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册】红书:荣格(精装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经典著作

【共2册】红书:荣格(精装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经典著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荣格(C. G. Jung)等 著
图书标签:
  • 荣格
  • 心理学
  • 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
  • 经典著作
  • 心理分析
  • 人格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精装本
  • 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1447
商品编码:19142725901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共2册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红书(全彩精装)

图书定价:199.00元

作者:(瑞士)荣格(C. G. Jung)原著

ISBN:978711155144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3

开本:16开    装帧:jing装   页数:581

 

编辑推荐


1.国内S次授权出版,市面上仅有的*字未删的原版作品。

2.资深荣格学者呕心沥血13年考证解读,撰写近20万字导读及Q书注解,帮助读者jing确理解荣格思想。

3.领略荣格瑰丽奇jue的想象,驾驭文字在神话shijie和梦境中遨游。

4.欣赏荣格天赋异禀的艺术才华,近距离观摩荣格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和书法。

5.援请专业荣格学者jing心翻译中文,呈现能够让人读得懂的荣格。

6.装帧制作jing良,Q彩四色jing装,另附赠四张jing致明信片,奉献J致阅读体验。


目录


●  致谢

●  导读:xin书—荣格之《红书》

●  中译者按

●  英译者按

●  编者按

**卷

序言来者的路

**章重xin找回灵魂

第二章灵魂与神

第三章灵魂的恩宠

第四章沙漠+沙漠中的经历

第五章未来的地狱之旅

第六章jing神的分裂

第七章谋杀英雄

第八章神的孕育

第九章神秘?遭遇

第十章引导

第十*章终解

第二卷

序言犯错者的意象

第*章红人

第二章森林中的城堡

第三章卑微的人

第四章隐士?逝去I

第五章逝去II

第六章死亡 

第七章早期神庙的遗迹

第八章第*天

第九章第二天

第十章咒语

第十*章蛋的打开


内容简介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jing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G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个xin纪元。它打开了*扇du*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个里程碑。


作者简介


荣格

C. G. Jung

瑞士zhu明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对现代心理学甚至东西方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已经成为*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大量的心理学家以荣格分析师的名义开展工作,许多专家致力于研究他的思想、理论和生平。荣格的字词联想实验依然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他所提出的分析师bi须接受分析和督导才能进行分析实践,和面对面分析的设置等,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临床心理学。荣格与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zhiliao的范式,共同建立了国际jing神分析协会,荣格担任主席;设立第*份国际jing神分析杂志,荣格担任主编;荣格所工作的医院也成为shijie上第*代jing神分析师实习的地方,由他担任负责人和督导师。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也是在荣格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荣格提出的有“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著有《无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

编︱者︱简︱介

索努·沙姆达萨尼

Sonu Shamdasani

资深荣格学者,致力于荣格及其理论研究,推动荣格所有著作的编辑出版,现就职于伦敦大学学院(UCL)人文艺术学院,任心理学历史研究中心和健康人文中心主任,被誉为“除荣格之外Z了解荣格的人”。

索努教授自1997年开始阅读《红书》,2000年被荣格家族基金会委任负责编辑《红书》,到2009年将《红书》出版,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jing力。在这13年中,索努教授的足迹遍布荣格曾经去过的每*个地方,广泛且深入地调查研究荣格所有的经历,熟读荣格的作品,Q身心地投入到《红书》的编译中,Z终使这部作品得以出版。如果没有他,《红书》将不会出版。

2003年,索努与斯蒂芬·马丁共同创立了腓利门基金会,专门致力于整理和出版荣格的所有著作(包括大量未曾面世的手稿和信札)。索努作为腓利门基金会的总编辑,主动承担起荣格的《红书》与《黑书》的编译工作,并深入探索荣格完成这些作品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将荣格的思想置于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的历史过渡进程中,同时又Q面地将心理学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建构出完整的现代心理学史。

译︱者︱简︱介

周党伟

荣格学者,现师从荣格《红书》的编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曾师从中国S位荣格分析师申荷永教授学习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协助申荷永教授编辑和校对《荣格文集》(长春出版社,2014.1), 并du立翻译和出版美国荣格分析师约翰·毕比博士的《类型与原型》*书。

 

前言


引子

在我向你所讲的那些年中,我*直在追寻内在的意象,

那是我生命中Z重要的时光,因为其他的*切皆源自这里。

它始于彼时,随后具体发生的事情几乎已经不再重要。

我整个*生都在详尽阐述那些从无意识中迸发的内容,

它们就像*条神秘的溪流朝我奔涌而来,几乎将我摧毁。

这些内容完Q超出我*生所能理解的范围。

后来的*切仅仅是进行外在的分类、科学的详尽阐述和将它们整合进生命中,

而那个神圣的起点,却已包含*切。

——荣格(C. G. Jung),1957

前言

当C. G. 荣格继承人协会决定出版《红书》,从那个值得纪念的*刻起,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而这部多层次作品应该针对什么样的读者群体,却引发了大量的思考:专业的心理学史研究者?普通的读者?目标是注重意象的视觉型的人?爱好书法的人?jing美图书的收藏家?出版的形式和设计应该youX考虑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因为即便是昂贵的原始皮革封面都包含着*种信息,令人难以解读。很多提议被讨论,后来又被放弃。Z终,W. W. 诺顿出版公司找到*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将完整的图片复制出版,并在2009年面世,出版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当初出版社的决定非常㊣确。这部作品迅速在shijie范围内传播,并且已经被翻译成九种语言。很明显,设计*本书不仅要照顾到作品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读者群体。如果将那些为成功出版这部书做过贡献的人的名单列出来,那么这个名单将不是*般的长。但是,有两个人应该被特别感谢,他们是吉姆?梅尔斯(W. W. 诺顿出版公司)和索努?沙姆达萨尼(腓利门基金会)。

自1962年起,C. G. 荣格的《红书》已广为人知。但是,此书今天才得以S次出版,Z终到达广大读者手中。荣格在《回忆?梦?思考》中已经描述过它的起源,它是次级文献中被无数次讨论的主题。因此,我在这里只做*个简要的介绍。

1913年是荣格生命中关键的*年。他在这*年开始进行*项自我实验,并*直持续到1930年,这项实验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直面无意识”。在这项实验的过程中,他发展出*项技术,可以借助它“到达(他的)内在过程的底部”,“把情绪转译成意象”和“抓住活跃在……‘地下’的幻想”,后来他将这种技术称为“积J想象”。他SX在《黑书》中记录自己的幻想,后来对这些文本进行修改,并加入对它们的思考,随后将修订后的内容用花体字誊抄到*本名为《xin书》(Liber Novus)且用红色皮革封皮包着的书中,并配上自己的绘画。这本书*直被称为《红书》。

荣格把自己的内在经历讲给自己的妻子和亲密的同伴。1925年,他在苏黎世的心理学俱乐部做了*系列关于他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报告,其中他也提到了他的积J想象技术。除此之外,他对此严格保密。例如,他没有跟自己的孩子讲过自己的自我实验,孩子们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很明显,对他而言,很难解释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他让*个孩子在他写作和绘画的时候看着他,这也是对这个孩子爱的表现。因此,对于荣格的后人而言,《红书》总是被*股神秘的气息包围着。1930年,荣格结束了自己的自我实验,并放下《红书》的创作,但他并未写完这部作品。尽管它在荣格的书房中占有*个无上荣耀的地位,但他却让它沉睡了数十年。与此同时,他通过自我实验获得的领悟对他随后的作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959年,他试图在旧草稿的基础上将Q部的文本誊抄到《红书》中,并尝试将*幅未完成的画作画完。他也开始为这部书写后记,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花体字的誊抄和后记都戛然而止了。

尽管荣格积J考虑将《红书》出版,但他从来没有做出bi要的行动。1916年,他私下将《向死者的七次布道》出版,这部短小的作品源自他的直面无意识。*直到1958年,他才出版1916年描述积J想象技术的论文《超越功能》。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出版《红书》,如他所言,这部书没有完成,他对炼金术这*主题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使他无法继续写完此书。在回顾这段经历的时候,他把在《红书》中细致地处理自己的幻想描述为*个bi要但麻烦的“美学化详尽阐述”。直到1957年年末,荣格宣称《黑书》和《红书》都是他的自传性记录,但是他不希望将它们收录在《荣格Q集》中,因为这两部作品不具备学术特征。作为让步,他允许阿尼拉?亚菲在写《回忆?梦?思考》时可以摘录《黑书》和《红书》中的内容,而事实上她并没有引用。

1961年,荣格去世。他的Q部作品归他的子孙们集体所有,之后子孙们成立C. G. 荣格继承人协会。荣格遗产的版权给他的子孙们同时带来义务和挑战:将德文版的《荣格Q集》Q部出版。在荣格的遗嘱中,他希望《黑书》和《红书》由他的家人保管,但没有进*步做详细的说明。由于荣格特意指出不能将《红书》收录进《荣格Q集》中,因此继承人协会认为这是荣格对这部书Z后的遗愿,而且完Q是*件私人的事情。继承人协会守护着荣格未出版的作品,就像守护*座宝藏*样,从来未考虑过再出版任何作品。《红书》*直留在荣格的书房中长达二十多年,由弗朗茨?荣格保管,是他接管了父亲的房子。

1983年,继承人协会将《红书》放到*个保险箱中,他们明白这部作品是无可替代的。1984年,xin任的执行委员会拍摄五张照片为家族所用,这是荣格的子孙们第*次有机会近距离观摩这部书。这次细致的处理有它的益处。相对于其他东西,《红书》得到良好的保管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数十年以来,它几乎从未被打开过。

1990年之后,德文版《荣格Q集》(也是著作选集)的编辑告*段落,执行委员会决定开始彻底详查所有可以找得到的未出版的材料,并思考进*步的出版。由于继承人协会在1994年将档案和编辑的重任委托给了我,因此我接下了这项任务。结果我们找到与《红书》有关的*整套草稿和不同的版本,其中就包含花体字抄本中已经遗失的那*部分,它以草稿的形式出现,还有*部名为《审视》的手稿,这*部分接着从草稿结束的地方开始写,包含《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但是,是否和如何将这些重要的材料出版,还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乍*看,这些材料的风格和内容与荣格的其他作品几乎没有共通之处,很多事实并不清晰,而且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没有人能够对这些材料提供*手的信息。

但是,自荣格那个时代以来,心理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而且在今天能够提供*种xin的研究方法。当我在进行这些项目的时候,我遇到了索努?沙姆达萨尼。我们就进*步出版荣格著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主要包括*般的著作,当然还有《红书》。这部著作从*个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来,而生活在21世纪的读者并不熟悉这个环境。但是*名心理学史专家却能够将这部历史文献呈献给现代的读者,借助于原始资料,沙姆达萨尼可以将它嵌入原来的文化情境中,置于科学的历史中,并和荣格的生活与工作相联系。1999年,索努?沙姆达萨尼提出*项出版计划,并遵循计划的指导原则。2000年春,在没有经过讨论的情况下,继承人协会决定根据沙姆达萨尼的提议将《红书》公开出版,并委托索努?沙姆达萨尼负责编辑。

多年之后,我多次被问到为什么现在将《红书》出版。我们的*些xin的理解起到主要的作用:荣格本人并没有把《红书》视为*个秘密,虽然看起来它似乎就是*个秘密。文本中有很多处包含“我亲爱的朋友”的话语,换句话说,它针对的是*名读者。事实上,荣格让自己亲密的朋友誊抄这部作品,并和他们*起探讨这些抄本。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拒jue出版,他仅仅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荣格自己说他后期作品的所有素材都是来源于他的直面无意识。因此,作为直面无意识的记录,《红书》已经超越私人的领域,成为他著作的核心。这样的理解能够让荣格的孙辈们用*种xin的眼光来审视现状。决策的过程需要时间,而典型的文本内容、概念和资料能够帮助荣格的子孙们在面对充满情绪的事物时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Z终,继承人协会民主决定《红书》可以出版。从决定到现在出版,中间经历了很长*段过程,但结果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的协作,*起为这个共同的目标奉献自己的技巧和jing力,这部书根本不可能出版。在这里,我代表C. G. 荣格的后代子孙,向所有的参与者致以Z衷心的谢意!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图书定价:35.00元

作者:[法]居斯塔夫.勒庞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版次:2017年3月第1次版

印次:2017年3月第1次印

ISBN:9787513914147

开本:小16开  字数:165千字  印张:16  重量:0.4KG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作者是法国zhu明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自1894年始,写下*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为zhu明;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作者论述在传统社会因素毁灭、工业时代巨变的基础上,“群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书中J为jing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其观点xin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目录


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 罗伯特·莫顿............... 001
作者前言....................................................................... 031
导言:群体时代的到来................................................. 037
第*卷 群体心理............................................................. 047
1.群体的*般特征.................................................. 049
2.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061
3.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083
4.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095
第二卷 群体的观点与信念.............................................. 103
1.群体观点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05
2.群体观点的直接因素........................................... 127
3.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41
4.群体信念和观点的变化范围............................... 165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179
1.群体的分类......................................................... 181
2.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187
3.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195
4.作为选民的群体.................................................. 205
5.议会..................................................................... 217
作者年谱....................................................................... 239
译后记........................................................................... 241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 勒庞(GustavLeBon1841.05.07-1931.12.13),法法国zhu明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zhu明,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书中,他指出,个人*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红书:荣格(精装版)》 一本灵魂深处的探索之旅,一份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回响。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红书》,又名《红皮书》,是一部承载着他一生中最具创造力、最深刻洞察的个人著作。这部作品的出版历经数十载,凝聚了荣格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是他面对生命危机、探寻集体无意识、发展原型理论等一系列核心思想的源头。它并非一本教科书式的理论阐述,而是一幅描绘心灵奇境的壮丽画卷,一次与潜意识深处对话的庄严仪式。 《红书》的写作始于荣格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深刻精神动荡。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他的学术研究以及整个西方文明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退居乡野,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意象工作”。他通过梦境、幻觉、冥想等方式,勇敢地进入自己内在的世界,与那些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形象进行对话。这些形象包括智者、圣人、英雄、魔鬼,以及各种神话和宗教象征。他把这些内在的体验以文字、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最终汇集成这部充满神秘色彩和哲学深度的著作。 这部精装版《红书》,以其高品质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力求呈现荣格创作时的原貌。内页的设计不仅保留了荣格本人创作的精美插图和手写体,更在现代印刷技术下,让这些古老而深刻的符号得以清晰地呈现。这种精心设计的呈现方式,本身就是对《红书》艺术性和精神价值的致敬,旨在引导读者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式的态度去阅读。 《红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却又高度个人化。它包含了荣格的梦境记录、幻想的对话、对神话和宗教的独特解读,以及他对人生、死亡、爱、痛苦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在阅读《红书》的过程中,读者仿佛置身于荣格的心灵剧场,亲历他如何穿越内心的黑暗,寻找光明;如何与潜意识中的“阴影”和解,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如何理解人类共通的心理模式,即他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的领域。 本书并非易于理解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耐心和专注。荣格的语言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他的思想跳跃而深刻。但正是在这种挑战中,读者才能真正触碰到荣格思想的核心。通过《红书》,我们可以窥探到荣格心理学体系的萌芽和发展,理解他如何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走出,开创出独树一帜的分析心理学。他提出的“情结”、“原型”、“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概念,在《红书》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红书》不仅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更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精神探索和生命意义的指南。它鼓励读者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接纳那些被压抑和否认的部分。它提示我们,生命的意义并非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在的整合与圆满。通过与集体无意识的连接,我们能够发现自己与全人类的共性,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对于渴望深入了解荣格思想的读者,《红书》是必读之选。它提供了理解荣格后续所有著作的钥匙,也为那些在人生旅途中感到迷茫、寻求内心指引的个体,提供了一面映照自身灵魂的镜子。这本精装版的《红书》,不仅是珍贵的学术资料,更是一份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既充满挑战又无比丰盛的心灵发现之旅。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洞察群体狂热,剖析集体行为,揭示社会演变的隐秘驱动力。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自1895年首次出版以来,这本书以其敏锐的观察、犀利的分析和预言式的论断,持续引发着人们对群体行为的关注与讨论。它不仅仅是一部探讨“人群”为何会产生如此复杂、有时甚至是反常表现的学术作品,更是一份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深刻剖析,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正在兴起的、具有强大力量的“大众”。他观察到,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其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乃至道德判断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提出了“群体心理”这一核心概念,认为群体并非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一个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心理实体。在这个群体中,个体原有的理智、判断力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情绪、本能和暗示所支配的冲动。 勒庞对群体行为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他指出,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群体缺乏理性,易受暗示,情绪化,易冲动,崇拜权威,易被简单口号和夸张言论所煽动。 他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更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集体情绪的附庸。他们会表现出过度的热情、狂热的崇拜,同时也可能陷入非理性的愤怒和毁灭性的暴力。这种“群体性”的失控,在历史上屡屡上演,无论是宗教狂热、政治革命,还是社会运动,都可见其踪影。 书中深入探讨了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内在机制。勒庞认为,“同质化”是群体形成的重要基础,即群体中的个体虽然背景各异,但在加入群体后,会因共同的情绪和动机而趋于相似。“暗示”则是驱动群体行为的关键。群体中的个体,尤其是在情绪高涨或理智被压制的情况下,极易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真实想法。勒庞将这种暗示的作用与催眠术进行了类比,形象地说明了群体是如何被外部力量所操控的。 此外,勒庞还特别强调了“情绪”在群体行为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群体最容易被情感所驱动,而非理智。那些能够触及群体最深层情感的言论和口号,往往比逻辑严谨的论证更能赢得群体的支持。这种对情感的煽动,使得群体成为一个容易被操纵的巨大力量。 《乌合之众》对“领袖”在群体中的角色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勒庞认为,一个有魅力的领袖,能够利用群体的心理特点,通过断言、重复和感染力来塑造群体的思想和行为。领袖们往往不需要提供证据,只需坚定地发出指令,就能让群体对其产生盲目的信任和追随。这种对领袖的依赖,进一步加剧了群体丧失独立性的状况。 书中也触及了群体对“传统”和“情感”的依赖,以及他们对“理性”的漠视。勒庞认为,群体往往倾向于保守,对新的思想和变革持怀疑态度,除非这些变革能够被包装成一种能够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形式。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能够满足其情感需求、提供简单答案的理念。 《乌合之众》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揭示了群体行为的负面性。勒庞的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历史上的重大变革、社会运动的兴衰,以及现代政治宣传的运作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并非简单地批判大众,而是试图用一种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去研究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警示人们注意群体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直白、有力,充满着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勒庞的论述极具启发性,即使在今天阅读,依然能够引起深刻的共鸣。它迫使读者反思:在信息爆炸、舆论多元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群体情绪所裹挟?我们如何辨别那些利用群体心理进行操纵的言论?如何才能在群体之中,依然保持个体的理智与尊严?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是一部必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经典。它不仅为研究社会群体行为提供了 foundational 的理论框架,更为每一个身处现代社会、需要与他人互动、参与集体事务的个体,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和警醒。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内心深处的大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些经典理论,总觉得它们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装的设计所吸引。红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设想,它里面一定充满了那些关于潜意识、原型、集体无意识的深刻洞察,那些能解释我们行为背后种种不易察觉的动力的理论。荣格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深度和前沿,我相信这本书会挑战我原有的认知,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和他人。而另一本《乌合之众》,这个名字则直指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我常常在人群中观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产生集体行为,为什么个体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特质。这本书无疑会揭示大众心理的奥秘,解释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群体现象,比如狂热的追随、盲目的从众,甚至是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这两本书,来更深入地认识人类的内心世界,以及我们是如何在社会的大熔炉中被塑造和影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更能理解人性的人。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套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礼物。我一直对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怀有极大的敬意,尤其是他关于潜意识、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深刻论述,总觉得它们是理解人性的关键。这本“红书”,我预感它会是一次灵魂的深度挖掘,它会带领我深入探索那些我们自己都不曾完全了解的内心世界,去解析那些在我们生命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去理解那些跨越时空的普遍人类经验。而《乌合之众》,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触及了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议题。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在人群中,理性会变得如此脆弱,为什么人们会轻易地被煽动,而加入到一场又一场的集体狂欢或狂潮之中。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揭示大众心理的种种特征,解释群体行为的内在逻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社会动力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这两本书的结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既是独立个体,又是社会群体的绝佳框架,是一次关于个体精神世界与集体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迫不及待地翻开这套书,一股知识的洪流便扑面而来。荣格的“红书”,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让人联想到那些深邃的、关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探索。我一直对潜意识的运作机制充满好奇,对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但却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力量感到着迷。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关于原型、关于集体无意识的奥秘,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普遍的心理模式,以及我们是如何被祖先的经验所塑造的。而《乌合之众》,这本书则将视角转向了宏大的社会层面,它探讨的是群体心理的运作规律。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下,人们会产生共鸣,甚至是不加思考地跟随某一潮流?这本书应该会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集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去理解为什么个体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特质。这两本书的搭配,简直就是对人类心理学的“深度”与“广度”的一次完美结合,是对个体内心世界与社会集体行为的一次全面解读。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这套书的到来,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体验的一大亮点。当初被“红书”这个名字吸引,总觉得里面会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些关于我们内心深处、隐藏在意识表层之下的东西。荣格的理论,在我看来,就像是为我们揭示了那片浩瀚的、未被开发的心理疆域,有关于梦境的解读,有关于象征的意义,还有那些流淌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原型。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去探索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力量。而《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名字就自带一种震撼力,它指向的是集体行为的漩涡,是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被裹挟,如何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一个群体能够瞬间变得激进,为什么人们会轻易地被某个口号所煽动,而忽视了理性的判断。《乌合之众》应该会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让我看到隐藏在人群喧嚣背后的心理机制,理解群体动态的复杂性。我相信,这两本书的结合,将是一场关于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探索。我准备好沉浸其中,迎接知识的洗礼。

评分

第三段评价: 看到这套书的组合,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画面。荣格的名字,总是和深度、神秘、以及那些直击灵魂的洞察联系在一起。我设想,这本“红书”定然是一部关于人类内心宇宙的百科全书,它会带领我穿越意识的迷雾,去探索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驱动力,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我们行为背后的象征意义。那些关于情结、关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关于自我实现的理论,我都充满了好奇,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塑造我们的个性的。而《乌合之众》,这本书听名字就有一种冲击力,它直接点出了群体心理的本质。我常常观察社会现象,惊叹于群体力量的巨大,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渺小。这本书应该会深入剖析大众心理的特征,解释为什么在群体中,人们会变得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受到暗示,甚至会做出违背自己本意的行为。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个体汇聚成洪流,又是什么样的机制在操纵着这股洪流。总而言之,这两本书的组合,就像是给了我一把钥匙,去解锁人类最隐秘的心灵花园,去洞察最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