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德 著
图书标签:
  • 市场机制
  • 产品质量
  • 发展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实证研究
  • 理论研究
  • 质量提升
  • 市场分析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辽宁美术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11592
商品编码:12993753099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售价:36.00元

作者:李志德 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6811592

字数:254000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第二章 产品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
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三节 关于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产品质量供需均衡
第二节 关于产品供给总量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关于价格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竞争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产品质量竞争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
第二节 垄断或竞争的市场结构与厂商的质量决策
第三节 竞争机制对产品质量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关于竞争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信息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第二节 产品质量信息供求机制及其动态变化
第三节 关于信息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供给和需求
第二节 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供需均衡的影响
第三节 关于收入分配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节 德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第二节 美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第三节 日本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第八章 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节 产品质量发展自运行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第二节 政府对产品质量发展进行干预的形式
第三节 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提要


《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为选题,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在现有产品质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我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现状,探索能有效促进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设计出适合我国产品质量发展的政府监管模式,为我国产品质量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文摘


《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随后,Shaked和Sutton(1982)从需求的角度讨论了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消费者收入存在差异,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价格往往也会上升,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低收入消费者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因此,收入差距加剧会降低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上述关于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一般建立在消费者的收入分配呈均匀分布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这与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情况,Chatterjee和Raychaudhuri(2004)首先假定消费者收入分配呈正偏态分布,然后分析厂商是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分布状况进行产品质量决策的,研究表明,垄断市场上之所以有低质量和高质量产品同时存在,消费者收入不平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现实条件。不过,如果消费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那么一旦低质量产品的厂商退出市场,将会影响到低收人群体的福利。除此之外,Acharyva(2005)在分析存在消费者收人约束条件下垄断厂商的产品质量决策行为时,认为垄断厂商可能会采取产品质量歧视措施,即为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提供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这样可以实现总收益化。
  史晋川、吴晓露(2002)通过对“三菱帕杰罗事件”的考察,在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模型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在制定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的法律时,应该将优产品质量(缺陷)标准看作由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状况等内生决定的结果,其优均衡值也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照搬美、日等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将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体国民福利水平。
  何立华(2009)认为,消费者因为收入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收入一质量”边际替代率,其中收入低的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收入边际效用”,或具有较低的质量偏好。我国产品质量问题时间跨度大、涉及行业多、地域广,在消费者质量识别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政府加大质量监管的情况下,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存在较低的市场均衡产品质量。
  文建东(20)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产品质量缺陷是与低收入联系在一起的,收入分配不公造成了大规模低收人群体是我国产品质量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总体上人均收入有了跨越式提高,但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
  ……

作者介绍


李志德,1978年3月生,江西婺源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深圳创新思想库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制度经济等方面研究。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经济绩效: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考察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议题——市场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又如何最终决定了整个产业的经济绩效。全书立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框架,结合最新的计量经济学工具和丰富的实证案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体系,旨在为理解和优化市场运行机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洞察。 第一部分: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与测度 第一章 聚焦于市场结构的界定与测度。我们首先回顾了庇古(Pigou)到斯蒂格勒(Stigler)关于市场集中度概念的演变,详细阐述了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集中度比率(CRn)等常用指标的计算方法、优缺点及其在不同监管情境下的适用性。本章特别强调了“市场界定”在实证研究中的关键性与挑战性,通过对产品替代弹性和地理竞争范围的分析,展示了如何精确地界定一个相关市场,以避免测度偏差对后续结论的误导。 第二章深入讲解了市场势力(Market Power)的理论内涵。市场势力被定义为企业在特定市场中设定价格超过其边际成本的能力。本章构建了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以及完全竞争模型下的价格-边际成本差(Lerner Index)的理论推导过程。此外,我们还引入了更精细的理论工具,如基于结构估计的定价模型(如Bertrand-Edgeworth模型),用以捕捉现实中企业定价行为的粘性和不完全信息特征。 第二部分:企业竞争策略与动态演化 第三章是关于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博弈论基础。我们从最简单的静态古诺(Cournot)和伯特兰(Bertrand)模型入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涉及承诺与信号传递的动态博弈。重点分析了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对竞争烈度的调节作用,特别是通过洛维特(Lovat)模型展示了产品空间如何影响厂商的最优策略选择。 第四章深入探讨了卡特尔的形成、稳定性与反垄断规制。我们考察了臭名昭著的“价格战”与“暗中勾结”的机制。通过对奥尔森(Olson)的集体行动逻辑的引用,我们分析了为何在现实中,即使存在明显的勾结动机,合作也往往难以维持。本章引入了重复博弈(Folk Theorem)的概念,解释了诸如“盯住最近的竞争对手价格”等简单触发策略(Trigger Strategies)在维持串谋中的作用。 第五章关注非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与广告。本章详细分析了兰卡斯特(Lancaster)的特征理论,解释了消费者如何基于产品属性(如质量、设计、功能)做出选择。同时,基于夏普(Schmalensee)的广告模型,我们探讨了广告投入的内生性问题,区分了信息性广告(Informative Advertising)和说服性广告(Persuasive Advertising)对市场结构和消费者剩余的不同影响。 第六章:动态竞争与技术进步 本章将焦点转向动态演化,探讨了创新与技术进步在产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运用阿罗(Arrow)的内生增长理论和熊彼特(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分析了专利制度、研发投入(R&D)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实证部分将侧重于采用事件研究法,评估了重大技术突破对既有市场领导者地位的冲击。 第三部分:市场失灵、规制与绩效评估 第七章系统阐述了市场势力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Deadweight Loss)及其衡量方法。本章不仅计算了垄断导致的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的转移,更着重于分析市场势力对效率的长期负面影响,包括创新抑制和资源错配。 第八章是关于反垄断政策与监管干预的经济学分析。我们审视了不同国家在并购审查、限制市场支配地位滥用(如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方面的法律与经济逻辑差异。本章对“效率抗辩”(Efficiency Defense)进行了批判性评估,讨论了在特定高科技行业中,如何平衡鼓励创新与防止市场垄断之间的监管困境。 第九章讨论了产业政策与竞争环境的塑造。不同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干预,本章探讨了特定行业(如能源、电信、金融)的结构性特征如何要求特定的监管框架。通过对管制成本收益的量化分析,我们评估了价格管制、服务普及义务(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s)等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第十章总结全书,并展望了数字经济时代市场组织理论面临的新挑战。大数据、平台经济与网络外部性正在重塑传统的市场边界和竞争规则。本章探讨了如“赢者通吃”现象、数据资产的集中化以及跨界竞争对现有产业组织模型的冲击与修正需求。 研究方法论 贯穿全书的,是一套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论。本书广泛运用了结构估计(Structural Estimation)、半结构估计(Semi-Structural Estimation)以及基于结构模型的福利分析。在数据处理上,大量采用微观企业层面的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并利用工具变量法(IV)、差分中的差分法(DID)等计量技术,力求剥离因果关系,以提供可靠的政策含义。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战略管理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市场监管、产业分析的专业人士。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参考书,更是理解当代商业世界运作逻辑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时,我原本抱持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期望能深入了解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塑造和提升产品质量。然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内容似乎并未完全触及我最关注的几个核心议题。例如,关于信息不对称在不同行业中如何具体影响产品质量的分析,我感觉还不够深入。书中虽然提到了信息不对称,但并未充分探讨针对不同产品(比如农产品、电子产品、服务产品等)的独特信息不对称表现及其对应的市场调节机制。我期待能够看到更细致的案例分析,说明在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或不对称程度巨大的情况下,市场本身是如何通过品牌建设、认证体系、消费者口碑积累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并以此驱动质量的持续改进。此外,书中对技术进步与产品质量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也显得略为宏观。我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技术创新(例如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生产等)是如何被市场需求引导,或者反过来,这些技术进步又如何为市场提供了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书中对于这些驱动因素的 interplay 的描绘,如果能更具体地结合行业实际,相信会更有启发性。

评分

当我深入到《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书本内容中时,我发现作者在“产品质量发展”的维度上,侧重点似乎略有偏差。书中有不少篇幅在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对产品质量本身演进逻辑更感兴趣的读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不受政府干预的纯粹市场环境下,企业是如何自发地推动产品质量的进步的。书中对于消费者偏好变化如何驱动产品质量升级的论述,虽然有提及,但感觉不够深入。比如,当消费者对健康、环保、个性化等需求日益增长时,市场是如何快速响应的?是哪些企业最先捕捉到这些信号,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来满足这些新需求,从而获得市场优势?我期待书中能有更详尽的案例,展示消费需求变化的“精准捕获”和“快速响应”机制。此外,关于“质量”本身的定义和衡量维度,我也觉得书中可以更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耐用性、可靠性,现在消费者对用户体验、情感连接、甚至品牌故事等软性质量的关注度也在提升,这些多元化的质量维度是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被定价和被消费者选择的,书中如果能有更深入的探讨,会更有价值。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时,我主要的困惑在于其对“市场机制”的界定和运用上。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框架,虽然在学界有一定的基础,但应用于解释产品质量发展时,感觉有些抽象,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例如,在讨论竞争对质量提升的驱动力时,书中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模型层面,而对于如何具体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以鼓励企业主动提升质量,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路径。我一直在寻找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质量竞争”的具体“玩法”,比如,在寡头垄断市场,企业之间是倾向于通过价格战还是质量战来争夺市场份额?在完全竞争市场,个体企业是否有动力去追求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质量?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能与现实中的市场案例相结合,将会非常有价值。书中关于“质量标准”的讨论,也让我觉得可以更进一步。除了宏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甚至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质量协同,这些微观层面的“市场机制”如何影响产品质量,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如果书中能在这方面提供更丰富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我相信会 greatly enhance its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nd reader engagement.

评分

在阅读《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思考书中论述的“理论”部分与“实证研究”部分之间的衔接问题。我能理解作者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市场机制如何作用于产品质量,但这部分理论阐述,在我看来,可能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尤其是在“实证研究”部分,虽然引用了一些数据和案例,但感觉这些实证材料更多地是为了佐证已有的理论,而非从实证中发现新的、反直觉的现象,并由此反哺理论。我渴望看到更多基于真实市场数据的、更具探索性的实证分析。例如,书中能否深入研究某一特定行业,通过对大量企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哪些市场机制(如进入壁垒、退出机制、信息披露程度)与产品质量的长期提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甚至是因果关系?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比如,某些看似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行为,反而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升。此外,书中对“发展”的理解,似乎更多地聚焦于“提升”,而对“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产品质量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市场经济本身是动态的,产品质量的发展也并非总是线性上升,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动态性,或许是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评分

通读《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后,我脑海中萦绕着一个问题: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是否足够严谨,足以解释产品质量发展的全貌?我感到在某些关键环节,书中对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之间边界的界定,似乎有所模糊。比如,在讨论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时,书中虽然提出了理论假设,但对于现实中是否以及如何存在有效的反垄断监管,以及这些监管如何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来保障产品质量,缺乏具体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最优政府干预”模式的探讨,即在何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是必要且有效的,又在何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反而会扭曲市场信号,阻碍产品质量的健康发展。另外,书中对于“品牌”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虽然有所提及,但感觉不够深入。品牌不仅仅是营销符号,它承载着企业声誉、质量承诺和消费者信任,是市场机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软资产”。品牌如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得以建立、维护和提升,以及品牌价值如何与产品质量形成正向反馈,书中如果能有更详尽的微观分析,相信会 greatly enhance its practical value.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