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翡翠辨假
定价:88元
作者:张晓玉 周军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421965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本书主要从辨假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翡翠与翡翠相似的玉石、仿制品的鉴定特征,翡翠的优化处理方法及翡翠的真假鉴别。
本书的整体架构是:*章简单介绍了翡翠的基本性质及特征;第二章重点介绍翡翠的形成及产地;第三章主要介绍翡翠的分类;第四章主要讲述翡翠的雕刻工艺及题材;第五章主要介绍翡翠的优化处理方法及鉴别;第六章讲述翡翠与相似品的鉴别;第七章介绍了翡翠的分级;*后是翡翠鉴赏。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作者多年从事珠宝玉石首饰检测及研究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无论从性、知识性还是可读性上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收藏爱好者学习翡翠知识,辨假识真的。
目录
●Chapter 1 翡翠概述
●翡翠的基本性质
●翡翠的矿物组成
●翡翠的化学成分
●翡翠的晶系与结晶习性
●翡翠的结构
●翡翠的特征
●翡翠的颜色
●翡翠的光泽及透明度
●翡翠的其他光学性质
●翡翠的力学性质
●放大检查
●Chapter 2 翡翠的形成及产地
●翡翠的形成
●翡翠的产地
●缅甸翡翠厂区
●世界上翡翠的其他产地
●Chapter 3 翡翠分类
●翡翠的种水
●翡翠的色
●......
我必须提及本书在提供实用工具方面的良苦用心。它不满足于理论说教,而是切实地提供了许多“实战指南”。比如,书的最后几页附带了一份非常实用的“快速自检清单”,上面列出了在光照、耳听、手感等不同场景下,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关键指标。我注意到,作者还专门为那些没有专业仪器的人士设计了一些“徒手鉴定法”,虽然这不能完全替代专业鉴定,但在户外或临时场合非常管用。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对当前市场上流行的“优化”手段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图文对比,这些对比图的质量极高,能清晰地展示出酸洗纹理与天然晶体界限的细微差别。很多时候,鉴定师的经验就是建立在无数次这样细微的对比之上的,而这本书恰恰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提炼并可视化了。这对于广大普通藏家来说,无疑是花小钱买到了大师的“秘籍”,大大提升了我们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感觉手中的藏品似乎也因为多了一层知识的铠甲而更加安心了。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非常高,完全没有那种硬邦邦的教科书腔调,读起来非常舒服,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作者在讲解那些复杂的鉴定技术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轶事或者行业内的“黑话”典故,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在谈到人工处理时,它不是简单地列举化学药剂的名称,而是会讲述这些处理手段是如何一步步在市场上“伪装”成天然品的,这种叙事手法,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行业生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产区翡翠特性的对比分析,比如缅甸莫西沙场口和后江场口的差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将前者比作“深海的沉淀”,后者比作“山涧的清澈”,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感觉作者不是在“教”我知识,而是在带着我这个“学徒”一起走访矿区、把玩璞玉,那种亲切感是很多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读完其中关于瑕疵与包浆的部分,我立刻拿起我的一块小挂件,对着光仔细端详了半个钟头,那种急切想验证所学的冲动,就是好书给予读者的最佳反馈。
评分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鉴定手册”的范畴,它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思考。作者在论述“美”与“真”的关系时,引用了古代文人对玉的品评,将翡翠的价值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它探讨了“不完美之美”的价值,提醒读者,真正的古老珍品往往带着岁月的痕迹,而过度追求绝对的完美,反而可能落入现代仿制品的陷阱。这种对时间、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尊重,让这本书的格调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辨别真假,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欣赏”和“珍视”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岁月沉淀。读完后,我对翡翠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值多少钱”的层面,更多了一份敬畏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科学鉴定技术与传统东方美学之间的桥梁,让人在追求精准的同时,不忘文化的本源与人文的温度。
评分这本新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光是封面那一抹温润的翠绿色调,就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翡翠的冰凉和细腻的质感。我特意在书店里翻阅了好几页,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度简直是收藏家级别的。比如,它在介绍不同“种”的描述上,光是用词就极其考究,什么“起胶”、“翠性”、“水头足”,每一个词汇的运用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专业底蕴。我尤其欣赏它在图片选用上的精挑细选,那些高清放大图,即便是隔着书页,也能看出翡翠内部的晶体结构和棉絮的分布情况,这对于我们这些初级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坦白说,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内容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图文并茂但配图粗糙,完全无法体现藏品的精髓。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既保持了专业性,又兼顾了视觉的愉悦感和学习的直观性。翻开目录,我看到关于“皮休”和“苍蝇翅”的专门章节,这说明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了鉴定中最核心、最容易产生争议的部分,这一点非常值得期待。那种翻开书卷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玉石课堂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找一块自己的藏品来对照研究一番。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严谨性令人赞叹,它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规划,而非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它似乎遵循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进阶的逻辑链条。开篇没有急于展示如何识别高仿品,而是先花了大篇幅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真品标准”认知体系。它详细剖析了翡翠的“五大特征”——颜色、净度、透明度、切割和光泽,并为每一项特征设定了量化的参考标准,这对于建立客观的评判体系至关重要。在我看来,辨别真伪的核心不在于发现假货的破绽,而在于深刻理解真品的内在逻辑,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接着,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仿制品和优化品的鉴别,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有条不紊地吸收信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金字塔,每读完一个章节,都能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对那些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奇特”产品也能保持一份冷静的审视,而不是盲目跟风。这种系统性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