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湖北新华书店 包邮 黑

甲骨文丛书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湖北新华书店 包邮 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谭凯 Nicolas Tackett 胡耀飞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中古史
  • 门阀大族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 湖北新华书店
  • 包邮
  • 学术著作
  • 中国历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9710
商品编码:126489873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甲骨文丛书) 作者 谭凯 Nicolas Tackett 胡耀飞 谢宇荣
定价 5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99710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223000 页码 324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古中国的门阀大族主导了中国数个世纪,关于他们在十世纪的完全消失,长期以来困扰着历史学者。在本书中,谭凯利用新的数据手段分析了大批量的史料,解开了他们消失的谜团。他通过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系统地探究了近数十年前出土的数千方碑志,其中大部分从未被学者研究过。谭凯广泛地采用了摘自墓志、散文和诗歌中的轶事,来丰富其论证,从而将一千年前的男女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作者简介


   目录
图表目录/005
致 谢/009
凡 例/011
唐代中国地图/013

绪论/015
  中古精英的转型/017
  作为一种史料的墓志/028
章 中古中国的官僚贵族/042
  家族列表和大族分类/044
  中古世族的人口膨胀/050
  大族后裔的地理分布/059
  官僚化的门阀世族/076
  小结/080
第二章 权力的地理/084
  定位精英/086
  京城精英/095
  地方上的国家精英/102
  其他精英迁徙路径/111
  结语/118
第三章 京城精英的婚姻网络/120
  重构父子链/121
  定位父子链/126
  晚唐政治精英的地理分布与规模/131
  京城社会景观/135
  婚姻网络与社会资本/143
  结语/155
第四章 晚唐藩镇/160
  晚唐藩镇体系和河北独立藩镇/163
  宪宗中兴之后的再度中央化/169
  唐朝政治专制与藩镇/174
  藩镇幕府中的社会流动/184
  藩镇文化/192
  小结/198
第五章 黄巢和中古大族的衰亡/200
  黄巢治下的长安/204
  洛阳和地方的毁灭/217
  唐代精英的消亡/229
  幸存者与新兴权力结构/242

结 语/245
附录A 配套数据库的使用方法/253
附录B 估算晚唐京城精英的总量/258
附录C 九世纪出土墓志的来源/260
参考文献/262
人名索引/283
综合索引/300
译后记/317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权力、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千年回响》 导言:一个时代的挽歌 中古时期,从魏晋到隋唐的漫长过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动荡与深刻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场宏大的历史洪流中,一个曾经主宰政治舞台、垄断社会资源的阶层——世家大族(或称门阀士族)——的兴衰沉浮,构成了理解中古中国社会结构与政治哲学的核心线索。他们是汉代以来积累的政治遗产的继承者,是文化与学术的守护者,是地方势力的依托。然而,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建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的悄然变化,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精英阶层,最终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古中国门阀大族从鼎盛走向式微的全过程,探讨驱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力量: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动摇、文化观念的演进,以及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他们的起落,更着力于揭示其“消亡”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 第一部分:门阀的辉煌与结构(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遗产) 第一章:门阀的起源与制度化基础 中古之初,汉末军阀割据留下的权力真空,促使地方豪族凭借其土地、武装和声望迅速崛起。魏晋之际,曹魏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将士族的影响力固化为制度。本章将详述九品中正制如何从最初的“求贤才”目标,异化为维护士族门第的工具。士族不再仅是社会精英,而是被国家制度明确认可的、具有继承性的政治资本。 家族网络与政治联姻: 探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五姓七望”如何通过精密的婚姻策略,构建起盘根错节的政治同盟网络,实现了对中央权力核心的长期垄断。 文化资本的垄断: 士族通过对玄学、书法、诗赋等高雅文化的掌握与传承,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文化壁垒”,这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获取官职的先决条件。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士族的文化心态 士族的文化表现是其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撑。本章聚焦于“魏晋风度”的形成及其背后的社会心态。面对政治理想的幻灭(如对汉室的怀念)和动荡时局带来的不安全感,士族阶层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带有颓废美学色彩的生存哲学。 清谈与避世: 探究玄学清谈在士族聚会中的作用,分析其对现实政治的疏离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如何反过来巩固了其“超脱物外”的超然地位。 《家传》与谱牒的构建: 谱牒是士族权力的“硬通货”。本章分析谱牒编纂的政治目的,以及士族如何利用地域和血缘概念来维护其阶层封闭性,抵抗庶族地主的冲击。 --- 第二部分:权力结构的摩擦与重塑(隋唐的中央集权化) 第三章:隋唐专制王权的崛起与士族势力的削弱 隋唐两代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便是成功地重建并强化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这直接触动了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地方势力与世袭特权。 门荫制的限制: 隋唐虽然继承了部分门荫制度,但其适用范围和选拔质量受到严格控制。本章对比分析北魏至南朝的门荫与唐代的门荫,揭示其作用的递减。 科举制度的冲击: 科举制度的成熟与推行,为寒门庶族提供了上升通道,极大地稀释了士族的政治垄断。探讨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如从注重家世到注重经义策论)如何重塑了官方对“人才”的定义。 第四章:土地与经济基础的动摇 政治权力的基础往往深植于经济基础之中。门阀士族的经济命脉是其对土地的占有和对人口的控制。 均田制与租调制度的影响: 均田制的推行在初期限制了士族对流民的兼并,确保了国家税源。唐代中期的租庸调制也对地方豪强经济构成了一定压力。 庄园经济的转型: 随着国家对均田制的实际控制力减弱,士族转向发展高度自治的庄园经济,但这种转型也使其经济活动日益分散化,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统一经济实体。 --- 第三部分:消亡的路径与文化的继承(从士族到庶族的过渡) 第五章:士族对新权力的适应与融合 “消亡”并非瞬间的崩溃,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适应、妥协与潜移默化的融合。 “以儒学取士”: 到了唐代中后期,即便是最高等级的士族子弟,也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将自身的“贵族身份”转化为符合新体系标准的“儒学素养”。这种转化标志着身份合法性的来源从“祖宗”转向了“官方认可”。 武人的崛起与士人的退场: 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崛起使得军事力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原本侧重文治的士族,在武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大量士族精英被迫依附于地方军阀,失去了独立的主导地位。 第六章:文化遗产的转移与后续影响 尽管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丧失,但士族在文化和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并未中断,而是被新的社会阶层吸收和继承。 书院与私学的转型: 过去由家族垄断的教育资源,逐渐向社会开放,催生了注重实用性和地方性的书院教育。 “士大夫”的诞生: 从唐中后期到宋代,一个以科举出身、以儒家伦理为指导的新兴精英阶层——“士大夫”——正式取代了世家大族,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继承了中古士族的文化品味,但其政治根基和上升渠道完全依赖于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结语:中古的遗产与后世的镜鉴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的历史体现。他们的衰落,标志着中国政治结构从侧重血缘和地域的“贵族政治”时代,彻底迈向了以“才能”和“皇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时代。通过对这一复杂历史进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以及精英阶层在王朝更迭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古史、政治社会学及中国精英阶层变迁的读者提供一个细致入微、论证严谨的分析框架。 --- (注:本书内容涵盖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思潮、经济基础的变迁,重点分析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均田制与士族心态的相互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题材的书籍,我还有些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然而,这本书的文字表达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画面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用一种清晰明了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比如,在解释某个家族的衰落时,他用了好几页篇幅去描绘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兼并模式如何受到新的赋税政策冲击,逻辑推导层层递进,就像在解一道精密的数学题,每一步都有据可依,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而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其中穿插的独到见解和新颖的视角,也绝对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典雅的历史厚重感。尤其是那个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奢华的光芒,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特地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纸质细腻,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很多历史类的书籍为了压缩成本,纸张往往泛着廉价的黄光,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问题,透着一股书卷气。翻开扉页,那份对历史的敬畏感就油然而生,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探寻那些尘封的往事。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匠心独运”,是那种值得收藏、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部宏大叙事构建的历史长廊中。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老练,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和人名,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演,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场景徐徐展开。他对权力结构变迁的剖析,细致入微,尤其是在论述社会阶层固化与瓦解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珍贵的文献作为佐证,让人信服力十足。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士族们觥筹交错、心照不宣的复杂心态。更难得的是,作者的笔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他让我们看到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而非仅仅是抽象的“制度”或“经济基础”。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古史的理解边界。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和中古社会结构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拿到手后,第一时间就推荐给了我的几个历史发烧友群,大家都对它的内容和装帧赞不绝口。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完善,几乎每一个关键概念或引用都有详细的来源标注,这对于我们做进一步的学术延伸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脚注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随时做标记、甚至要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心得的工具书兼思想源泉。我已经开始期待丛书中的其他分册了,希望它们能保持同样的专业水准和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消亡”这个结果的简单记录上,更在于它对“过程”的精妙解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细节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一个绝对化的结论,而是经常使用“或许”、“可能指向”这类词汇,将史料的不同解释并陈,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去查阅其他相关学者的观点,对比着看作者的论证是否站得住脚。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体验,是很多简单叙事类书籍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把阅读变成了一场与历史学家之间的智慧对话,让我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历史的再构建之中。

评分

一本了解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促销买的,甲骨文系列听说水准很高。

评分

书挺好的,服务也不错,满意

评分

好书

评分

装帧很好,内容还未及细看。

评分

大师经典之作 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

甲骨文丛书很不错的一本毕竟是于我国国情的

评分

刚买回来每本书就降了十几块,还不能保价,问客服理都不理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