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不同部门受到经济冲击影响时对其他部门产出和总产出的影响差别,将投入产出关系引入DSGE模型,并深入分析部门冲击的传导机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在制定产业刺激政策或者预测某个部门受经济冲击影响时,要考虑到替代作用机制,通过经济刺激政策会对整体经济有较大的拉动作用。
《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应用》将投入产出关系引入DSGE模型,研究了不同部门受到外生冲击时对其他部门产出和总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首先在Long和Plosser(1983)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引入资本的7部门DSGE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引入两种资本不可替代、劳动投入不完全替代、同时包含了部门冲击和整体冲击的7部门DSGE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外生冲击是通过推动作用、拉动作用和替代作用共同作用于实际经济的,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由于只考虑了部门间的推动和拉动作用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在制定产业刺激政策或预测部门冲击影响时,需要考虑到替代作用机制。此外,部门冲击与整体冲击对各部门产出的经济影响不同,进行经济预测时需要准确判断外生冲击的性质。
王 佳 1982年生,女,山西太原人,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201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模型,曾在《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撰写专著《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并曾参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课题。
目 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文文献
1.2.2 英文文献
1.3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4 本书的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模型及中国数据的数值模拟
2.1 基本模型
2.2 模型求解
2.3 中国参数校准
2.4 脉冲响应分析
2.4.1 脉冲响应分析
2.4.2 方差-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
2.4.3 敏感性检验
2.5 本章小结 23
第3章 引入资本的多部门DSGE模型 25
3.1 DSGE模型的数量分析方法简介
3.1.1 DSGE模型分析方法简介
3.1.2 对数线性化分析介绍
3.1.3 线性系统的数值求解 27
3.2 引入资本的7部门DSGE模型设定 31
3.3 模型求解 32
3.4 参数校准 35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9
3.5.1 脉冲响应结果 39
3.5.2 方差-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 43
3.5.3 敏感性检验 44
3.6 外生冲击沿部门传导的作用机制分析 48
3.7 本章小结 53
3.8 本章
第4章 引入劳动投入不完全替代和两种资本不可替代的DSGE模型 59
4.1 引入劳动投入不完全替代的DSGE模型 59
4.1.1 模型设定 59
4.1.2 模型求解 60
4.1.3 参数校准 61
4.1.4 模拟结果与分析 63
4.2 引入劳动投入不完全替代和两种资本不可替代的DSGE模型 69
4.2.1 生产函数的改进 69
4.2.2 模型设定 71
4.2.3 模型求解 73
4.2.4 参数校准 74
4.2.5 模拟结果与分析 76
4.3 本章小结 82
4.4 本章
4.4.1 引入了劳动投入不完全替代的模型求解 83
4.4.2 引入了劳动不完全替代和两种资本不可替代的模型求解 84
第5章 整体冲击与部门冲击的经济影响 88
5.1 整体冲击的引入 88
5.2 模型设定、求解及参数校准 89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91
5.3.1 脉冲响应分析 91
5.3.2 方差-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本书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宏观经济学模型和中国经济研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光是“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这个术语,就暗示了其理论深度和分析的严谨性。我个人一直对复杂经济模型的实际应用感到好奇,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工具嫁接到中国这样独特且快速变化的经济体上。作者究竟是如何克服数据限制、模型设定等方面的挑战,来构建这样一个适用于中国的DSGE模型的?这中间的技术细节,比如参数校准、冲击识别,以及模型对不同政策的模拟效果,都是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的部分。另外,书中是否会探讨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该模型可能不再适用,或者需要进行何种调整,这一点也非常关键。对于想要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并希望运用更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和工具。它会不会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经济深层逻辑的运行轨迹,这是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
评分我个人对模型背后所揭示的经济学洞见非常感兴趣。一本优秀的经济学著作,不仅在于其理论的严谨性,更在于它能否提供深刻的经济学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事物运行的本质。在“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这个复杂的框架下,作者是如何提炼出关于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规律的?比如,模型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增长的动力来源,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动态”和“随机”的视角,又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增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以及影响这一增长率的长期因素。另外,模型的“随机”部分,是否会揭示出中国经济在应对各种意外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技术颠覆)时的韧性或者脆弱性?对于一个渴望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更深层次的洞察,这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普通读者,我时常觉得,许多宏观经济讨论要么过于宏观而失于具体,要么过于微观而忽略了整体联动。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多部门”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结合,给了我一种希望,那就是它或许能提供一个更具系统性和解释力的框架来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我个人特别关心的是,书中是如何具体划分“多部门”的?是按照生产行业、消费部门,还是其他更细致的分类?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面临外部冲击(如全球经济波动、国内政策调整)时,会如何传导和放大,这无疑是中国经济运行的核心奥秘之一。作者是否能够通过模型清晰地描绘出这些部门之间的传导链条,并量化其影响程度?此外,“动态”和“随机”这两个词汇也暗示了模型会考虑到经济的时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转型和波动,例如疫情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等,可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模型是如何解释这些现实经济现象的。
评分这本书的“中国应用”这一点,是其最吸引我的地方。尽管DSGE模型在国际上已有广泛应用,但将其成功地“本土化”并应用于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是如何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的。例如,中国的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的双轨制,以及其独特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这些独特的制度性因素,是如何被纳入到DSGE模型的框架中去的?一个能够准确反映中国经济“基因”的模型,其分析结果才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我尤其希望了解书中是否会讨论,在构建模型时,哪些国际通行的DSGE模型设定需要被修改,又或者需要引入哪些新的变量和机制来捕捉中国经济的独特性。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经济结构性特征和发展路径的新视角,并帮助我们摆脱对西方经济模式的简单套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如何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经济的政策传导机制。在“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这个理论框架下,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类型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甚至是产业政策,在中国经济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模型是否能够区分出不同政策对不同部门的具体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例如,当央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它会如何影响投资部门、消费部门,以及进出口部门?这种跨部门的影响是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随机”部分,在模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是否代表了外部冲击,还是模型内部的内生波动?如果是前者,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经济如何应对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一个政策的可能影响范围和力度至关重要,而一个扎实的经济模型无疑是进行这种预测的基础。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更精确、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分析工具,是吸引我的核心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