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史(下)

中國動畫史(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鐵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動畫
  • 動畫史
  • 動畫研究
  • 影視藝術
  • 文化藝術
  • 曆史
  • 中國文化
  • 動畫産業
  • 藝術史
  • 動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121343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922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7
字數:4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套書於2018年1月齣版,分為上、下冊,是“十三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2017年國傢齣版基金項目,是作者經過十幾年的纍積,參考瞭大量的動畫史料,走訪瞭多傢老電影製片廠,采訪瞭多位老藝術傢、動畫人,曆時5年的時間創作完成的,對中國動畫史進行瞭高度總結和深度探討。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間為縱軸,以地區為橫軸,在兩個維度上詳細講述瞭中國動畫發展的曆史,並結閤社會政治、經濟、外交、教育、藝術、技術對動畫發展的動因分析。將中國動畫曆史的發展依據年代劃分成七個階段,分彆講述瞭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中國動畫完整的發展曆史,上冊介紹瞭1923—1976年間,中國動畫從萌芽階段,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共4章;下冊介紹瞭1977—2015年間,中國動畫曆經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化初期,以及市場經濟模式下發展時期的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共3章。詳細介紹瞭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遼寜電影製片廠、上海電視颱動畫製片廠、中央電視颱等具有代錶性的國有動畫製片單位和眾多動畫製片公司的發展曆史,講述瞭香港和颱灣地區動畫製片領域發展的曆史,涉及的優秀動畫作品近韆部。

作者簡介

李鐵,1973年3月生於天津,教授,天津工業大學動畫專業碩士生導師,動畫係主任,天津市動畫學會副會長,中國數字藝術設計專傢委員會委員、評委。現任天津市品牌專業“動畫專業”建設負責人、天津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動畫實驗中心”建設負責人、天津市優勢特色專業“動畫專業”建設負責人。曾經獲得天津市教學名師、香港桑麻基金奬、天津市五一勞動奬章、天津市優秀教師、國傢齣版基金。獲得部級教學成果奬2項,部級優秀教材奬6項。齣版學術專著、教材52部,3000餘萬字。其作品分獲2005年全國優秀計算機暢銷圖書*名和第八屆全國高校齣版社*書二等奬;2015年《美國動畫史》獲得第四屆中國大學齣版社圖書奬優秀學術著作二等奬。

目錄

下冊
第1章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動畫的發展高峰(1977—1986)
1.1概述
1.1.1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與糾正
1.1.2與國際動畫領域創作交流的恢復與發展
1.1.3動畫藝術創作思想的發展
1.1.4電視播齣媒體的崛起
1.1.5這一時期動畫教育的發展
1.1.6這一時期動畫技術的發展
1.2上海美影廠在這一時期的動畫創作
1.2.1上海美影廠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概況
1.2.2上海美影廠在1977年的動畫創作
1.2.3上海美影廠在1978年的動畫創作
1.2.4上海美影廠在1979年的動畫創作
1.2.5上海美影廠在1980年的動畫創作
1.2.6上海美影廠在1981年的動畫創作
1.2.7上海美影廠在1982年的動畫創作
1.2.8上海美影廠在1983年的動畫創作
1.2.9上海美影廠在1984年的動畫創作
1.2.10上海美影廠在1985年的動畫創作
1.2.11上海美影廠在1986年的動畫創作
1.3其他製片單位在這一時期的動畫
創作1.3.1長春電影製片廠美術片分廠
1.3.2遼寜電影製片廠
1.3.3南京電影製片廠動畫組
1.3.4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動畫車間
1.3.5上海電視颱動畫製片廠
1.3.6中央電視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美術創作室
1.4香港與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的動畫發展
1.4.1香港地區在這一時期的動畫發展
1.4.2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的動畫發展
第2章市場化初期中國動畫的轉型發展(1987—1994)
2.1概述
2.1.1動畫創作質量的滑坡
2.1.2上海美影廠在這一時期的發展
2.1.3上海美影廠多樣化經營模式的探索
2.1.4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
2.21987—1994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11987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21988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31989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41990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51991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61992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71993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2.81994年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2.3其他製片單位在這一時期的動畫創作
2.3.1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2.3.2八一電影製片廠
2.3.3長春電影製片廠
2.3.4遼寜電影製片廠
2.3.5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2.3.6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
2.3.7中央電視颱動畫片部
2.3.8其他國營動畫製片機構
2.4動畫代工公司的崛起
2.5香港與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的
動畫發展
第3章市場經濟模式下中國動畫的發展
(1995—2015)
3.1概述
3.1.1動畫片播映體係的發展
3.1.2動畫産業規模的拓展
3.1.3國際交流與閤作的發展
3.1.4動畫教育的發展
3.21995年後上海美影廠的動畫創作
3.2.1動畫短片
3.2.2電視動畫係列片
3.2.3動畫電影
3.31995年後中央電視颱動畫部的
動畫創作
3.3.1動畫短片
3.3.2電視動畫係列片
3.3.3動畫電影
3.4北京電視颱動畫製作中心
3.5北京輝煌動畫公司
3.6其他製片機構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動畫電影
3.7其他製片機構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電視動畫係列片
3.8香港與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的
動畫發展
3.8.1香港地區在這一時期的動畫
發展
3.8.2颱灣地區在這一時期的動畫
發展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前言
世界動畫一百多年的曆史既是動畫藝術與技術的發展史,又是社會政治經濟、哲學思想、藝術變革、科學技術作用於動畫發展的曆史。本套叢書將影視動畫放到政治經濟、社會曆史、地域民俗、美學及藝術變革、科學技術的綜閤背景下進行深入研究,避免史料的簡單羅列,現象錶麵化的分析,動畫藝術形而上學的解讀,孤立抽象的局部研究模式;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在綜閤研究特定時代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環境的基礎上,歸納並分析世界動畫藝術形態、技術形態、經濟形態的成因與發展,勾勒世界動畫曆史發展的概貌,評介具有代錶性的動畫藝術流派、動畫製片公司及動畫傢,詳細分析各個時期動畫在思想、題材、藝術風格、技術、管理、産業等方麵的成因、特點與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的作用關係。
本套叢書選定的研究時間跨度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力圖做到脈絡清晰、史料豐富、圖文並茂,並在各個國傢動畫曆史發展的每一時期,重點總結齣這段時間內動畫發展過程中幾個值得探討的專題,如:動畫産業的發展、動畫技術的發展、動畫師的構成、製作流程的發展、動畫製片管理的發展、發行與播映媒體的發展、重要的導演和動畫師、風格流派的發展、商業運行模式發展等。本套叢書以時間為縱軸,以地域為橫軸進行類比,參考各個時間段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達到“經史閤參”的目的,並梳理齣世界動畫曆史發展的主綫,以及發展曆史上的重要節點。本套叢書努力為我國動畫産業經濟和動畫藝術形態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並探討21世紀中國動畫産業的創新路徑和發展方嚮。以史為鑒,讓中國動畫藝術和産業的發展避免走其他國傢動畫發展史上的彎路;以史為參,讓中國動畫藝術和産業的發展站在世界動畫發展的最前沿。
這一係列叢書的策劃、準備時間很長,到完成書稿時粗算起來有將近15年的時間,資料在一點一點纍積起來,而自己對於動畫曆史發展的認識也逐漸成熟起來。在撰寫這套叢書的過程中,需要感謝很多人對我的支持和幫助。首先感謝湖南大學的何人可教授,我從1992年開始在湖南大學讀書期間,何教授擔任工業設計史的教學工作,他的設計史論研究視野和方法對我動畫史論的研究産生很大的影響。我開始在天津工業大學擔任教師的最初幾年,在講授藝術設計史的過程中,一直將何教授撰寫的《工業設計史》奉為經典。另外,還要感謝天津工業大學的李蘭友教授,是他在1998年推薦我參與電子工業齣版社規劃教材的編寫工作,從那時到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是具有19年“書齡”的老作者瞭,在這一過程中李教授不斷給予我鼓勵與幫助。另外,還要感謝北京交通大學齣版社的韓樂編輯,在李蘭友教授的介紹下,我們從2005年開始取得聯係,並一直閤作至今,在她的幫助下天津工業大學動畫專業已經成功推齣瞭三個動畫係列選題,我們之間的閤作也非常愉快,從提交稿件的電子文件到最終付梓,很少再需要我們費心,雖然與韓編輯閤作瞭十幾年,但是竟然未曾謀麵,總是從電話中聽到她甜美的聲音。
我能在20年的時間裏“筆耕”不輟,最要感謝傢人對我的支持與幫助。首先感謝我的爸爸李玉嶺和媽媽韓桂榮,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歸功於他們對我的教導和影響。他們在年輕時代都是電影的愛好者,從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訂閱《大眾電影》,這些雜誌成為我動畫情懷的最初啓濛。如今這些雜誌仍然一本不少地被保留著,我在撰寫《中國動畫史》的過程中竟然從中搜尋到許多珍貴的動畫史料,這些雜誌將是我永遠的財富與迴憶。另外,還要感謝我的妻子張海力,傢中的生活都仰賴她的打理,她本來也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和畫傢,但是由於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和寫作,她自己放棄瞭很多。感謝我的女兒李藝天,在學習上根本不需要我操心,還以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和鼓勵著我。
《中國動畫史》是本套叢書的第四部,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介紹瞭1923—1976年間,中國動畫從萌芽階段,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最初的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下冊介紹瞭1977—2015年間,中國動畫曆經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化初期,以及市場經濟模式下發展時期的中國動畫的發展曆程。
首先講述瞭19世紀末到1936年間,這一中國動畫的萌芽階段。從1918年開始,法國和美國的動畫電影陸續傳入我國,給予中國第一代動畫先驅們以動畫藝術和技術的啓濛。楊左匋、黃文農、萬氏兄弟、秦立凡、戴公亮等中國動畫領域的第一批開拓者,在既無參考資料和現成技術,又無資金和設備的情況下各自進行著苦苦的探索,並逐漸發現瞭動畫製作的基本原理,研究齣打孔定位技術、賽璐珞分層技術、描繪上色技術、拍攝洗印技術、有聲動畫技術,親手製造齣動畫製作的設備與材料,摸索齣動畫製作的流程。從1923年到1936年,中國共齣品瞭各類動畫片30多部,均為動畫短片。動畫這種藝術形式還被廣泛運用到電影片頭、電影字幕、電影特效、廣告、教育、宣傳等領域。
中國動畫史(上)前言1937年到1949年間,中國處於全民族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戰火席捲全國,中華民族陷於深重的苦難之中。動畫短片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中“國防電影”宣傳手段的重要形式之一。以萬氏兄弟為領導的製作團隊、以錢傢駿為領導的另一製作團隊,剋服瞭戰時物資奇缺、經費緊張、人手不足、被狂轟濫炸的諸多睏難,先後在武漢、重慶等地製作完成瞭多部宣傳抗戰救國的動畫短片,起到瞭很好的宣傳鼓舞的效果。1941年9月,萬氏兄弟剋服戰時的重重睏難,在新華聯閤影業公司製作完成瞭中國第一部動畫電影長片《鐵扇公主》,國內觀眾觀影盛況空前,並在海外多個國傢和地區上映,引起瞭轟動。1946年,全國規模的全麵內戰爆發。在東北興山解放區成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為瞭配閤共産黨的宣傳任務,先後製作完成瞭《翻身年》裏的木偶片段、中國第一部木偶定格動畫片《皇帝夢》、中國第一部二維動畫片《甕中捉鱉》,都取得瞭非常好的宣傳效果。東北電影製片廠組建的這支動畫創作團隊,開創瞭新中國的動畫創作事業。
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中國動畫事業得到瞭巨大的發展,動畫創作基地逐漸創建起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都具備瞭動畫創作的能力;動畫教育和人纔培養逐步完善,全國從事動畫創作的人員到1965年前後已經接近500人;動畫創作數量大幅增加,齣現瞭《大鬧天宮》《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等藝術水平非常高的動畫長片,這些動畫作品在國際上獲奬幾十次,使得中國動畫獲得瞭世界聲譽;動畫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在動畫創作民族性方麵的探索取得瞭許多階段性的成果;動畫製作技術逐漸成熟,彩色動畫技術、定格動畫技術、水墨動畫技術、立體動畫技術、拍攝及特效技術等都取得瞭重大突破;動畫片片種豐富,有二維動畫片、木偶定格動畫片、剪紙定格動畫片、摺紙定格動畫片等;動畫片題材更具多樣性,有童話、寓言、神話、傳說、現實等題材;動畫的應用領域更為寬廣,有娛樂片、科教片、政宣片、軍教片等。在這一時期,由於政治上的反右運動、“大躍進”運動、整風運動、反資批修運動等,動畫創作領域也走瞭一些彎路。
從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共持續瞭十年時間,中國動畫事業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被終結,動畫創作一度中斷瞭好幾年,使動畫電影産量銳減。這一時期全盤否定瞭新中國成立十七年來中國動畫製片領域的發展成就;文化專製主義扼殺瞭動畫影片的創作自由;動畫影片創作隊伍受到瞭嚴重的摧殘;中國動畫藝術發展的探索被迫中斷;中國動畫製片領域與世界的交流被隔絕。鼓吹“隻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以緻動畫電影生産浪費無度,企業管理混亂。這一時期的動畫作品內容貧乏,形式單調,思想錯誤,藝術創作的水準低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經過撥亂反正,中國動畫事業逐步恢復瞭生機。中國動畫界與國際動畫領域的創作交流得到恢復與發展,動畫藝術、技術、管理都在交流中有很大提升,動畫作品在重要國際動畫賽事上獲奬幾十項,在世界動畫製片領域産生瞭重要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動畫藝術創作思想得到很大發展,作品的題材、形式、主題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創作理論研究達到一定的深度。動畫電影美學逐漸豐富,反映生活的角度、視聽錶述方式、風格樣式開始逐漸多樣化,動畫藝術獨特的錶現力也得以發揮齣來。中國動畫電影製片領域開始麵對電視播齣媒體的崛起和競爭,麵對國外進口動畫片的競爭,尋找在新時期的閤作方式。這一時期,中國動畫教育得到瞭初步的發展,新的創作、製作人纔不斷補充到製片環節中。二維動畫、定格動畫、影視特效技術得到瞭快速的發展,使得動畫的生産效率和創作質量不斷提高。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中國動畫製片領域“一傢獨秀”的局麵悄然發生改變,長春電影製片廠美術片分廠、遼寜電影製片廠、南京電影製片廠動畫組、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動畫車間、上海電視颱動畫製片廠、中央電視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美術創作室,以及香港和颱灣地區的動畫製片單位、公司逐漸發展起來,陸續創作齣一批優秀的動畫作品。中國動畫製片領域經過10年的不斷發展,已經達到瞭每年600分鍾左右的創作規模。
從1987年開始,中國進入以電視動畫係列片為主的創作時代。廣播電影電視部提齣美術片的創作、生産應遵循壓縮單集短片産量,積極發展係列片數量,爭取適量的閤拍片和努力開拓對外勞務加工的方針。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齣瞭多部係列片和多集片,如《皮皮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黑貓警長》《舒剋和貝塔》《大盜賊》《葫蘆小金剛》《魔方大廈》《特彆車隊》《十二生肖》《擒魔傳》等。但是,中國在這一時期的電視銀屏中充斥著的多數是國外引進的動畫作品,中國動畫製片單位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遼寜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颱動畫片部等都加大瞭動畫片創作的規模,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畫創作量從占全國動畫總産量的91%下滑為40%。中國相繼齣現瞭一批獨資、閤資、私營的動畫製片公司,如深圳翡翠動畫設計製作公司、太平洋動畫公司、廣州時代動畫公司、深圳彩菱動畫、杭州動畫公司、大連阿凡提國際動畫公司等,這些公司主要從事國外動畫片的代工項目,使得中國成為這一時期世界動畫代工産業的重要基地。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實行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將動畫行業推嚮市場,改變瞭動畫片的生産狀態和經營方式,逐步確立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理念,動畫片的投資也更為多元化。國內湧現大量動畫相關製作公司和單位,與國際動畫製片領域的交流也更為頻繁。同時,開始引進、學習最新動畫技術、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加大瞭國內動畫片産量,動畫産業的競爭逐漸激烈起來。國務院和各級政府部門對於動漫産業的發展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中國動漫産業規模不斷壯大,播映體係、産業體係、産業鏈條初步建成,動畫製作技術、動畫高等教育也得到瞭全麵發展,産業從業人員數量大幅度增長。中國正從“動畫大國”嚮“動畫強國”不斷推進。
中國的動畫發展史是世界動畫曆史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動畫藝術風格。經過十幾年的纍積,我手中的中國動畫曆史資料逐漸豐富起來,齣版物摞起來的高度已經超越兩米,數字文獻也已經有幾個TB的規模,限於本書的篇幅我對許多研究資料不得不“忍痛割捨”。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特殊時期的動畫影片和文獻資料被封存在許多動畫製片機構的庫房中,難得一見;很多動畫前輩已經到瞭耄耋之年,甚至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多次驚聞到動畫前輩離世的噩耗,實令人心痛不已。由於筆者資料來源、學識經曆的局限性,在編寫過程中難免會齣現錯誤與遺漏,希望讀者,特彆是專業人士能對書中的錯誤之處予以指正,甚或能對遺漏予以補充,我將萬分感激。聯係郵箱:artie@yeah.net。
李鐵2017年於天津第六大道第博雅園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演變:從先秦到魏晉的流變》 捲首語: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思想的火花照亮瞭文明的進程。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自先秦奠基至魏晉玄學的演變脈絡。我們聚焦於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底色的核心觀念,探究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衍生、衝突與融閤,力求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古代思想全景圖。 第一章:先秦諸子的群星閃耀——思想的源頭與奠基 本章將迴歸中華哲學的黃金時代——春鞦戰國時期。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 1.1 儒傢:仁、義、禮、智、信的建構 我們將詳盡考察孔子“仁”學思想的內涵與社會訴求,分析其如何從宗法血緣的倫理推導齣普世的道德規範。隨後,重點探討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學說,解析其在戰國亂世中對個體價值和政治理想的積極建構。緊接著,我們審視荀子的“性惡論”及“化性起僞”,對比其與孟子學說的理論張力,理解禮法規範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本節亦會涉及子思、曾子等早期儒傢學派的支脈發展,為後世儒學形態的多元化埋下伏筆。 1.2 道傢:無為而治與自然之道 老莊哲學是理解中國智慧的另一重要維度。本章將深入解讀《道德經》中的“道”與“德”的概念,闡釋“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及其對個體生命哲學的啓示。莊子的逍遙遊、齊物論,展現瞭對僵化教條的反叛和對生命本真狀態的終極追問。我們將分析道傢思想如何作為一種超脫的智慧,對後世士人的精神睏境提供庇護。 1.3 法傢:權力、秩序與法治精神的實踐 在追求統一的時代背景下,法傢思想以其務實和嚴酷的特徵脫穎而齣。本節將重點剖析商鞅的變法思想,探討“法、術、勢”三者的有機結閤,以及韓非子如何集大成,構建齣係統的君主專製理論。對比儒傢的德治理想,法傢對人性弱點的洞察與對國傢機器構建的精妙設計,構成瞭古代政治哲學的另一極端範式。 1.4 墨傢與名傢:兼愛、非攻與邏輯的思辨 墨傢代錶瞭先秦時期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與功利主義倫理。我們將詳細解析墨子的“兼愛”、“非攻”主張,以及其與儒傢仁愛觀的根本差異。同時,墨傢在邏輯學、認識論方麵的貢獻,如“墨辯”中的“三錶法”,將作為古代思辨傳統的體現被深入挖掘。名傢(公孫龍、惠施)對邏輯範疇和語言哲學的探索,雖未能形成持久的學派,卻是先秦思想多元化的重要佐證。 第二章:秦漢的融閤與獨尊——儒傢體係的定型 秦朝的短暫統一未能徹底壓製思想的活力,漢代則見證瞭儒傢學說的曆史性勝利。 2.1 董仲舒與“天人感應”的建構 本節聚焦於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如何巧妙地融閤陰陽五行學說,將儒傢倫理提升至國傢意識形態的高度。重點分析“天人感應”理論如何為皇權神授提供哲學支撐,以及“三綱五常”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2.2 經學興盛與學派分化 漢代經學研究的繁榮,催生瞭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對立。我們將考察不同學派對儒傢經典的詮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當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會需求。同時,探討黃老學說在西漢初期的短暫復興,及其對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影響。 第三章:魏晉玄學的勃興——對僵化傳統的超越與重估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動蕩與文化失序,促使知識分子將目光從現實政治轉嚮個體生命體驗,哲學重心由“經世緻用”轉嚮“言意之辨”。 3.1 玄學的興起與“竹林七賢”的精神流嚮 本章核心在於解析“玄學”的內涵,即對老莊哲學的重新闡釋與發展。我們將分析“貴無論”的理論傾嚮,探討何晏、王弼等人對《老子》和《易經》的注疏,如何將“有”與“無”、“本”與“末”的思辨推嚮高峰。 3.2 “三玄”的深入探討:老莊與《易》的互證 重點分析《易經》在玄學體係中的核心地位。探討“易有太極”如何被用來調和儒道思想的矛盾,構建一個更宏大的宇宙論模型。考察竹林七賢,如嵇康、阮籍等人,如何通過“越名教而復自然”的行為實踐,錶達對當時虛僞禮教的反抗。 3.3 認識論的轉嚮:“言意之辨”與清談之風 魏晉玄學的另一個重要麵嚮是其對語言和意義關係的深刻反思。我們將詳細闡述“言意之辨”的焦點,分析士人們對“得意忘言”的追求,以及這種思辨風氣對士人階層精神生活和文化品味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強調,構成瞭中國哲學史上一次重要的內嚮性探索。 結語: 本書試圖展現的,是中國古代思想傢們在麵對社會變革、倫理挑戰和宇宙奧秘時,所進行的持續不斷的智力搏鬥。從先秦的百傢爭鳴到漢代的官方統一,再到魏晉的玄思內省,每一步演變都凝聚著對“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迴答。理解瞭這些流變,纔能更清晰地把握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張弛有度,既有宏觀的曆史脈絡梳理,又不乏對具體影片細節的精妙解讀。那些曾經在銀幕上閃耀的經典形象,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那些被時間衝刷的幕後故事,也得以重見天日。書中對於早期技術限製下,動畫人如何以非凡的創造力剋服睏難,那種精神力量的描摹,著實令人動容。它讓我們認識到,藝術的偉大往往不是依賴於最先進的技術,而是源於創作者內心深處對錶達的強烈渴望和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曆史,更喚醒瞭我們對於那些經典作品的集體記憶和情感共鳴。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其視野的廣闊性。它並未將中國動畫視為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世界動畫發展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作者對中外交流的探討,尤其是在特定時期,如何吸收外來養分並最終內化為自身風格的部分,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揭示瞭藝術發展中“交流與獨立”的永恒辯證關係。行文風格流暢自然,即便是探討復雜的理論問題時,也能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保證瞭其對普通愛好者和專業研究者同樣友好的閱讀體驗。全書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對於想要係統性學習中國動畫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是一套絕佳的入門與進階指南。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瞭對內容的尊重,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對“匠人精神”的緻敬。它沒有迴避中國動畫發展過程中的麯摺和低榖,反而將這些視為構成其獨特曆史肌理的重要部分。通過對那些堅持不懈、默默耕耘的老一輩動畫人的記述,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樸素而堅韌的理想主義力量。這種力量,遠比任何浮華的技巧展示都要動人。書中對特定時期作品的文化意涵進行剖析時,也展現瞭極高的敏感度,探討瞭動畫如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承載著民族的情感和時代的訴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一段曆史,更與那些在光影中傾注心血的藝術傢們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對話。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深度超齣瞭我的初步預期。我原以為它會是一部比較偏嚮普及性的概述,但事實證明,它是一部嚴謹的學術探索。作者對理論框架的構建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一手訪談資料,使得論證過程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尤其在探討特定動畫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時,其邏輯推演之嚴密,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學術功底。對於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提供瞭詳盡的參考和深度的分析視角。它促使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喜歡”或“不喜歡”的層麵,而是要去探究“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後來的發展”,這種由錶及裏的探究,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部關於中國動畫曆史的著作,無疑是動畫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從早期的摸索與創新,到後來的成熟與探索,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特彆是對於不同曆史時期動畫藝術風格的演變,以及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都展現齣極高的水準。比如,書中對特定時期作品中對傳統美學元素的藉鑒與創新,其論述之詳盡,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對一部部作品的簡單羅列,更是深入剖析瞭創作者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動畫是如何在藉鑒國際經驗的同時,努力尋找自身獨特的錶達路徑,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自我革新和升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