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售价:36.00元
作者:李志德 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6811592
字数:254000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第二章 产品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
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三节 关于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产品质量供需均衡
第二节 关于产品供给总量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关于价格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竞争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产品质量竞争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
第二节 垄断或竞争的市场结构与厂商的质量决策
第三节 竞争机制对产品质量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关于竞争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信息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第二节 产品质量信息供求机制及其动态变化
第三节 关于信息机制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发展
节 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供给和需求
第二节 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供需均衡的影响
第三节 关于收入分配影响产品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节 德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第二节 美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第三节 日本产品质量发展的经验
第八章 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节 产品质量发展自运行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第二节 政府对产品质量发展进行干预的形式
第三节 我国产品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提要
《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为选题,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在现有产品质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我国产品质量发展的现状,探索能有效促进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设计出适合我国产品质量发展的政府监管模式,为我国产品质量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文摘
《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随后,Shaked和Sutton(1982)从需求的角度讨论了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消费者收入存在差异,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价格往往也会上升,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低收入消费者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因此,收入差距加剧会降低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上述关于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一般建立在消费者的收入分配呈均匀分布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这与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情况,Chatterjee和Raychaudhuri(2004)首先假定消费者收入分配呈正偏态分布,然后分析厂商是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分布状况进行产品质量决策的,研究表明,垄断市场上之所以有低质量和高质量产品同时存在,消费者收入不平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现实条件。不过,如果消费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那么一旦低质量产品的厂商退出市场,将会影响到低收人群体的福利。除此之外,Acharyva(2005)在分析存在消费者收人约束条件下垄断厂商的产品质量决策行为时,认为垄断厂商可能会采取产品质量歧视措施,即为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提供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这样可以实现总收益化。
史晋川、吴晓露(2002)通过对“三菱帕杰罗事件”的考察,在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模型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在制定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的法律时,应该将优产品质量(缺陷)标准看作由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状况等内生决定的结果,其优均衡值也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照搬美、日等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将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体国民福利水平。
何立华(2009)认为,消费者因为收入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收入一质量”边际替代率,其中收入低的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收入边际效用”,或具有较低的质量偏好。我国产品质量问题时间跨度大、涉及行业多、地域广,在消费者质量识别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政府加大质量监管的情况下,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存在较低的市场均衡产品质量。
文建东(20)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产品质量缺陷是与低收入联系在一起的,收入分配不公造成了大规模低收人群体是我国产品质量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总体上人均收入有了跨越式提高,但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
……
作者介绍
李志德,1978年3月生,江西婺源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深圳创新思想库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制度经济等方面研究。
读到这本书《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时,我原本抱持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期望能深入了解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塑造和提升产品质量。然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内容似乎并未完全触及我最关注的几个核心议题。例如,关于信息不对称在不同行业中如何具体影响产品质量的分析,我感觉还不够深入。书中虽然提到了信息不对称,但并未充分探讨针对不同产品(比如农产品、电子产品、服务产品等)的独特信息不对称表现及其对应的市场调节机制。我期待能够看到更细致的案例分析,说明在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或不对称程度巨大的情况下,市场本身是如何通过品牌建设、认证体系、消费者口碑积累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并以此驱动质量的持续改进。此外,书中对技术进步与产品质量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也显得略为宏观。我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技术创新(例如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生产等)是如何被市场需求引导,或者反过来,这些技术进步又如何为市场提供了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书中对于这些驱动因素的 interplay 的描绘,如果能更具体地结合行业实际,相信会更有启发性。
评分当我深入到《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书本内容中时,我发现作者在“产品质量发展”的维度上,侧重点似乎略有偏差。书中有不少篇幅在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对产品质量本身演进逻辑更感兴趣的读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不受政府干预的纯粹市场环境下,企业是如何自发地推动产品质量的进步的。书中对于消费者偏好变化如何驱动产品质量升级的论述,虽然有提及,但感觉不够深入。比如,当消费者对健康、环保、个性化等需求日益增长时,市场是如何快速响应的?是哪些企业最先捕捉到这些信号,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来满足这些新需求,从而获得市场优势?我期待书中能有更详尽的案例,展示消费需求变化的“精准捕获”和“快速响应”机制。此外,关于“质量”本身的定义和衡量维度,我也觉得书中可以更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耐用性、可靠性,现在消费者对用户体验、情感连接、甚至品牌故事等软性质量的关注度也在提升,这些多元化的质量维度是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被定价和被消费者选择的,书中如果能有更深入的探讨,会更有价值。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时,我主要的困惑在于其对“市场机制”的界定和运用上。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框架,虽然在学界有一定的基础,但应用于解释产品质量发展时,感觉有些抽象,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例如,在讨论竞争对质量提升的驱动力时,书中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模型层面,而对于如何具体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以鼓励企业主动提升质量,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路径。我一直在寻找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质量竞争”的具体“玩法”,比如,在寡头垄断市场,企业之间是倾向于通过价格战还是质量战来争夺市场份额?在完全竞争市场,个体企业是否有动力去追求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质量?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能与现实中的市场案例相结合,将会非常有价值。书中关于“质量标准”的讨论,也让我觉得可以更进一步。除了宏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甚至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质量协同,这些微观层面的“市场机制”如何影响产品质量,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如果书中能在这方面提供更丰富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我相信会 greatly enhance its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nd reader engagement.
评分在阅读《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思考书中论述的“理论”部分与“实证研究”部分之间的衔接问题。我能理解作者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市场机制如何作用于产品质量,但这部分理论阐述,在我看来,可能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尤其是在“实证研究”部分,虽然引用了一些数据和案例,但感觉这些实证材料更多地是为了佐证已有的理论,而非从实证中发现新的、反直觉的现象,并由此反哺理论。我渴望看到更多基于真实市场数据的、更具探索性的实证分析。例如,书中能否深入研究某一特定行业,通过对大量企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哪些市场机制(如进入壁垒、退出机制、信息披露程度)与产品质量的长期提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甚至是因果关系?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比如,某些看似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行为,反而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升。此外,书中对“发展”的理解,似乎更多地聚焦于“提升”,而对“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产品质量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市场经济本身是动态的,产品质量的发展也并非总是线性上升,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动态性,或许是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评分通读《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后,我脑海中萦绕着一个问题: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是否足够严谨,足以解释产品质量发展的全貌?我感到在某些关键环节,书中对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之间边界的界定,似乎有所模糊。比如,在讨论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时,书中虽然提出了理论假设,但对于现实中是否以及如何存在有效的反垄断监管,以及这些监管如何与市场机制协同作用来保障产品质量,缺乏具体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最优政府干预”模式的探讨,即在何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是必要且有效的,又在何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反而会扭曲市场信号,阻碍产品质量的健康发展。另外,书中对于“品牌”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虽然有所提及,但感觉不够深入。品牌不仅仅是营销符号,它承载着企业声誉、质量承诺和消费者信任,是市场机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软资产”。品牌如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得以建立、维护和提升,以及品牌价值如何与产品质量形成正向反馈,书中如果能有更详尽的微观分析,相信会 greatly enhance its practical valu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