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黄园是上海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
于右任、陈其美、陈陶遗等国民党元老和蔡元培、梅兰芳、周信芳、王一亭、张季鸾、蒋维乔、周瘦鹃、郑逸梅、钱文选、俞寰澄等文化名人都是“黄园”的常客。张爱玲也是在黄岳渊的推荐下才走上文坛的。著名作家池莉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花经》是一部讲述花木栽培种植的经典著作,一部园艺百科全书。全书上编“通论”,叙述花木精细栽植法,包括气候、土壤、四季作业、病害、虫害等章;下编“各论”,包括果木、生利木、观赏木、宿根花卉等章,共计分述234种花木的具体培养法。
黄岳渊(1881—1964年),别名剡曲灌叟,浙江奉化人。民国时期的园艺*威。黄岳渊早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在真如桃浦西购地,初十余亩,经营真如黄氏畜植场,当地人称“黄家花园”,后扩建至三百余亩。辛亥革命时,追随陈其美在沪军都督府任职。嗣后弃政归田,潜心研究园艺,在真如精心经营“黄园”,颇有建树,曾多次为名人设计庭园,获“花费少而景佳胜”的好评。1930年代至1956年,“黄园”是国内*大的园艺场。黄岳渊热心教育公益事业,曾在奉化创办两所小学,1945年创办上海真如中学;担任上海市花树商业同业公会创会会长。解放后,移居香港,定居台湾,1964年春病逝。
黄德邻(1905—2005年),黄岳渊之子,国际著名园艺家。1956年,"黄园"公私合营后,任上海市花木公司西区私方代表;1959年,调龙华苗圃任总技术指导,直至退休。
黄君岳渊,莳花于宝山之真如者,凡数十年。性之所好,父子世其业;合著《花经》,周密细致,科学组织法也。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沈恩孚
凡分两编,上编为通论,下编为各论;皆本其平日经验,参以科学方法而成;视昔人所著《花镜》《茶经》,殆不可同日语矣。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哲学家 蒋维乔
黄园主人岳渊先生,本其三数十年培植花卉园艺之经验,笔之于书,名曰《花经》。
——民主进步人士 袁希洛
黄君所著《花经》一书,诚为花木保姆,农业功臣;余多年所欲求此等之书而不得,今获饱览,不禁狂喜,因余亦赏研求农事也。 ——民主进步人士 钱文选
日过黄园,听岳老指示讲授,一一秉笔记之,复考之异邦专籍,多所征引;历时一载,予为命名曰《花经》,并与郑子逸梅,分任校订焉。
——现代杰出作家、翻译家 周瘦鹃
岳渊又本其园艺经验,著《花经》一书,洋洋数十万言,晨抄瞑写,历寒暑不辍;比诸西湖花隐陈淏子之《花镜》,尤属切实而详尽;至于清焦循之艺花日记,则小巫见大巫,更不足比拟于万一也。
——作家、文史学家 郑逸梅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著名作家 池莉
上编 通论
第一章 气候
第二章 土壤
第三章 四季作业
第四章 病害
第五章 虫害
下编 各论
第一章 果木
第二章 生利木
第三章 观赏木
第四章 宿根花卉
跋
(一)翻种 兰多作盆栽,惟因盆土有限,培植至相当时期,根即长足;故每年须加翻种,使盆土可以更新,其法如下:(甲)时期 翻盆时期须适当,否则有害无利;春兰及川兰宜三四月间,建兰宜四五月间,蕙兰宜二三月间,秋分前后亦可;总之,于花前花后,行之最适。(乙)择盆 盆以泥烧者为佳,形宜高深;新制者须先喷以清水而稍带湿润,旧盆当内外洗清;盆口要大,约一尺口径,底径不得过尖,约六七寸,其高约八寸;每盆可种苗二十椿(一椿即一芽,上生叶片五六张,下有一总根。)泥盆管理须周密,一不经意,即受旱伤;故以紫砂盆或釉盆为佳,色宜白、紫、黑等。(丙)翻盆 翻盆每年行一次最适,若多年不翻,根已密结,不易分折;法先以竹片刀于盆之四周挖掘,翻出根窠,去其宿土,再以清水洗洁,使根全露;然后用利剪将根剪开,分作若干丛,并剪除腐根或断根;再洗净之,置于阴凉处,至少有半日阴干,若浸以消毒药水更佳,于是才可上盆。 (丁)用土 土宜用浙之余姚或奉化金鹅山泥,色黑质松,此乃为最佳之腐植土;惟须先筛过,大粒者用之填盆底,以利泻水,小粒者用于上层,使易着根。(戊)上盆 盆底均有小孔,通常为三孔,或仅一大孔者亦可,而近盆底边上,仍宜钻小孔六七枚;上盆时将孔填以棕皮数层,以防蚁蚓等之侵入,上覆蚌壳,再铺火烧土或砖瓦块、木炭等均可,厚约二寸左右;其上再盖粗粒山泥一寸左右,略加捺实,藉使日后灌水,免土陷落而有空隙;于是复添细土半寸,随以兰草置入(兰草至少有三椿以上),此时须有二人,一人将兰数椿并合,另一人双手扶持之,然后并兰者将细山泥渐次均匀加入,微微悬提使根引直;及加土齐根,将盆些细摇动,使土与根相互密切;遂再加土齐至盆口半寸处,扶持者略将兰向上拔起,则根可不致屈曲,同时以指掊土坚实之,并拨土略使坟起,盆之四周稍低,形若馒头;旋即以坑砂粉一平匙,埋入盆之四周,与土相混作为基肥;至此大部事毕,若防盆土为雨水冲损,可种以翠云草(俗呼鸡角山草),若土质疏松而不易堆聚中央,可略喷之以水,土即凝集而易隆突;跟后乃置盆于清水之木桶中,使水徐自壁孔间渗透而向上,待透至盆面,即可置入阴凉处;自此勿淋大雨勿吹大风,一周后可置于固定之处所矣。
(二)置所 置所之地位,东宜空旷,以引晨光,南北亦如之,以纳凉风,西临竹林或树阴,使遮日光之西射;地形毋得过狭或过阔,离竹林或树阴之东,不出三四尺者为佳,如此半阴半阳,通风透气,凉爽畅快,最合兰性;盖兰本性高山,故盆兰亦宜填高四五尺,泥地并须铺以粗煤屑;而后安置盆兰之架上,架有二式:(甲)木架式 着地搁以木条或石条,高低两层,求其通风;架上置一浅口盆,中注以清水,再取小盆倒伏水盆中,然后将盆兰坐置于其上,如是可防蚁等之侵入。 (乙)悬空式 木架或铁架,高四五尺,四足各套铁罐,中置火油或臭药水,防蚁爬上;于是将盆兰跨悬其间,此式最佳。盆兰通常置于帘棚下,若遇大雨急淋,受害甚大,且帘水滴入盆中,其水固定,根未有不烂者;故宜盖以蓝布幔,(制法:布质宜厚,先涂上嫩豆腐,用竹片括平,闭塞布孔,再涂桐油三四次,以挨阴干。)打椿紧绷之,以代帘泊;椿高约丈余,如是虽遇暴风雨,亦可高枕无忧矣。蓝布虽经日晒,仍觉阴凉,惜不能全遮;故遇烈日斜射,应四周悬帘:午前垂下东南二面之帘,午后卷起之,而垂下西北二帘,如是庶不致射入。入冬当宜移入利用日光热之温室或草舍中,切勿受冻,舍室宜干燥,不可有水蒸气;并防檐水滴入盆中,以免根起腐烂;至三月下旬方可出屋,若此时气候尚未转和,再留置数周,亦无不可。
我通常对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书籍会感到疲惫,但这本书却有一种奇特的“黏性”,一旦开始阅读,就很难停下来。它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且极具说服力的知识体系。作者在开篇就奠定了严谨的基调,后续的所有论述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在一起,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处理方式——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不同的学派观点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仿佛经历了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虽然过程艰辛,但抵达终点时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具启发性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评分说实话,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种主题的著作容易流于空泛或者过于专业化,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活、富有画面感,他似乎拥有将枯燥的知识点“点石成金”的魔力。他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那些遥远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他对某种传统技艺失传的描述,那种惋惜之情几乎要透过纸面溢出来,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它既有足够的深度供专业人士研读,又有足够的广度和趣味性吸引普通读者。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坐在炉火旁,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你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和深刻的智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良多。
评分这部作品的名字虽然透露着一种自然的芬芳,但它的内核却远比表面的花香要深邃得多。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进行了一场横跨古今的学术探险。它并非一本单纯的植物图鉴,而是一部以特定主题为载体,深入剖析文化符号、社会变迁乃至哲学思辨的巨著。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时而如同严谨的史学家,引经据典,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细节一一打捞出来,丝丝入扣;时而又化身为敏锐的社会观察家,用近乎冷峻的笔触描绘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是如何被重塑和定义。尤其是其中关于某一种稀有物种在不同朝代被赋予的象征意义的论述,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强迫你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去审视那些看似寻常的事物背后隐藏的复杂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极其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节奏感,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张弛有度。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那种过于学术化、缺乏情感代入的著作,但这本书却奇妙地平衡了两者。它的结构极其精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得如同呼吸一般,从宏观的背景铺陈,到微观的案例分析,再到最终的理论升华,每一步都踩在了最恰当的位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些特定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叙事口吻——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研究对象倾注的热忱。而且,这本书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极为考究,每当叙述到一个关键概念时,恰到好处的图表或引文都会适时出现,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负担,同时也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佳作,每读完一个小节,都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小型远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气韵生动”。它不仅仅是对某个主题的梳理和记录,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史诗。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整体架构的宏大视野,令人叹服。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书籍常见的弊病——要么过于注重数据的堆砌而缺乏人情味,要么过于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而流于主观臆断。这本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既有扎实可靠的史料支撑,又有充满张力的叙事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与我现有认知体系的碰撞,这种内在的思辨过程,比单纯吸收知识更为重要。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宝藏之书,它对特定领域的贡献,毋庸置疑是开创性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没想到是老版书直接影印的
评分没想到是老版书直接影印的
评分不错,还没看,但是价格便宜
评分好书不贵,京东购书有实惠。
评分没想到是老版书直接影印的
评分没想到是老版书直接影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