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门田安弘博士是世界有名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很好不错学者。这本《新丰田生产方式》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于“浪费”的定义。我之前一直以为“浪费”就是指显而易见的生产线上的停滞、报废品,或者是不必要的人力投入。但这本书却把“浪费”的概念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维度,比如,等待的时间、过度加工、不必要的搬运、过多的库存,甚至是员工创意和知识的未被发掘。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剖析这些“隐藏的浪费”,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说明这些看似微小的浪费,累积起来会对企业的整体效益产生多么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批量”生产和“单件流”生产的对比。我们很多企业习惯于追求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规模效益,但这本书却揭示了过大的批量所带来的问题:产品积压、质量问题难以快速暴露、生产周期拉长、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变慢。而“单件流”,虽然听起来效率可能不高,但它能够极大地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发现并解决问题,并且将库存降到最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效率低下,并非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效率”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没有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效率”。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质量和价值本身?
评分坦白说,阅读《新丰田生产方式》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反思和理念重塑的旅程。作者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通过讲解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他反复强调“现场主义”,就是要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相,往往就在那些最平凡的岗位上。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如何通过简单的“看板”来管理生产进度,如何通过“安灯系统”来快速响应生产线上的异常,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技术,但却能够极大地提升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所谓“管理”,并非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要成为一个“服务者”,去为一线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企业管理的最大瓶颈,并非是外部的市场竞争,而是我们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僵化的管理体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高效、更精益的运营模式的可能性。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作者在阐述“持续改进”(Kaizen)这个概念时,并没有把它描述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步骤。他强调,每一次的改进,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投入,也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技术,很多时候,只需要改变一个细小的流程,或者纠正一个不起眼的错误,就能带来连锁反应式的积极改变。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每天拔一根草,虽然单次拔草的量不大,但日积月累,整个花园都会变得整洁有序。书中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再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深入到问题的根源,通过“五问法”等工具,去挖掘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根本性的措施。这让我想到我们公司经常出现的一些重复性问题,总是解决了一个,过段时间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明白,我们需要的不是“补丁”,而是“手术刀”,直击病灶。而且,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赋权”和“团队合作”在持续改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线员工最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最有能力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当企业真正放手让员工参与进来,并且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时,改进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客户价值”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很多企业管理中,我们往往会将“客户满意度”作为核心目标,但这本书却更进一步,将目光聚焦在“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上。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某些环节,客户根本就不买单,甚至是不需要。比如,过多的包装、过度的功能设计,这些都可能是在消耗资源,却并没有真正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他反复强调“拉动式生产”的重要性,即生产完全由客户的需求来驱动,有多少需求就生产多少,避免了过度生产和库存积压。这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改变,更是整个企业运营理念的转变。它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深入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并围绕这些需求来组织生产和运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库存管理策略,更是一种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只有当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都能做到信息同步、配合默契,才能真正实现“准时制”。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目前的运营模式,是否真正以客户价值为中心?我们是否在某些环节上,只是在“做给别人看”,而没有真正“做给客户用”?
评分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新丰田生产方式”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概念是有些保留的。毕竟“丰田生产方式”(TPS)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光环和神话,我总觉得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那些经典的理论是否还能适用,或者说,它们是否被过度解读,变得不切实际。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企业运营中最根本的痛点——效率和成本——入手,娓娓道来。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高深的术语,而是通过几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的种种弊端,比如信息孤岛、沟通不畅、以及因为流程僵化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目视化管理”的一个案例,它描绘了一个车间,曾经因为各种颜色的标记和复杂的报表而让人眼花缭乱,但通过引入简单易懂的颜色和图形,甚至是最基础的看板,生产过程的信息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所谓“新”,或许并非是颠覆性的革命,而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针对当下新的挑战,进行更具智慧的优化和应用。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管理方法,并思考如何将其中的精髓,灵活地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