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祥洲,邓玉 著
图书标签:
  • 农产品质量安全
  • 食品安全
  • 舆情分析
  • 热点解读
  • 风险评估
  • 食品科学
  • 农业科技
  • 消费者权益
  • 政策法规
  • 公共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90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23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牵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团队2012~2017年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精选出60个舆情热点问题,梳理、概括不同问题的起因、演化和消解过程,并组织专家对热点问题作出了性质诊断,提出了风险交流要点,形成了公众经常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科学解读方案。

目录

目录
一、种植业篇 1
1. 籽水果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吗? 3
2. 水果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吗? 6
3. 苹果等水果打蜡会致癌吗? 8
4. 烟台“套袋苹果”有毒么? 10
5.“草莓农药残留超标致癌”是真的吗? 13
6. 出现大个空心草莓是因为使用了激素或膨大剂吗? 16
7.“草莓农药残留高致大批蜜蜂死亡”是怎么回事? 19
8.“西瓜爆炸”是使用了膨大剂吗? 22
9. 西瓜等瓜果会通过打针增甜增色吗? 26
10. 真有“注水葡萄”吗? 29
11. 柑橘、樱桃、杨梅等水果中有蛆虫吗? 31
12. 樱桃核有剧毒么? 34
13. 荔枝生产加工中“泡药水”会引发手足口病么? 36
14. 香蕉“艾滋病”能传染人吗? 38
15. 甘蔗有剧毒吗? 40
16. 市售果蔬洗煮过程中掉色是不是因为染色了? 42
17. 黄瓜“顶花带刺”是抹了避孕药吗? 45
18. 有虫眼的蔬菜更安全吗? 51
19. 食用“甲醛白菜”会得白血病么? 53
20. 胶带捆绑蔬菜会导致甲醛超标吗? 55
21. 蒜薹或香蕉蘸甲醛保鲜吗? 58
22. 空心番茄是不是打了激素? 60
23. 吃圣女果会致癌吗? 62
24. 空心菜是“毒王”么? 65
25. 吃鱼腥草会致癌吗? 67
26. 海南“毒豇豆”是咋回事? 70
27. 山东“毒生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73
28. 食用菌富集重金属吗? 75
29. 喝普洱茶致癌是不是真的? 78
30. 春茶中含过量农药吗? 83
31. 早稻是化肥、农药催熟的吗? 86
32. 湖南“镉大米”问题严重吗? 88
33. 你吃到过“塑料大米”吗? 91
二、养殖业篇 95
34. 猪肉中有钩虫吗? 97
35.“吃猪肉等于自杀”是不是真的? 101
36. 食用红肉会致癌么? 105
37. 感染了炭疽杆菌的畜禽不能吃了吗? 108
38. 食用“速生鸡”有碍人体健康吗? 111
39. 喝牛奶会致癌么? 115
40. 奶牛产奶要靠激素吗? 119
41.“兽用抗生素导致儿童肥胖”是不是真的? 122
42. 食用鱼浮灵保鲜的鱼会致癌吗? 126
43. 大虾体内有寄生虫吗? 128
44. 小龙虾有毒吗? 130
45. 虾蟹注胶有可能吗? 134
46.“螃蟹注水”是真的吗? 137
47. 大闸蟹养殖过程会使用抗生素或避孕药吗? 139
48. 吃蟹黄可能致癌吗? 142
49. 黄鳝是用避孕药催肥的吗? 144
50. 黄鳝有寄生虫不能吃了吗? 147
三、其他 149
51. 紫菜是塑料做的吗? 151
52. 市售生菜真有人造的吗? 155
53. 喝豆浆会致癌么? 158
54. 真有“人造橡皮蛋”吗? 161
55. 吃鸡蛋会诱发“三高”吗? 164
56. 喝蜂王浆会致癌吗? 168
57. 中国人的煮饭方式会致米饭砷残留偏高吗? 171
58.“面条掺胶”是不是真的? 174
59. 肉松是棉花假冒的吗? 176
60. 吃葵花籽致癌吗? 178
附件1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 181
附件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85
附件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189
附件4 农药管理条例 200
附件5 兽药管理条例 221
参考文献 242
《舌尖上的信任:农产品安全隐患与公众认知博弈》 引言 食品安全,如同笼罩在餐桌上的一层薄雾,既关乎我们舌尖的慰藉,也牵动着我们心底的忧虑。尤其当目光聚焦于农产品,这片承载着土地馈赠与辛勤汗水的源头,其质量与安全更是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我们享受丰饶食材的同时,一系列关于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环境污染等潜在风险的讨论,却从未间断。这些讨论,如同潮水般涌动,时而平静,时而激荡,构成了我们对农产品安全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舌尖上的信任:农产品安全隐患与公众认知博弈》,并非直接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科学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这场关于“信任”与“疑虑”的持续博弈。我们试图揭示,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因素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又在怎样的信息洪流中,公众的认知经历着怎样的嬗变。本书将深入剖析,当农产品安全信息与公众情感、社会情绪、甚至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机制。 第一章:信息洪流中的农产品安全:公众认知的“晴雨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农产品安全议题早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到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再到街头巷尾的闲谈,公众获取农产品安全信息的渠道变得空前多元。然而,信息的泛滥也带来了挑战。 本章将首先梳理当前农产品安全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及其特点。我们会分析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发布权威信息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探讨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双刃剑效应:它既能迅速扩散真相,也能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信息源对公众认知产生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公众在海量信息中筛选、辨别、信任或不信任的心理机制。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媒体框架”的概念,即媒体在报道农产品安全问题时,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角度、语言和信息,无形中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情感倾向。我们会考察不同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可能出现的视角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公众对事件严重性、责任归属以及解决路径的判断。通过对这些信息传播规律的审视,我们旨在揭示公众认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受外部信息环境的塑造。 第二章:情感的温度与理性的距离:公众情绪在农产品安全议题中的角色 农产品安全问题,往往触及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旦出现负面消息,极易引发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担忧、恐惧、愤怒、甚至恐慌。这些情绪,如同潮汐般涌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 本章将深入探讨公众情绪在农产品安全认知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当负面新闻出现时,公众的哪些基本心理需求会被触动,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对自身健康及家人健康的担忧,对食品来源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以及对监管体系失灵的愤怒。我们将借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解释这些情绪是如何被放大、传播,并最终影响公众对风险的感知。 同时,本章也会反思,在强烈的情绪驱动下,公众是否容易忽略客观事实,而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强烈触动其情感的信息。我们将探讨“认知偏见”如何在情绪的影响下加剧,例如“可得性启发”(更容易想起那些生动、戏剧性的负面案例,从而高估其发生的概率)以及“确认偏见”(更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自己已有担忧的信息)。 通过对公众情绪与理性认知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本书试图说明,理解公众的情感需求和反应模式,对于有效沟通农产品安全信息至关重要。单纯的科学数据和专业解读,若不能触及公众的情感,可能难以真正建立起信任。 第三章:社会信任的基石:公众与“农产品安全”之间的信任链条 信任,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也是公众与农产品安全体系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当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信任时,其影响将远远超出个体消费者的选择,甚至可能动摇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根基。 本章将聚焦于“信任”这一核心概念,探讨公众对农产品安全信任的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因素。我们将分析,公众信任的建立,需要哪些来自政府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科研机构、媒体等各方的努力。一个透明、高效、负责任的监管体系,是否是信任的第一道防火墙?企业如何通过诚信经营、公开信息,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科研机构的独立研究和客观评估,又如何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此外,本章还将审视社会信任的“裂痕”是如何产生的。当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监管部门未能及时有效回应,或者企业出现欺诈行为时,公众的信任便会受到严重损害。我们将探讨,一旦信任崩塌,重建信任的难度有多大,以及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我们将分析,在信任缺失的环境下,公众的认知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例如更加倾向于“阴谋论”,更加质疑一切官方信息,以及对任何声称“安全”的产品都抱有戒心。 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等方式,逐步修复和重建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信任。我们将强调,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协同努力,而非一蹴而就。 第四章:风险的感知与沟通的艺术:如何将科学认知传递给公众 科学研究成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但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科学知识,以公众能够理解、接受并信任的方式传递出去,却是一门需要高超艺术的学问。 本章将专注于“风险沟通”这一关键领域。我们将分析,公众在感知农产品安全风险时,有哪些典型的误区和偏差。例如,公众可能更容易被不确定性、未知性以及潜在的灾难性后果所吸引,而低估那些概率很低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同时,公众也可能因为缺乏相关的科学背景知识,而难以准确评估风险的真实程度。 本书将深入探讨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我们将分析,如何运用“故事性”的语言,将枯燥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述,从而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我们还会探讨,如何通过类比、可视化等方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此外,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识别关键的意见领袖、以及保持沟通的开放性和双向性,也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我们将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风险沟通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农产品安全领域,哪些沟通方式更容易赢得公众的信任,哪些则可能适得其反。本书将强调,风险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建立理解、缓解焦虑、最终达成社会共识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共治的未来:构建安全、信任的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绝非单一部门或单一环节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复杂系统工程。 本章将展望农产品安全治理的未来。我们将分析,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共治体系,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个主体,在维护农产品安全方面,各司其职,协同发力。 我们将探讨,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推动科技创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职责。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企业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在产品质量控制、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在倡导健康消费、监督市场行为、反映民意民声方面,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后,本书将强调,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赋予公众参与监督的权利,是构建可持续的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通过信息公开、教育引导、以及鼓励公众参与,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值得信赖的农产品消费环境。 结语 《舌尖上的信任:农产品安全隐患与公众认知博弈》,是一场关于理解、沟通与信任的探索之旅。我们并非直接为您呈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细节,而是试图为您剖析,在信息洪流、情感波动、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公众的认知是如何被塑造,信任的桥梁又是如何被搭建或损毁。唯有深入理解公众认知形成的内在逻辑,才能更有效地沟通科学信息,缓解社会焦虑,最终构建一个真正安全、令人放心的农产品消费环境。本书期待与您一同,在这场关乎民生福祉的议题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看重一本书的逻辑架构,因为再好的知识点,如果组织混乱,也会变成一堆零散的碎片。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似乎是按照一个清晰的“问题提出—背景梳理—核心分析—未来展望”的脉络展开的。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就像是河流汇入大海一样,层层递进,毫无突兀感。作者在构建论点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建筑师般的严谨,每一个支撑点都牢固地建立在前一个论证的基础之上,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坚实。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在被引导着向前推进,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结构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得我对全书的把握清晰而全面,而不是仅仅记住了零星的观点。这种精心的布局,无疑是这本书价值的基石之一。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的选取和深度上,做得非常令人信服。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非常扎实地引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佐证。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时效性,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我们最近几年经历的市场变化,这让书中的内容显得格外“接地气”和有生命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对每个事件进行了深度的“解剖分析”,比如他们会拆解事件的发生路径、关键信息是如何被放大或扭曲的,以及最终对市场信心的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着那些平日里不易察觉的社会动态。这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案例支撑,极大地增强了全书论点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信服作者的分析是基于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朴实的色彩搭配和富有质感的纸张,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原本以为这种主题的书籍会比较严肃刻板,但拿到手里才发现,它在视觉呈现上做出了很多巧妙的平衡。那种低调中透露出专业感的气质,非常符合我对一本严谨学术著作的期待。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里面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图表和插图,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具体内容,但单从视觉效果上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更是在努力构建一个清晰、易于理解的知识框架。可以说,这本书的实体体验感已经超出了我的一般预期,这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希望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能像它的外观一样,给我带来惊喜。

评分

读完一部分内容后,我深刻体会到这本书的批判性思维是其核心竞争力。它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和思考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作者在讨论某些热门话题时,常常会设置一个反向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主流声音所忽略的盲点或潜在风险。这种不盲从的姿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宝贵。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传授的书,更像是一次思维的训练营。它教会我,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识信息背后的意图和逻辑链条。这种培养读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倾向,远远超越了一本专业书籍的范畴,它提供的是一种看世界的全新框架。这让我更加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作者还会用怎样的视角来解构和重塑我们对某些既定事实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腔”的生硬和晦涩感。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类似领域的书籍,常常需要反复查阅专业词典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就非常高明。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总能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述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举个例子,在解释某个行业标准时,他们没有直接抛出冗长的条文,而是模拟了一个具体的消费场景,让我们瞬间就能理解这个标准对于日常采购的重要性。这种代入式的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门槛,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抓住核心要点。我特别欣赏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积累,更展现了他们面向大众传播知识的责任心。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是我近期阅读中少有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