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全二冊)
編者:朱自振,鄭培凱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731532
分類: 茶文化
語言版本 :中文(繁)
商品描述
本書彙集自唐陸羽《茶經》至清代王復禮《茶說》共114種茶書,以1911年為限。所錄茶書包羅現存歷代茶書之外,兼輯各種散佚著作,是現存所見茶書總匯中,收錄豐富的編著。本書以公認善本或年代早的足本為底本,並參校他本比勘校對,還重新標點,並附以簡明題記、注釋和校記。每篇題記主要記述作者生平、成書過程、內容及其地位、版本的傳存情況。本書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方便實用的茶書總匯,讓學者在查考茶飲歷史文化時有所依據,不至於墜入錯綜紛繁的史料糾纏;茶人與愛好茶飲者,則可作為茶文化讀本。
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怀有深厚感情的收藏家,我注重书籍的“料”与“工”。这套《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在“料”上自然无可挑剔,汇集之全堪称典范;而在“工”上,也显示出极高的水准。纸张的选择、装帧的考究,都透露出对经典应有的尊重。更关键的是,校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汇编的价值。这里的校注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不仅是对文字进行勘误,更是对历史语境进行了细致的重建。每当遇到一个陌生的词汇或典故,翻到后面的注释,总能得到清晰且有据可查的解释,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古籍,而是做了一次高质量的“知识提纯和再构建”,让历史的细节得以清晰重现。
评分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套书,无论是作为严肃的学术参考资料,还是作为对传统文化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它都能提供扎实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文明中“器物与精神”关系的绝佳样本。茶在中国,从饮品逐渐演化成一种生活美学,这套书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演变轨迹。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非枯燥地罗列文献,而是通过不同文本的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画面。通过这套书,我开始对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茶来构建自我身份、进行社交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以前在其他地方阅读零散文章时所未得的系统性认知,这套书提供的框架感是无价的。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面对“历代茶书汇编”这种宏大主题,内容会不会过于学院派,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流畅。这套校注本在整理古籍时,做到了形神兼备:古籍的韵味被保留了下来,但新增的校注部分就像一座座指路明灯,精准地引导读者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和专业术语。它有效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中茶的角色描述,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器皿记载,更是社会生活、礼仪规范的缩影。举例来说,某一段关于宋代斗茶的记述,详细描绘了点茶、击拂的精妙过程,读来仿佛能闻到那股清香,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文献整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探究古代文人如何将“茶”这一寻常之物,提升到哲学和艺术的高度,而这套汇编本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汇集了历代关于茶的珍贵文献,其编纂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赞叹。我尤其欣赏它在文献选取上的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似乎将所有与茶相关的经典文本都囊括其中,形成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谱系。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对“好茶”的定义是如此微妙地变化着,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风貌的变迁。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十分讲究,作为收藏品来看,也绝对是上乘之作,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于那些渴望从源头上理解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核的朋友们,这套书提供的参照系是其他任何零散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纵向深入”的视角。
评分这本《现货港台原版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全二册)》简直是茶学爱好者的福音,光是“港台原版”这四个字就透着一股原汁原味的韵味,让人对内容的考据和呈现方式充满了期待。我特意找来研究了一下,发现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华饮茶史的百科全书。从那些古朴的文字中,我仿佛能触摸到唐宋文人雅士在松风竹影下品茗论道的场景。书中对于不同朝代饮茶习俗、茶具演变、乃至茶道精神的梳理,都做得极为细致和深入,绝非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茶经翻版可比。校注本的价值就在于,它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现代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注释和考证,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又丝毫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尤其是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茶文化脉络的同好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