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德)漢斯·貝爾廷(Hans Belting) 著;史競舟 譯 定 價:148 齣 版 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頁 數:360 裝 幀:精裝 ISBN:9787301282496 ●序言
●I. 麵貌多變的臉和麵具
●1. 錶情、自我麵具及臉的角色
●2. 麵具在宗教儀式中的源起
●3. 殖民地博物館中的麵具
●4. 戲劇舞颱上的臉和麵具
●5. 從麵相學到大腦研究
●6. 對臉的懷舊與現代死亡麵具
●7. 臉之悼亡:裏爾剋與阿爾托
●II. 肖像與麵具:作為再現的臉
●8. 作為麵具的歐洲肖像
●9. 臉與骷髏:截然相反的麵貌
●10. 聖像與肖像:“真實的臉”與“相似的臉”
●11. 記憶證明與臉的訴說
●12. 倫勃朗和自畫像:與麵具的抗爭
●13. 發自玻璃箱的無聲呐喊:掙脫牢籠的臉
●14. 攝影與麵具:屬於莫爾德自己的陌生麵孔
●III. 媒體與麵具:臉的生産
●15. 臉:對媒體臉的消費
●16. 檔案:對大眾麵孔的監管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當人齣現在圖像中時,人臉總是成為圖像的中心。而與此同時,臉卻仍以其特有的鮮活和生動,與一切將其固化為圖像的嘗試相對抗。在這部靠前的《臉的曆史》中,作者漢斯?貝爾廷探討瞭臉和圖像之間的這種張力。
本書從石器時代很初的麵具開始,以現代大眾傳媒製造的臉為終點。漢斯·貝爾廷在宗教麵具、舞颱麵具與演員的臉部錶情、歐洲肖像繪畫、攝影、電影、當代藝術中,發現瞭種種企圖徵服臉的嘗試。而由於臉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種鮮活的存在,這些嘗試無一不以失敗告終。生命不斷地進入圖像,很終卻與一切再現規範和闡釋標準相對抗。甚至近代歐洲的肖像繪畫所生産齣的也大多隻是一些麵具。電影雖然以無可比擬的私密性對人臉進行瞭展現,但這種將人類靠前次真正付諸畫麵的訴求也宣告失敗。
本書充滿瞭打破流行觀點的真知灼見,是對漫長曆史中誕生的人類自畫像的一次引人入勝的探索。 (德)漢斯·貝爾廷(Hans Belting) 著;史競舟 譯 漢斯·貝爾廷,1935年齣生於德國安德納赫,1959年在德國美因茨大學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他曾擔任過漢堡大學、海德堡大學的藝術史教授,以及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客座教授。1992年,他參與創建瞭卡爾斯魯厄新媒體學校,並擔任藝術史 及媒介理論教授(1992年-2002年)。2003年,他在法國大學講學,並於同年獲得倫敦考陶德藝術學院名譽教授稱號。2004-2007年,他擔任維也納靠前文化學中心主任。他是卡爾斯魯厄新媒體藝術中心(ZKM)“優選藝術與美術館”項目的顧問。同時,他也是美國中世紀研究院、美國藝術學院、美國哲學協會、柏林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歐洲學院、北萊茵-威斯特科等 一一部關於“臉”的曆史?—選擇這樣一個不落窠臼、引齣一切圖像之圖像的主題,無疑是一種充滿冒險的嘗試。“臉”究竟是什麼?人人都有一張臉,一張人群中的臉。隻有當一張臉與另一張臉目光交匯、彼此交流的時候,它纔成為一張“臉”。“麵對麵”這一日常詞語描述瞭一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那種直接和不可避免的目光接觸,一個真相流露的時刻。唯有目光、聲音和錶情變化纔能讓一張臉變得生動起來。“做”齣某種錶情意味著人為地“製造”齣一張臉、錶達某種感情,或是與他人進行一種無聲的“交談”。換句話說,即一個人通過自己的臉來展現“自我”。為便於他人理解,人們在展現“自我”的同時,也必須遵循相應的社會習俗。語言蘊含瞭源自臉部文化實踐的豐富經驗,日常會話中的一些比喻性的慣用語—如“保住臉麵”“丟臉”等—為我們提供瞭很多這方麵的啓發。從字麵上看,這兩個俗語分彆描述瞭對臉的不同掌控情形,但實際描述的對象卻是駕馭臉的那個“人”。誠然,我們等
臉的曆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