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与调控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和相关理论溯源的基础上,界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双层次、四维度、七要素”理论模型和转型城市空间研究范式。在理论模型和空间范式的基础上,该书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转型时期,以北京和天津等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建筑结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及社会结构等角度对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进行了广泛探讨。最后,立足理想城市空间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困境,提出中国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控策略。
作者简介
耿建忠,男,1982年生,山东济宁人。先后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产业经济和资源环境科学。现任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非洲合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参与中国与欧洲国家、非洲国家农业合作相关领域管理、研究和规划咨询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外交部中国一中东欧研究基金、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等研究课题及区域规划项目40余项。在《经济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赵小芳,女,1980年生,祖籍山东东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2012年任教于鲁东大学商学院,主要承担((经济地理学》、《国际金融》、《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物流管理概论》等课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主要成果主著《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发展研究》、《中国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等书,曾在《城市问题》、《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科技进步与对策》、《生态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区域经济学》修编工作;主持烟台市社科项目1项,校级立项课题1项;曾参与多项国家、省级、地区级科研规划项目,主要涉及领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旅游规划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本书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问题
2.1 转型期研究进展
2.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3 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4 主要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溯源、语境解读与范式建构
3.1 理论溯源
3.2 转型期语境解读
3.3 范式建构
3.4 主要实证城市概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4.1 生态空间演变分析
4.2 实体空间演变分析
4.3 经济空间演变分析
4.4 社会空间演变分析
4.5 文化空间演变分析
4.6 虚拟空问演变分析
4.7 围合空间演变分析
4.8 空间扩散与外溢分析
4.9 空间演变的综合框架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
5.1 全球层面: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5.2 国家层面:体制转型与要素重组
5.3 区域层面:资源约束与区域导向
5.4 地方层面:政府干预与经营城市
5.5 个体层面:多元主体调节与自组织
5.6 演变机理的综合框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控对策
6.1 理想城市空间的价值取向
6.2 城市空间的内在诉求与时代困境
6.3 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控对策
6.4 空间调控的综合框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 1982-2000年北京市街区变迁对应关系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转型期是城市空间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语境。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与优化调控是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亟须探索的重要问题。
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急剧演变,催生出一系列城市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传统社会组织方式发生转型,城市空间分异程度和复杂性空前提升,内城重组与外围扩张进一步加剧,共同改变着城市的固有面貌。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城市蔓延、人口膨胀、产业重构和社会治理给大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大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心,其核心地位将得到不断加强,大城市空间的稀缺性与复杂性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把握转型期这一历史情境,解构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内涵,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机制,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是当前城市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使命。
本书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和相关理论溯源的基础上,界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双层次、四维度、七要素”理论模型和转型城市空间研究范式。在理论模型和空间范式的基础上,本书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转型时期,以北京和天津等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建筑结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及社会结构等角度对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进行了广泛探讨。最后,立足理想城市空间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困境,提出中国转型期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控策略。
本书主要得出五个方面的结论。第一,转型期是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语境,城市空间结构可以用“双层次、四维度、七要素”模型来加以概括。所谓“双层次”,即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应包含城市内部结构以及城市空间与外界的联系两个层次。
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趋势 本书将深入探讨当代城市规划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侧重于全球化、信息技术与可持续性发展背景下,城市形态、功能重构及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全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工具与案例参考。 第一部分:全球化与城市形态的重塑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本部分将聚焦于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如何影响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与形态演变。 1.1 跨国资本流动与城市中心职能的转移: 深入剖析跨国公司(MNCs)的区位选择策略,及其对大都市核心商务区(CBD)的溢出效应和郊区化的影响。探讨金融、信息、高新技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与空间扩散的内在逻辑。分析全球城市等级体系中,不同层级城市如何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定位来获取全球竞争优势。 1.2 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 考察超大型城市群形成的空间动力学。重点研究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交通网络和数字信息网络)如何压缩区域时空距离,促进节点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探讨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中心城市的人口与产业虹吸效应与周边城市的独立发展需求,避免“大城市病”的过度蔓延。引入“网络化区域治理”的概念,讨论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 1.3 城市边界的模糊化与“蔓延”现象的再认识: 辩证分析城市外延扩张(Urban Sprawl)的驱动因素,包括住房偏好、土地利用政策和交通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负面定性,本章将引入情境分析,探讨在特定环境下,低密度蔓延是否是适应特定生活方式和产业需求的合理空间表达。同时,提出“功能蔓延”与“空间蔓延”的区别,侧重于功能联系强度的变化而非简单的土地覆盖面积扩张。 第二部分:技术驱动下的城市生活与基础设施革新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城市居民的活动模式、通勤习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方式。本部分将系统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挑战。 2.1 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活动空间: 研究远程工作、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对传统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影响。探讨“时空压缩”现象在城市尺度的体现,即物理距离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连接质量(网络带宽、信息可达性)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分析混合使用(Mixed-Use)的复兴,如何通过“15分钟城市”的理念,在数字连接的辅助下,实现更高程度的空间效率与生活质量。 2.2 智慧基础设施的规划与管理: 详细论述智能交通系统(ITS)、智能电网、水资源管理系统等如何通过数据采集、实时分析和自动化响应,提升城市运行的韧性和效率。重点讨论数据治理的挑战,包括隐私保护、数据孤岛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技术应用能够公平地惠及所有社会群体,避免“数字鸿沟”在空间上的固化。 2.3 绿色技术与城市生态承载力: 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如何融入低碳转型目标。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如城市公园系统、雨水花园、屋顶绿化)在调节城市微气候、管理地表径流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城市韧性规划中的应用,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布局中的优先地位。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治理模式与城市身份构建 城市规划不仅是空间技术,更是社会政治过程的体现。本部分将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城市发展中的公平性问题以及治理体系的演变。 3.1 空间不平等与城市更新的社会影响: 深入剖析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过程中潜在的社会风险,特别是绅士化(Gentrification)和空间排斥现象。探讨如何通过包容性规划策略,如社区参与式预算、保障性住房的嵌入式配置,确保城市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分析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族裔群体在城市资源(优质教育、医疗、就业)获取上的空间差异。 3.2 适应性规划与敏捷治理: 面对快速变化的需求(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端天气),传统的、僵化的总体规划模式面临挑战。本章倡导引入“适应性管理”和“敏捷规划”的理念,强调规划过程的迭代性、实验性与反馈机制的有效性。讨论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政府、私营部门、公民社会)在应对复杂城市问题时的作用与权责界定。 3.3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探讨在全球化同质化趋势下,城市如何通过激活其独特的历史肌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塑造地方感(Sense of Place)和城市品牌。分析如何平衡历史保护的刚性要求与现代城市功能活化的需求,避免将历史街区过度“主题公园化”。 第四部分:前沿方法论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介绍规划研究与实践中新兴的方法论,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潜在图景进行展望。 4.1 复杂系统理论在城市分析中的应用: 介绍使用网络分析、基于主体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等复杂系统科学工具,来模拟城市系统的非线性和涌现现象。演示如何通过这些工具,更精确地预测政策干预(如交通管制、税收优惠)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长期累积效应。 4.2 大数据与城市规划决策: 评估利用移动通信数据、社交媒体数据、遥感影像等大数据源,进行高精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人口流动监测和基础设施负荷评估的潜力与局限。强调将数据驱动的洞察与人类价值观及伦理考量相结合的重要性。 4.3 未来城市形态的可能路径: 总结当前趋势,探讨未来城市可能出现的“多中心网络化”、“紧凑型智能生态城”或“混合型弹性社区”等不同发展路径。强调规划师在引导不确定性未来中的关键角色,即从“预测者”转变为“可能性塑造者”。 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证广度之间取得平衡,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城市复杂性的全新视角,为构建更具韧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城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创新的实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