的景象。
本書邀請曾經為「王品集團」、「一風堂」、「大戶屋」、「春水堂」、「乾杯」等餐飲集團/品牌合作拍攝食品美照的商攝職人,從「器材與入門」、「經典範例分析」、「進階技法示範」、「市場剖析」、與「創業要點」,給每一個想要把食物拍得更美味吸睛的人、想要自己創業接案的新銳攝影師,一個最完整透徹的實務教學課程。
【了解拍出漂亮美照的原理,就算手機也能拍出令人讚賞的美食攝影作品】
想要拍出賞心悅目的美食照,其實除了器材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出一幅美麗的景象」。
經常有人會誤認為,只要使用大光圈(淺景深),隨便就能讓東西被美化。其實這樣的論點是有帶商榷的。
以女生們喜歡吃的下午茶&甜點為例,一旦糕點、飲品本身就已經被糕點師、廚師給妝點過,哪怕是用一台廉價的智慧型手機拍攝,只要透過取景與一點小巧思,都能拍出令人激賞的美照。
一名稱職的商品攝影師,並非擁有專業的相機、鏡頭、打光/控光設備就可以了。更是要具備「美學」的涵養與能力,方能為餐點、美食加分,激發與創造出更深一層的美。
這個,就是本書所要傳遞給各位的。
作者简介
許峵誠
餐桌上的攝影師
198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
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
曾任衣蝶百貨、新光三越 行銷部視覺陳列設計。
工作期間喜愛到處吃喝拍照,靠著自學研究國外食譜的打光方式,因緣際會地就開始從事美食攝影的工作,拍攝至今五年以上。
服務客戶有春水堂、茶湯會、星巴克、王品牛排、藝奇、王品ita義式料理、聚北海道昆布鍋、大戶屋、史密斯咖啡、福義軒、黑橋牌、咖啡瑪榭、薄多義、蜜蜂工坊、茶湯會、異人館、乾杯列車、一風堂、桂冠食品....等知名餐飲品牌。歐可茶葉、蘭山麵、蔥媽媽、布里王子、水根肉乾.....等網路賣家。
很高興工作與興趣能合而為一,至今仍熱情不減。
目录
【Gallery 美食攝影藝廊】
【靠興趣啟動、用熱情維持】
【推薦序】
【Ch.1 美食攝影的基礎】
基本配備
相機的選擇
鏡頭的選擇
三腳架
反光板
外接式閃光燈
閃光棚燈
用光與拍攝角度
光源分析
逆光
側光
順光
自然光
角度的變化
平視
45度
俯視
餐桌上的布局與氛圍呈現
依據食物或企劃案,想像你要的畫面
面對不同的食物,要有不同的餐桌與燈光搭配
不同的食材,要搭配不同的擺設與打光
豐富或簡約的差別
一盞燈,兩盞燈比較
【Ch.2 實拍範例】
日式料理
角度的選擇帶來不同感受
職人精神
飲品
角度
披薩
料理之外其他的表現手法
港式
包裝禮盒
甜點
陽光感的甜點
火鍋
東南亞料理
咖啡
麵食
中式麵食
義大利麵
【Ch.3 進階運用】
動態感攝影
熱飲
同場加映
一點小改變,質感大躍進
有沒有醬差很大
容器的顏色選擇
誰才是重點
判斷光線的位置
正常出餐是這樣
廚房裡的氣味
加分小道具
後期數位編修
亮度對比調整
色調調整
仿製印章工具
液化
【Ch.4 美食攝影好簡單】
選對拍攝的料理
運用不同的角度
局部特寫,化繁為簡
自然光是最佳的打光師
多多嘗試各種可能
適時的補光
利用手機App修圖:Instagram
【Ch.5 攝影與生意】
市場研究
你不是大賣場
因為你不是大賣場
美食攝影的價值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混乱程度堪比一场灾难现场。它缺乏任何逻辑上的连贯性,章节划分几乎是随机的,而且页码的顺序偶尔还会跳跃,仿佛是编辑在整理稿件时喝醉了酒,随意地将不同来源的草稿纸胡乱拼凑在一起。我试图找出“实战”部分的具体步骤,比如如何布置一个适合拍摄的背景,或者如何利用反光板来柔化阴影,但书里提供的所有“指导”都极其模糊且缺乏图示支持。这对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学科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摄影是视觉艺术,没有视觉参考的文字指导,无异于盲人摸象。我甚至花了好大力气去辨认那些印刷模糊的黑白小图,但它们的内容和主题完全无法和前后文对上,看起来就像是误植进去的广告插页,而且还是那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过时广告。我真的想问问作者或者出版方,你们对“实战”二字的理解,是不是就是把一堆碎片化的信息堆在一起,然后声称这是一本书?
评分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居然会买这样一本“书”!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书名里的“美食摄影”几个字来的,毕竟现在社交媒体上大家都爱晒吃喝,我也想让我的照片看起来更专业、更有食欲。结果呢?拿到手拆开包装,里面的内容简直让我啼笑皆非。我以为至少能看到一些关于光线、构图、餐具搭配的干货,甚至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不同材质食物(比如光泽的汤汁或者酥脆的表皮)的技巧。但翻开扉页,除了一个非常模糊的、像是用手机随便拍了一张的合影之外,剩下的就是大段大段的空白,偶尔夹杂着几行看不出意义的乱码,或者是一些像是打印机卡纸留下的黑色墨点。这完全不是一本“实战圣经”,倒像是一本被遗忘在角落里、被老鼠啃食过半的废纸堆。我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家正规的出版社出品的?这简直是对“摄影”二字最大的侮辱,更别提“美食”和“实战”了。我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我对美好生活和摄影技术的那一丝丝期待。我强烈建议所有想提升自己餐桌美学的朋友们,千万要避开这个“陷阱”,去看那些真正有案例、有步骤、有深度解析的专业书籍。
评分坦白说,我对“港台原版”这几个字抱有很高的期望,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专业人士的审阅,并且在亚洲美食摄影圈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这次的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整体质量,包括纸张的磅数、油墨的覆盖度、装订的牢固性,都散发着一种廉价和粗制滥造的气息,完全配不上“原版”这个标签。更要命的是,内容上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没有统一和规范。比如,同一张照片,一会儿称之为“特写”,一会儿又用一个完全不搭边的词汇来描述,让人感到困惑不已。一个专业的摄影书籍,其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本书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实在令人怀疑其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准。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收藏家,结果买到了一件拙劣的仿制品,它挂着一个响亮的名头,内里却空空如也,徒有其表,完全无法满足一个真正想学习摄影技巧的读者的需求。
评分这本“作品”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反人类的直觉,它成功地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购买错觉。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在网店的缩略图里,它封面给我的感觉是沉稳、专业,带着一种港台出版物特有的那种精良质感,字体的排版也显得一丝不苟,让人联想到那些动辄上百页、内含大量高清色彩图版的摄影指南。所以,当我满怀憧憬地打开它时,那种从极度期待跌落到极度失望的落差感,简直可以列入年度最佳心理过山车体验。书的内容薄得可怜,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印刷时漏印了一大半。如果它仅仅是内容空洞,那我或许还能自我安慰是“意境留白”?但它连留白都做得如此粗糙,纸张的粗糙程度,简直让我怀疑这是用回收的牛皮纸做的。我尝试着去寻找任何一丝关于“餐桌上的摄影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比如景深控制、自然光位的利用,或者哪怕是推荐几款好用的修图App,但一无所获。这简直是对读者智商的一种公然挑衅,我感觉自己被一个精心包装的空盒子给欺骗了。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想学习如何在不同光照环境下,尤其是室内昏暗的餐厅里,捕捉食物的最佳状态。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针对这种常见难题的专业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使用便携闪光灯进行补光,或者如何巧妙地借用餐厅现有的灯光。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触及这些核心问题。它的内容,如果硬要给它一个定义,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等待”的哲学小册子,而不是摄影指南。里面充斥着一些空泛的、自我感动的句子,比如“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灵魂”、“等待光线为你揭示真相”,这种调调在文学作品中或许可以接受,但在技术指导手册里,那就是纯粹的废话。我需要的是具体的角度、数值、工具推荐,而不是这种玄乎其上的口号。我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试图从这些“诗意”的文字中提炼出一点点技术含量,但最终发现,我的时间完全被浪费在了对这些毫无营养的文字的无谓解读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