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 管理 书籍 |
| 作者: | 李锦 |
| 定价: | 48.0 |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ISBN: | 978751711681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是指导和推动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中国国企改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作者通过对《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分析,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陈述国企分类、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混合所有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国企改革关系、国企的建设等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原汁原味的“实时”记录,对每一项改革的前因后果都有阐述,使人们能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改革,改革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顶层设计是怎样寻找到大公约数把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一步”走出来的。 通过这种“活历史”阅读,读者可以理解顶层设计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国企改革的着力点与突破点。 这是我国本对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读著作,是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与职工的学习参考材料。 |
| 目录 | |
| 序 001 引论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两权分开” ——对《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理论思考 一、国企改革研讨一年,“股多股少”成为焦点 二、国企改革究竟要解决什么 三、《指导意见》的历史沿革与出台背景 四、马克思是怎样分析所有权同生产过程分离现象的 0 五、《指导意见》的逻辑关系及框架分析 0 六、国企改革要成败系两点:“放”与“让” 0 七、国企改革实施要突破五道权力的阻力 0 八、改革的突破,需要理论的支持 0 导言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60个看点解读0 一、国企改革的行动指南0 序 001 引论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两权分开” ——对《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理论思考 一、国企改革研讨一年,“股多股少”成为焦点 二、国企改革究竟要解决什么 三、《指导意见》的历史沿革与出台背景 四、马克思是怎样分析所有权同生产过程分离现象的 0 五、《指导意见》的逻辑关系及框架分析 0 六、国企改革要成败系两点:“放”与“让” 0 七、国企改革实施要突破五道权力的阻力 0 八、改革的突破,需要理论的支持 0 导言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60个看点解读0 一、国企改革的行动指南0 二、分类改革是前提与基础0 三、根本任务是搞活国企提率0 四、由“国营”“国企”迈入“国资市营”时代0 五、增强国企活力是混改条标准0 六、缺乏监管,会造成本轮改革的倒退0 七、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结合是一个难题0 八、建设有利于国企改革的环境 0 章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指导方针0 一、对《政府工作报告》国企改革的解读0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国企改革之“魂” ——答中国经济网记者问 0 三、“国资改革反暴利”的深层含意 ——国企改革历史教训与混合经济“防暴利”研究 0 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遵循 ——深刻领会总书记考察东北时关于国企的讲话精神 0 五、解读李克强对中央企业“一带一路”的指示精神 ——答《经济学家周报》记者问 0 六、指导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 ——答《时事报告》记者问 0 七、“供给侧改革”对于“国企改革”的意义 ——对总书记“供给侧改革”论述的理解 第二章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规划思路 一、改革领航国企巨轮再出发 ——答《经济日报》记者问 二、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回应六大关切 ——答新华社记者问 三、国企改革应带头适应新常态 ——答新华社记者问 四、国企改革的“规划图”将转变为“施工图” ——答《京华时报》记者问 五、我国进入依靠国企改革红利的新阶段 ——答《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问 第三章国企改革中分类推进原则及定位 一、分类定位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答中央广播电台记者问 二、国企改革似将按功能分类 ——答《东方早报》记者问 三、国企分类是改革基础应破除利益博弈 ——答《时代周报》记者问 四、“国企分类”改革大局已定 ——答《新京报》记者问 五、国企分类改革理清功能纠葛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六、国企分类改革是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答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问 七、国企分两类后,怎么改革 |
| 编辑推荐 | |
| 国企改革政策与新闻“**解读人”讲述:为什么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国内**本深度解析国企改革的著作,分解60个要点,超前预测、切中要害、善提对策、简明易懂。 ☆李锦是近五年来出现在我国媒体上*多、影响**的国企学者,被媒体称为中国国企改革政策与新闻“**解读人”、“国企舆论旗手”,在经济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我国目前**正式出版的关于解读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著作,可谓应时之作,亦是之作。☆ 把文件分成60表要点进行解读,为十五万家国企阐明改革的理论与观点,实是政府与企业管理者改革战略必读的指南。 |
| 媒体评论 | |
| 国企改革研讨一年,“股多股少”成为焦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我们的改革很快就遇到了分歧。这种麻烦是思想理论分歧的反应。 当时,有两件新闻引起媒体的青睐。一件是上海的国企改革方案公布;一件是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打响枪,拿出 30%的石油销售请外部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经营。 到了隔年三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论坛铺天盖地,一直开到年底。然而,政府智库部门的研讨会,多围绕股权多少来讨论,一方以维护公有制为旗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主调 ;一方是鼓吹私有化,显露出消灭国企的意图。显然,讨论的焦点在所有权上,而不是经营权上;是要不要改革,而不是怎样改革。这些论坛,很多加上高层两个字,其实是花高层的钱,出自己的名。其实名也出不了,讲的都是文件上的话,几无新意,媒体对有地位而无实学的专家是根本不买账的。 我是 1980年开始从事国企调查与研究的,我对“资本”这个词的研究曾经是下过功夫的。 1995年,我在胜利油田住了 58天,写出并出版《资本经营论》这本书,我把马克思“资本”这两个字的含义改写了,尽管冒了风险,社会终究接受了,的十五大把“资本”这个词写进报告,出现 9次。还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 2010年底到北京,我在《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任上组织了一场重树国企形象的战役报道。我发现, 21世纪个十年,在国企改制红利、加入世贸组织、上市募集资金、国企发展多元化、房地产牛市和 2009年的投资刺激等多重因素带动下,国企从亏损累累局面走出来,变得做大做强。 2003年,中国大陆只有 11家公司登上《财富》 500强。而 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为 106家,数量稳居第二,其中 95家为国有企业。国企强则国家强,国企变化带来的信心是令人振奋的。我们的研究也是有话说的 ,一时间颇成气候。那次报道的文章受到多位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此后我研究国企改革五年,五年专做一事。渐渐地 ,我对于“新国企”这个词产生怀疑。新国企说法当然有道理,改革以来国民经济壮大了多少倍,然而也膨胀了多少倍,可怕的是所有既得利益者也一起壮大了。薪酬膨胀了多少倍,年薪达到上千万,暗地里是腐败能力膨胀了多少倍。既得利益者权力很大,于是改革就变得异常艰难了。我觉得国企“新”在生产力上,特别在规模与速度上,而在生产关系上并没有进入新的境界,腐败进入前所未有的地步。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再做简单的歌颂了。 现实中,一边是规模与速度增长带来连篇累牍的赞歌,一边是源源不断的亏损加剧和难以杜绝的资产被侵害和流失,过剩的产能供给与需求升级严重不适应,而很多学者只会高唱简单的赞歌,对央企的腐败现象、奇特的高薪现象、产能严重过剩和亏损现象噤若寒蝉,连解释也不会,更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国国企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改革规律是什么?我们不仅仅要问,为什么在政治上无比神圣的国有 |
| 摘要 | |
| [db:书摘] |
最近入手一本关于国企改革的书,还在啃。说实话,我对书里面对于“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的理解,一直觉得有点模糊,总觉得它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具体落到纸面上,能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我有点存疑。我期望这本书能给出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具体的国企在进行顶层设计时,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面临了哪些阻力?又是如何克服的?是不是有详细的路线图或者说是一个方法论?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实际的“干货”,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毕竟,理论脱离实践,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想找一本深入探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书籍,因为我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对其中的理论框架和实际操作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剖析改革的深层逻辑,例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顶层设计?它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它试图解决哪些核心问题?是关于所有权改革、产权界定,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抑或是激励机制的创新?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梳理不同阶段改革的脉络,分析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的设计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一直觉得国企改革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而“顶层设计”更是其中的核心和难点。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一些疑惑,比如,在制定顶层设计方案时,如何平衡改革的决心和节奏,避免“一刀切”或者“走过场”?如何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制度设计需要注意?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国企改革的各个环节,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
评分我一直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其中的“顶层设计”部分,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制定,更是一种战略性的全局谋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又能兼顾企业发展需求,并且真正能够落地执行的改革蓝图。我非常想知道,在进行顶层设计时,是否需要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国企的差异性?在决策过程中,哪些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需要被纳入考量?以及,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
评分这本书我还在看,目前感觉它在理论阐述上做得比较扎实,但对于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我个人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说,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动员,让基层员工和管理者都能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组织变革、文化重塑,以及如何处理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软性”阻力方面的经验借鉴。毕竟,再好的顶层设计,如果执行不到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