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中信出版社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开元 著
图书标签:
  • 秦始皇
  • 历史
  • 考古
  • 文化
  • 中信出版社
  • 历史人物
  • 帝王将相
  • 中国历史
  • 秦朝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3325
商品编码:12320002813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平装锁线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比小说还好看的历史推理开山之作。◆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继《秦崩》《楚亡》后又一力作!◆罗振宇、马伯庸、杜君立激赏推荐!◆媲美《大秦帝国》《哈佛中国史》,精彩不减!◆一代被后世严重误读的帝王,一本破解秦始皇谜团的历史拼图。◆从微小细节和缜密推理中,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新史学叙事典范,糅合史学+推理+考古+医学+刑侦+法学,构建一幅多学科交叉对话的图景。◆内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历史书。◆击中迷恋《时间的女儿》《大秦帝国》读者的心。◆确实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一样精彩!◆一个人深度理解另一个人,一个时代零距离触摸另一个时代。◆这本书真的是在讲历史吗?还是在讲如何看清这个世界!◆要警惕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一切,包括怀疑我们自己。

  这是一部破解秦始皇谜团的顶ji历史推理作品。
  秦始皇短短49年人生却迷雾重重。
  秦始皇的爸爸是吕不韦?昌平君有着怎样的双重身份·秦始皇的表叔怎么成了末代楚王?秦始皇的后宫为何集体失载?坑儒是秦始皇背了几千年的黑锅?
  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基于田野调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重返秦国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碎片,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集两千年以来秦始皇种种奇案于一身,从人人都好奇的角度切入,试图用八卦的方式破解那些掩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给史学界饱受争议的话题一个全新而合理的解答。史书没有记载的真相,李开元教授让你知道。

再版序 ⅶ
自 序
在推理中享受历史的乐趣 ⅹⅲ
第yi案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 001
是他,创立皇帝制度,成为中国第yi位皇帝;是他,挟雷霆之威,第yi次统一了天下。他,秦始皇,姓嬴名政——且慢,据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吕政?原来,他的出生是一件两千年来的无头案: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大商人吕不韦的私生子?无数学者参与讨论,却一筹莫展:史料如此缺乏,而z 原始的记载《史记》却自相矛盾。问题出在哪里?
(一) 吕不韦真的是秦始皇父亲吗?
1 司马迁惹的祸 002
2 嫌疑人名单 005
3 发现了“奇货”007
4 “奇货”的价值 011
5 z 高商业机密 014
6 华丽的家族 017
7 公关第yi步 020
8 华阳夫人的眼泪 025
9 初审的意见 027
(二)鉴定和取证
1 法律鉴定 029
2 刻玉符的意义 033
3 医学鉴定 035
4 太史公忽悠人 038
5 第三条证据 040
第二案 弟弟和假父的故事 043
秦始皇的青少年时代,历史记载几乎空白;唯yi的线索就是他有三个弟弟:一个突然在前线投敌叛国,两个被秦始皇活活扑杀而死。秦始皇与弟弟们,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生死情仇?年轻国君,如何面对亲情背叛、人伦惨剧?夹杂其间的,又是怎样的政治阴谋?
(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
1 弟弟临阵倒戈 044
2 邯郸脱逃路 046
3 成蟜的身世 050
4 三种外戚势力的博弈 052
5 嬴政委政于谁? 055
6 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057
7 寡居的帝太后 061
8 献面首嫪毐 065
9 嫪毐为什么封侯? 067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击谁?
1 嫪毐之乱 071
2 四大疑问 074
3 他想攻击谁? 077
4 动乱的余波  080
5 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  082
第三案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 087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这一年,秦楚两国政局都发生大动荡:前者有嫪毐之乱,后者考烈王去世,其大臣被杀。此时,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一位神秘的楚国王子,在秦国为秦王浴血奋战。两千年来,没有人知道这位王子的名字。他,是谁?他为什么留在秦国?他跟秦始皇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
1 神秘的昌平君 088
2 又一桩质子事件 091
3 被抛弃的母子 094
4 历史学的探洞调查 099
5 昌平君的官职是什么? 103
(二)铜戈的秘密
1 发现铜戈 107
2 你买哪一站票? 110
3 破解“丞相状” 114
4 填补历史的空白 119
(三)丞相的反叛
1 挖出历史来 125
2 “□山”在哪里? 128
3 混合洗牌 131
4 打出后三张牌 134
5 一箭双雕 137
6 被隐瞒的历史 140
7 王翦复出 145
8 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148
9 一场失载的战争 152
10 昌平君之死 154
第四案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  157
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秦始皇。可是,有谁知道,他的皇后是谁?难道赫赫有名的始皇帝,竟然没有皇后?更为吊诡的是,不仅是始皇后,秦始皇后宫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历史抹去了她们的身影?
(一)秦二世与他的母亲
1 世上有无始皇后? 158
2 唯yi的线索 161
3 不幸的儿女们 163
4 发掘公子公主墓 167
5 废长立幼的打算 170
6 秦始皇为什么宠爱胡亥? 173
7 指鹿为马的人性解读  176
8 胡亥的母亲是谁? 182
(二)扶苏与他的母亲
1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 185
2 “坑儒”事件的始末 187
3 黄牌警告 190
4 召回扶苏 192
5 一着险棋 196
6 不可理喻的自杀 199
7 扶苏的复活 201
8 藤田教授的推测 204
9 谁是王后?  206
谜 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209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书,然而,关于秦始皇的出生,他的宫廷,司马迁要么自相矛盾,要么干脆没有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历史是怎样写出来的?《史记》中没有记载的历史,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大秘密?
(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 新的嫌疑人  210
2 《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212
3 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215
4 从女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218
5 从男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220
6 献女故事的前提崩溃 223
7 请动护宝槌 225
8 谁是假货的受益人? 227
9 移花接木的线索  231
10 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234
11 莫做“耳食者”239
(二)《史记》失载了的历史
1 又是司马迁的错? 244
2 《穰侯列传》的启示 247
3 魏冄身世之谜 249
4 奇特强悍的宣太后 252
5 发现《诅楚文》刻石 256
6 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 258
7 秦楚“袍泽之亲” 261
8 二十一代联姻结盟的秘史 263
9 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266
10 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269
(三)顺天逆民秦统一
1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273
2 重新寻找秦始皇 276
3 推倒重来的工作 278
4 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280
5 天意难测民意重 284
结 语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291
后 记  303
致 谢  309
附 录
附录一 大事年表  314
附录二 秦始皇年表  317
附录三 秦王婴父子列传  326
附录四 昌平君列传  332
附录五 焚书坑儒,半桩伪造的历史 338
参考文献 353

  李开元,四川成都人,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在秦汉史研究领域极负盛名。受侦探小说启发,将刑侦推理引入历史写作,所著的历史推理作品比小说还要好看,被誉为史学界福尔摩斯。
  北大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后留学日本,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任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师法司马迁,景仰苏轼和罗素。致力于恢复历史学的人文精神,倡导研究与叙述并重、文史哲贯通的学风。作品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等。

  中国会讲故事的学者本就不多,像李开元教授这样,把一段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狗血宫廷权斗,讲成科学严谨、立意高远的悬疑推理故事的学者 ,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似乎还是仅见的一位。
  ——罗振宇
  因为时代的局限,我走得少,受时代的恩惠,作者走得多。多走,走出治史写史的特色来,这是难得。多走,走出行走历史的理念和风格来,这就可贵了!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好的历史学家,尤其是海外华人,其作品共同特点是文体自由、在逻辑合理前提下的想象、文采飞扬至字字珠玑…….黄仁宇、李开元,莫不如是。
  ——江筱湖(资深书评人)
  在李开元先生的著作中,充满了打破常规、追寻真相的执着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李开元的书为什么受到欢迎?在他出色的语言表现背后,蕴藏着多年学术研究的深厚功底,更有打破常规的开拓情怀,所以能够再叙历史,营造一个古今交汇,鲜活生动的新世界。
  ——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神秘的昌平君
  嫪毐之乱平定以后,嫪毐及一大批高官被处死,吕不韦免相自杀,帝太后失势,丧失对于秦王嬴政和秦国政局的影响力,赵系外戚势力彻底地崩溃,秦国的政坛将大规模地洗牌重组。在这种形势下,由于赵系外戚的崩溃而留下的政治权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势力和新的政治人物来填补。
  然而,奇怪的是,对于秦国历史上这桩大事,史书上完全没有提及。不但没有提及,反而留下了一个更大的漏洞:吕不韦免相以后,新任的丞相是谁?没有消息。不仅如此,从吕不韦免相以后一直到秦统一天下,秦国的丞相又是谁?也没有下落。吕不韦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统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间整整十六年。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一消灭六国的时间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z 为剧烈的时间段,恰恰在这段时间里,秦国政府的总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说是有些蹊跷,也不能不说又是一件难解的历史疑案。
  为了破解这桩疑案,我们必须再一次回到嫪毐之乱。嫪毐作乱被察觉后,秦王下令镇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道命令,被称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这三位大臣中,吕不韦是从秦昭王时代就活跃于商界政坛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乱时,他身任相国,是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下令由他来主持平叛是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已经讲过,吕不韦是由商人转型的政治家,长于算计和谋略,他也是文化事业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曾经广召各国人才,主持编修《吕氏春秋》。不过,吕不韦缺少军事经验,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他一生中参加过的唯yi一次准军事行动,是庄襄王元年主持秦灭东周君。当时的东周君,是一个毫无军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灭东周君,仅仅是一次基于军事压力的外交行动而已。所以我们说,嫪毐之乱暴发后,吕不韦只是诏令下达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领兵前往咸阳实施平叛的人物,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由“攻毐令”的排名来看,昌平君和昌文君应当是地位仅次于吕不韦,居于秦国政权中枢的重量级大臣,他们是忠诚地站在秦王嬴政一边,全力辅佐嬴政亲政的权势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号,他们是拥有封号和领地的大人物,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拥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号的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姓甚名谁,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会在紧急情况下临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动?所有这一切,《史记》中都没有明确的交代,这就不能不说是有些奇怪了。
  对于这件奇怪的事情,我们只能解释为秦国政府的记载曾经有所隐瞒和删改,到了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他也搞不清楚了。正是因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这两位与吕不韦齐名、在平定嫪毐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重量级大臣,就成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找到了有关昌平君身世的线索。《史记索隐》说:“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史记索隐》的这个材料,是司马贞从所见到的古史当中引用的,这部古史今天已经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材料,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非常珍贵。《索隐》的上述材料告诉我们,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史书上失载了他的姓名。这一句话,也许就是破解昌平君身世之谜的关键。
  不过,《史记索隐》所提供的线索过于简单,一位楚国的公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国政权的中枢,他又为什么会在秦王嬴政面临一生中z 大的政治危机的时候,出面平叛,化解危机,扶持嬴政顺利亲政?这一切,都增加了昌平君这位历史人物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谁呢?
  由于在秦国的有关记载中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我们只能根据他是“楚之公子”这条线索,暂时离开秦国,到楚国的历史中去寻找可能的踪影。


汉武盛世的拓疆与文化交融:一部关于汉代历史的宏大叙事 本书深入剖析了汉武帝刘彻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聚焦于其在位期间对内政、外交、军事以及文化领域所推行的重大变革与战略布局。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活力的汉帝国盛世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的奠基与早期的挑战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汉朝自建立之初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在“文景之治”的物质积累之上,西汉王朝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特别是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势力。 一、光武之遗绪与少年的雄心: 详细阐述了刘彻登基之初的政治格局。他如何逐步清除吕后余党和“诸吕”势力对朝政的影响,并如何通过提拔主父偃、窦婴、田蚡等一批具有进取精神的儒臣,为后续的革新铺平道路。重点分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崛起,以及这种思想如何被巧妙地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体系,为皇权的集中和思想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对内:中央集权的深化与“推恩令”的实施: 核心内容在于分析汉武帝如何通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削弱地方诸侯王的权力。特别对“推恩令”的制定和执行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一政策如何巧妙地利用宗法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原本统一强大的王国肢解为无数无法构成威胁的小侯国,从而巩固了中央对郡县制的有效控制。书中探讨了这一政策在地方社会引发的震荡,以及它对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 三、对匈奴的战略转向: 摆脱了前代和亲、纳贡的屈辱政策,汉武帝决心以武力解决边患。本书详细梳理了早期对匈奴的军事尝试,包括早期的挫折与惨痛教训,例如河南地的失陷。随后,重点分析了卫青、霍去病两位军事奇才的崛起。通过对卫青朔方、河西之战,以及霍去病河西之战、祭天南狩等战役的战术复盘,展现了汉军从防御转为主动出击,直至深入漠北的完整军事历程。书中特别强调了马政、后勤补给线以及信息战在这些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开疆拓土与丝绸之路的开启 汉武帝的对外政策不仅是军事上的压制,更是战略上的谋篇布局,旨在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构建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体系。 一、张骞凿空与西域的纳入: 详尽描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及其意义。第一次出使的被俘与坚持,第二次出使的成功联络大宛、康居、月氏等政权,彻底改变了中原对西域的认知。本书着重分析了张骞带回的不仅仅是地理信息,更是一条潜在的经济与文化通道——丝绸之路的雏形。 二、军事对西域的控制: 阐述了如何通过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来保障西域商道的安全。继而分析了对乌孙、大宛的用兵,这些看似遥远的战役,实则是为了巩固河西走廊,确保中原政权对西域诸国的间接或直接控制权。书中引述了《汉书》等文献,描绘了西域各国在汉朝强大压力下的朝贡与臣服态势。 三、对南越与朝鲜的经略: 叙述了汉朝如何通过外交施压和军事行动,彻底征服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设置了交趾刺史部,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同时,分析了对朝鲜半岛的军事干预,设立乐浪郡,标志着汉帝国在东北亚方向的势力范围的初步确立。 第三部分:经济、文化与思想的变革 军事上的扩张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统一的思想体系来支撑,汉武帝的统治体现了高度的功利主义色彩。 一、盐铁官营与财政重构: 面对连年征战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议,推行了盐、铁、酒的专卖制度,并实行均输和平准法。书中详细解析了这些经济政策的初衷、实施过程中的地方阻力,以及它们在短期内为国库带来的巨额收入。同时也客观评价了这些政策对民间商业的抑制作用和长期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独尊儒术与思想的整合: 重点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这不是简单的对法家的抛弃,而是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与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汉代的社会结构完美结合的产物。分析了太学制度的设立,以及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与标准化的过程,这对后世两千年的士人选拔制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三、宫廷艺术与陵寝制度: 探讨了汉武帝时期艺术风格的转变。从早期的质朴逐渐转向雄浑、大气,体现在乐府诗的创作和宏伟的宫殿建设上,如茂陵的修建及其陪葬坑的发现,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和对逝后世界的巨大想象力。 第四部分:晚年的隐忧与帝国的代价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冷静地审视了汉武帝晚年所面临的困境和政策的负面效应。 一、方士迷信与“晚节不保”: 记录了武帝晚年对长生不老的痴迷,以及因迷信方士而引发的“巫蛊之祸”。重点剖析了这场灾难如何导致太子刘据的悲剧,以及这场宫廷动乱对西汉国运的致命打击。 二、沉重的社会负担: 总结了穷兵黩武和财政垄断给底层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土地兼并的加剧、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得大量农民破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后来的“盐铁之议”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三、遗诏与历史评价: 详述了汉武帝临终前所下的“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标志着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对其前半生过度扩张的自我反思。本书最后探讨了后世对汉武帝复杂的评价:既是开拓疆土、奠定帝国基业的千古一帝,也是耗尽国力、为帝国埋下衰亡种子的“暴君”。 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不失偏颇的视角,理解汉武盛世的辉煌成就,及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历史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啃读的学术性书籍有些畏惧,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成见。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竟然能做到像侦探小说一样吸引人。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什么秘密。它没有使用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语言,而是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读完后,我感到的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既满足了对知识的渴求,又享受了一次精彩的故事体验。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让你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完全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之中,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非常值得推荐给任何对历史抱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读完之后对历史的认知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带着点悬疑色彩的笔触,将我们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细致,让人非常信服,但叙事方式却又充满了故事性。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挖掘,那些在传统史书中常常被一带而过的地方,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解读空间。比如,它对一些关键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简直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理解了他们做出重大决策背后的复杂动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线索和思考的角度,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又想立刻重温一遍,细细品味那些初读时可能忽略掉的深层含义。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大众阅读的广度完美结合,实属难得。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帝王的又一本老生常谈的作品,毕竟这类书籍市面上实在太多了。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叙事,反而聚焦于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角落,试图还原一个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历史侧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新颖的观点,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验证。这种主动的、探索性的阅读体验,是我很久没有感受到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维的碰撞。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强,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细腻入微,精准地捕捉了时代氛围的转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受限于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的片面性,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层历史真相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就给人一种高级感,拿到手里就舍不得放下。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内容深度。作者似乎对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进行了彻底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且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批判性的眼光,它不盲目崇拜权威,也不一味地批判,而是试图在史料的矛盾和空白中寻找最合理的解释,这才是真正严肃的历史写作应有的态度。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古代的遗址和典籍之间,每一页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提问、去质疑,这才是对历史精神最好的尊重。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经常被翻阅的一本参考和品读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精准,而且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非常享受。它成功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史学理论和繁琐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最妙的是,它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种对过程和动机的深挖,让整个历史人物群像都立体了起来。我常常在想,如果历史是以这种方式被教授,那该有多少人会爱上研究历史啊!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的新知识,更在于它重塑了读者理解历史的方式和态度。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完全可以做得好看、好读,并且发人深省。

评分

蛮有意思的,又买了一本送给秦史迷的盆友

评分

正版

评分

书看起来像正版。还没拆开塑料薄膜。还行吧,就是有点贵,幸亏做活动了。内容还没看,也不知道好坏了。书装订的差,翻多了容易掉页吧

评分

满意,下次会再光顾,期待内容

评分

正版

评分

评分

内容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好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签名版本,值得入手,感觉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