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史(下)

中国动画史(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铁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动画
  • 动画史
  • 动画研究
  • 影视艺术
  • 文化艺术
  • 历史
  • 中国文化
  • 动画产业
  • 艺术史
  • 动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1343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2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套书于2018年1月出版,分为上、下册,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累积,参考了大量的动画史料,走访了多家老电影制片厂,采访了多位老艺术家、动画人,历时5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对中国动画史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深度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纵轴,以地区为横轴,在两个维度上详细讲述了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外交、教育、艺术、技术对动画发展的动因分析。将中国动画历史的发展依据年代划分成七个阶段,分别讲述了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动画完整的发展历史,上册介绍了1923—1976年间,中国动画从萌芽阶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共4章;下册介绍了1977—2015年间,中国动画历经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初期,以及市场经济模式下发展时期的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共3章。详细介绍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辽宁电影制片厂、上海电视台动画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等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动画制片单位和众多动画制片公司的发展历史,讲述了香港和台湾地区动画制片领域发展的历史,涉及的优秀动画作品近千部。

作者简介

李铁,1973年3月生于天津,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动画专业硕士生导师,动画系主任,天津市动画学会副会长,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委。现任天津市品牌专业“动画专业”建设负责人、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画实验中心”建设负责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动画专业”建设负责人。曾经获得天津市教学名师、香港桑麻基金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国家出版基金。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部级优秀教材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2部,3000余万字。其作品分获2005年全国优秀计算机畅销图书*名和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书二等奖;2015年《美国动画史》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目录

下册
第1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动画的发展高峰(1977—1986)
1.1概述
1.1.1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纠正
1.1.2与国际动画领域创作交流的恢复与发展
1.1.3动画艺术创作思想的发展
1.1.4电视播出媒体的崛起
1.1.5这一时期动画教育的发展
1.1.6这一时期动画技术的发展
1.2上海美影厂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
1.2.1上海美影厂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概况
1.2.2上海美影厂在1977年的动画创作
1.2.3上海美影厂在1978年的动画创作
1.2.4上海美影厂在1979年的动画创作
1.2.5上海美影厂在1980年的动画创作
1.2.6上海美影厂在1981年的动画创作
1.2.7上海美影厂在1982年的动画创作
1.2.8上海美影厂在1983年的动画创作
1.2.9上海美影厂在1984年的动画创作
1.2.10上海美影厂在1985年的动画创作
1.2.11上海美影厂在1986年的动画创作
1.3其他制片单位在这一时期的动画
创作1.3.1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片分厂
1.3.2辽宁电影制片厂
1.3.3南京电影制片厂动画组
1.3.4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动画车间
1.3.5上海电视台动画制片厂
1.3.6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美术创作室
1.4香港与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发展
1.4.1香港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发展
1.4.2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发展
第2章市场化初期中国动画的转型发展(1987—1994)
2.1概述
2.1.1动画创作质量的滑坡
2.1.2上海美影厂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2.1.3上海美影厂多样化经营模式的探索
2.1.4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
2.21987—1994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11987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21988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31989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41990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51991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61992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71993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2.81994年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2.3其他制片单位在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
2.3.1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2.3.2八一电影制片厂
2.3.3长春电影制片厂
2.3.4辽宁电影制片厂
2.3.5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2.3.6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2.3.7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
2.3.8其他国营动画制片机构
2.4动画代工公司的崛起
2.5香港与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的
动画发展
第3章市场经济模式下中国动画的发展
(1995—2015)
3.1概述
3.1.1动画片播映体系的发展
3.1.2动画产业规模的拓展
3.1.3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3.1.4动画教育的发展
3.21995年后上海美影厂的动画创作
3.2.1动画短片
3.2.2电视动画系列片
3.2.3动画电影
3.31995年后中央电视台动画部的
动画创作
3.3.1动画短片
3.3.2电视动画系列片
3.3.3动画电影
3.4北京电视台动画制作中心
3.5北京辉煌动画公司
3.6其他制片机构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动画电影
3.7其他制片机构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电视动画系列片
3.8香港与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的
动画发展
3.8.1香港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动画
发展
3.8.2台湾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动画
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世界动画一百多年的历史既是动画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史,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艺术变革、科学技术作用于动画发展的历史。本套丛书将影视动画放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域民俗、美学及艺术变革、科学技术的综合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史料的简单罗列,现象表面化的分析,动画艺术形而上学的解读,孤立抽象的局部研究模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综合研究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归纳并分析世界动画艺术形态、技术形态、经济形态的成因与发展,勾勒世界动画历史发展的概貌,评介具有代表性的动画艺术流派、动画制片公司及动画家,详细分析各个时期动画在思想、题材、艺术风格、技术、管理、产业等方面的成因、特点与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
本套丛书选定的研究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力图做到脉络清晰、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并在各个国家动画历史发展的每一时期,重点总结出这段时间内动画发展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专题,如: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技术的发展、动画师的构成、制作流程的发展、动画制片管理的发展、发行与播映媒体的发展、重要的导演和动画师、风格流派的发展、商业运行模式发展等。本套丛书以时间为纵轴,以地域为横轴进行类比,参考各个时间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达到“经史合参”的目的,并梳理出世界动画历史发展的主线,以及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本套丛书努力为我国动画产业经济和动画艺术形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并探讨21世纪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方向。以史为鉴,让中国动画艺术和产业的发展避免走其他国家动画发展史上的弯路;以史为参,让中国动画艺术和产业的发展站在世界动画发展的最前沿。
这一系列丛书的策划、准备时间很长,到完成书稿时粗算起来有将近15年的时间,资料在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而自己对于动画历史发展的认识也逐渐成熟起来。在撰写这套丛书的过程中,需要感谢很多人对我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感谢湖南大学的何人可教授,我从1992年开始在湖南大学读书期间,何教授担任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工作,他的设计史论研究视野和方法对我动画史论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开始在天津工业大学担任教师的最初几年,在讲授艺术设计史的过程中,一直将何教授撰写的《工业设计史》奉为经典。另外,还要感谢天津工业大学的李兰友教授,是他在1998年推荐我参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从那时到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是具有19年“书龄”的老作者了,在这一过程中李教授不断给予我鼓励与帮助。另外,还要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韩乐编辑,在李兰友教授的介绍下,我们从2005年开始取得联系,并一直合作至今,在她的帮助下天津工业大学动画专业已经成功推出了三个动画系列选题,我们之间的合作也非常愉快,从提交稿件的电子文件到最终付梓,很少再需要我们费心,虽然与韩编辑合作了十几年,但是竟然未曾谋面,总是从电话中听到她甜美的声音。
我能在20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最要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与帮助。首先感谢我的爸爸李玉岭和妈妈韩桂荣,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影响。他们在年轻时代都是电影的爱好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订阅《大众电影》,这些杂志成为我动画情怀的最初启蒙。如今这些杂志仍然一本不少地被保留着,我在撰写《中国动画史》的过程中竟然从中搜寻到许多珍贵的动画史料,这些杂志将是我永远的财富与回忆。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张海力,家中的生活都仰赖她的打理,她本来也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和画家,但是由于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和写作,她自己放弃了很多。感谢我的女儿李艺天,在学习上根本不需要我操心,还以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和鼓励着我。
《中国动画史》是本套丛书的第四部,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介绍了1923—1976年间,中国动画从萌芽阶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下册介绍了1977—2015年间,中国动画历经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初期,以及市场经济模式下发展时期的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首先讲述了19世纪末到1936年间,这一中国动画的萌芽阶段。从1918年开始,法国和美国的动画电影陆续传入我国,给予中国第一代动画先驱们以动画艺术和技术的启蒙。杨左匋、黄文农、万氏兄弟、秦立凡、戴公亮等中国动画领域的第一批开拓者,在既无参考资料和现成技术,又无资金和设备的情况下各自进行着苦苦的探索,并逐渐发现了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研究出打孔定位技术、赛璐珞分层技术、描绘上色技术、拍摄洗印技术、有声动画技术,亲手制造出动画制作的设备与材料,摸索出动画制作的流程。从1923年到1936年,中国共出品了各类动画片30多部,均为动画短片。动画这种艺术形式还被广泛运用到电影片头、电影字幕、电影特效、广告、教育、宣传等领域。
中国动画史(上)前言1937年到1949年间,中国处于全民族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战火席卷全国,中华民族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动画短片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防电影”宣传手段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万氏兄弟为领导的制作团队、以钱家骏为领导的另一制作团队,克服了战时物资奇缺、经费紧张、人手不足、被狂轰滥炸的诸多困难,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制作完成了多部宣传抗战救国的动画短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舞的效果。1941年9月,万氏兄弟克服战时的重重困难,在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制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国内观众观影盛况空前,并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引起了轰动。1946年,全国规模的全面内战爆发。在东北兴山解放区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为了配合共产党的宣传任务,先后制作完成了《翻身年》里的木偶片段、中国第一部木偶定格动画片《皇帝梦》、中国第一部二维动画片《瓮中捉鳖》,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东北电影制片厂组建的这支动画创作团队,开创了新中国的动画创作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国动画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动画创作基地逐渐创建起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都具备了动画创作的能力;动画教育和人才培养逐步完善,全国从事动画创作的人员到1965年前后已经接近500人;动画创作数量大幅增加,出现了《大闹天宫》《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等艺术水平非常高的动画长片,这些动画作品在国际上获奖几十次,使得中国动画获得了世界声誉;动画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动画创作民族性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动画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彩色动画技术、定格动画技术、水墨动画技术、立体动画技术、拍摄及特效技术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动画片片种丰富,有二维动画片、木偶定格动画片、剪纸定格动画片、折纸定格动画片等;动画片题材更具多样性,有童话、寓言、神话、传说、现实等题材;动画的应用领域更为宽广,有娱乐片、科教片、政宣片、军教片等。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反右运动、“大跃进”运动、整风运动、反资批修运动等,动画创作领域也走了一些弯路。
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共持续了十年时间,中国动画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被终结,动画创作一度中断了好几年,使动画电影产量锐减。这一时期全盘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来中国动画制片领域的发展成就;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了动画影片的创作自由;动画影片创作队伍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探索被迫中断;中国动画制片领域与世界的交流被隔绝。鼓吹“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以致动画电影生产浪费无度,企业管理混乱。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内容贫乏,形式单调,思想错误,艺术创作的水准低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经过拨乱反正,中国动画事业逐步恢复了生机。中国动画界与国际动画领域的创作交流得到恢复与发展,动画艺术、技术、管理都在交流中有很大提升,动画作品在重要国际动画赛事上获奖几十项,在世界动画制片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动画艺术创作思想得到很大发展,作品的题材、形式、主题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创作理论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动画电影美学逐渐丰富,反映生活的角度、视听表述方式、风格样式开始逐渐多样化,动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也得以发挥出来。中国动画电影制片领域开始面对电视播出媒体的崛起和竞争,面对国外进口动画片的竞争,寻找在新时期的合作方式。这一时期,中国动画教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新的创作、制作人才不断补充到制片环节中。二维动画、定格动画、影视特效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动画的生产效率和创作质量不断提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中国动画制片领域“一家独秀”的局面悄然发生改变,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片分厂、辽宁电影制片厂、南京电影制片厂动画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动画车间、上海电视台动画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美术创作室,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动画制片单位、公司逐渐发展起来,陆续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国动画制片领域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已经达到了每年600分钟左右的创作规模。
从1987年开始,中国进入以电视动画系列片为主的创作时代。广播电影电视部提出美术片的创作、生产应遵循压缩单集短片产量,积极发展系列片数量,争取适量的合拍片和努力开拓对外劳务加工的方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多部系列片和多集片,如《皮皮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大盗贼》《葫芦小金刚》《魔方大厦》《特别车队》《十二生肖》《擒魔传》等。但是,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电视银屏中充斥着的多数是国外引进的动画作品,中国动画制片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辽宁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等都加大了动画片创作的规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创作量从占全国动画总产量的91%下滑为40%。中国相继出现了一批独资、合资、私营的动画制片公司,如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制作公司、太平洋动画公司、广州时代动画公司、深圳彩菱动画、杭州动画公司、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等,这些公司主要从事国外动画片的代工项目,使得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世界动画代工产业的重要基地。
从1995年开始,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行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理念,动画片的投资也更为多元化。国内涌现大量动画相关制作公司和单位,与国际动画制片领域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同时,开始引进、学习最新动画技术、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加大了国内动画片产量,动画产业的竞争逐渐激烈起来。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动漫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播映体系、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初步建成,动画制作技术、动画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增长。中国正从“动画大国”向“动画强国”不断推进。
中国的动画发展史是世界动画历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动画艺术风格。经过十几年的累积,我手中的中国动画历史资料逐渐丰富起来,出版物摞起来的高度已经超越两米,数字文献也已经有几个TB的规模,限于本书的篇幅我对许多研究资料不得不“忍痛割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特殊时期的动画影片和文献资料被封存在许多动画制片机构的库房中,难得一见;很多动画前辈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甚至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惊闻到动画前辈离世的噩耗,实令人心痛不已。由于笔者资料来源、学识经历的局限性,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与遗漏,希望读者,特别是专业人士能对书中的错误之处予以指正,甚或能对遗漏予以补充,我将万分感激。联系邮箱:artie@yeah.net。
李铁2017年于天津第六大道第博雅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演变:从先秦到魏晋的流变》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的进程。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自先秦奠基至魏晋玄学的演变脉络。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核心观念,探究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衍生、冲突与融合,力求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古代思想全景图。 第一章:先秦诸子的群星闪耀——思想的源头与奠基 本章将回归中华哲学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思想空前解放的时代。 1.1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建构 我们将详尽考察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社会诉求,分析其如何从宗法血缘的伦理推导出普世的道德规范。随后,重点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解析其在战国乱世中对个体价值和政治理想的积极建构。紧接着,我们审视荀子的“性恶论”及“化性起伪”,对比其与孟子学说的理论张力,理解礼法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本节亦会涉及子思、曾子等早期儒家学派的支脉发展,为后世儒学形态的多元化埋下伏笔。 1.2 道家:无为而治与自然之道 老庄哲学是理解中国智慧的另一重要维度。本章将深入解读《道德经》中的“道”与“德”的概念,阐释“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及其对个体生命哲学的启示。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展现了对僵化教条的反叛和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终极追问。我们将分析道家思想如何作为一种超脱的智慧,对后世士人的精神困境提供庇护。 1.3 法家:权力、秩序与法治精神的实践 在追求统一的时代背景下,法家思想以其务实和严酷的特征脱颖而出。本节将重点剖析商鞅的变法思想,探讨“法、术、势”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及韩非子如何集大成,构建出系统的君主专制理论。对比儒家的德治理想,法家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与对国家机器构建的精妙设计,构成了古代政治哲学的另一极端范式。 1.4 墨家与名家:兼爱、非攻与逻辑的思辨 墨家代表了先秦时期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与功利主义伦理。我们将详细解析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以及其与儒家仁爱观的根本差异。同时,墨家在逻辑学、认识论方面的贡献,如“墨辩”中的“三表法”,将作为古代思辨传统的体现被深入挖掘。名家(公孙龙、惠施)对逻辑范畴和语言哲学的探索,虽未能形成持久的学派,却是先秦思想多元化的重要佐证。 第二章:秦汉的融合与独尊——儒家体系的定型 秦朝的短暂统一未能彻底压制思想的活力,汉代则见证了儒家学说的历史性胜利。 2.1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的建构 本节聚焦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如何巧妙地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家伦理提升至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重点分析“天人感应”理论如何为皇权神授提供哲学支撑,以及“三纲五常”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2.2 经学兴盛与学派分化 汉代经学研究的繁荣,催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对立。我们将考察不同学派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需求。同时,探讨黄老学说在西汉初期的短暂复兴,及其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魏晋玄学的勃兴——对僵化传统的超越与重估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与文化失序,促使知识分子将目光从现实政治转向个体生命体验,哲学重心由“经世致用”转向“言意之辨”。 3.1 玄学的兴起与“竹林七贤”的精神流向 本章核心在于解析“玄学”的内涵,即对老庄哲学的重新阐释与发展。我们将分析“贵无论”的理论倾向,探讨何晏、王弼等人对《老子》和《易经》的注疏,如何将“有”与“无”、“本”与“末”的思辨推向高峰。 3.2 “三玄”的深入探讨:老庄与《易》的互证 重点分析《易经》在玄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探讨“易有太极”如何被用来调和儒道思想的矛盾,构建一个更宏大的宇宙论模型。考察竹林七贤,如嵇康、阮籍等人,如何通过“越名教而复自然”的行为实践,表达对当时虚伪礼教的反抗。 3.3 认识论的转向:“言意之辨”与清谈之风 魏晋玄学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其对语言和意义关系的深刻反思。我们将详细阐述“言意之辨”的焦点,分析士人们对“得意忘言”的追求,以及这种思辨风气对士人阶层精神生活和文化品味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强调,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内向性探索。 结语: 本书试图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面对社会变革、伦理挑战和宇宙奥秘时,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智力搏斗。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官方统一,再到魏晋的玄思内省,每一步演变都凝聚着对“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回答。理解了这些流变,才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一部比较偏向普及性的概述,但事实证明,它是一部严谨的学术探索。作者对理论框架的构建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一手访谈资料,使得论证过程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尤其在探讨特定动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时,其逻辑推演之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功底。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提供了详尽的参考和深度的分析视角。它促使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喜欢”或“不喜欢”的层面,而是要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发展”,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又不乏对具体影片细节的精妙解读。那些曾经在银幕上闪耀的经典形象,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些被时间冲刷的幕后故事,也得以重见天日。书中对于早期技术限制下,动画人如何以非凡的创造力克服困难,那种精神力量的描摹,着实令人动容。它让我们认识到,艺术的伟大往往不是依赖于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对表达的强烈渴望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唤醒了我们对于那些经典作品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动画历史的著作,无疑是动画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从早期的摸索与创新,到后来的成熟与探索,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动画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都展现出极高的水准。比如,书中对特定时期作品中对传统美学元素的借鉴与创新,其论述之详尽,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对一部部作品的简单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创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动画是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努力寻找自身独特的表达路径,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革新和升华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对内容的尊重,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它没有回避中国动画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低谷,反而将这些视为构成其独特历史肌理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那些坚持不懈、默默耕耘的老一辈动画人的记述,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朴素而坚韧的理想主义力量。这种力量,远比任何浮华的技巧展示都要动人。书中对特定时期作品的文化意涵进行剖析时,也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探讨了动画如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时代的诉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段历史,更与那些在光影中倾注心血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其视野的广阔性。它并未将中国动画视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世界动画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作者对中外交流的探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如何吸收外来养分并最终内化为自身风格的部分,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揭示了艺术发展中“交流与独立”的永恒辩证关系。行文风格流畅自然,即便是探讨复杂的理论问题时,也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保证了其对普通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同样友好的阅读体验。全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中国动画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是一套绝佳的入门与进阶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