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米芾书《离骚经》系行楷,原墨迹为纸本册页。凡二十六开,每开二幅,每幅五行,每行字数不一。幅纵三十五点五公分,横三十一点二公分。其书正如册末题跋中所云“昔之评芾书者,曰超迈入神,曰沉着痛快,此册殆兼有其美,余固以端庄流丽目之。石渠宝笈藏米书多矣,无出此右者,即以米书论亦当推为后来居上”。实属米书之精品。 (宋)米芾 书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作为一名业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在“传承”上的力度。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出版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对于米芾在书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异体字或特定书写习惯,书中都有细微的注释和对照,这避免了初学者在辨认上的困惑。此外,书中关于印刷技术的应用也值得称道,套印的精准度非常高,保证了米芾原作中那些微妙的“渴笔”和“涨墨”效果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来,这在许多低质量的拓本或影印本中是很难实现的。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直接面对一块珍贵的碑帖,而不是隔着一层数字化的滤镜,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原文的尊重与创新并存的编排方式。虽然我本身对《离骚》的文本内容已经相当熟悉,但通过米芾的笔墨来重新解读,简直是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或编者)在版式布局上煞费苦心,没有简单地将米芾的字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对原文句意的理解,在某些关键的转折处,米芾的书法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激昂到沉郁,从顿挫到连绵,这种“意”与“形”的结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书后的导读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对米芾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做了精准的概述,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让欣赏不再是盲目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书法范本的属性。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口。米芾的书法风格,深受其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影响,而《离骚》本身就是一篇充满生命力的政治抒情诗。两者结合,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尝试着在临摹的同时,去体会那种“遗世独立”却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怀。这本书的排版将这种意境的交融处理得非常克制和高雅,没有过度渲染,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古今对话的魅力。对于想深入了解宋代士大夫阶层审美取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和深入的样本。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米芾”的名头去的,但阅读过程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带来的最大震撼,来自于对“动感”的捕捉。书法,尤其是米芾这种充满个性的草书,其生命力在于“势”。这本书将这种势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可以想象,米芾在写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时,笔锋是如何毫不犹豫地向前推进,而到了表达愤懑不平之时,墨迹又是如何地重重砸在纸上。它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一部关于“时间”和“情感”流动的记录片。每一次的注视,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情绪张力,这对于培养自己对线条的敏感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评分这本《米芾书离骚经》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握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米芾的行草书在这个载体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每一个笔触的飞白、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被清晰而细腻地捕捉了下来。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装裱工艺,书页的装订方式使得整本书可以平摊阅读,这对于欣赏书法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必担心中间部分因装订而无法看清。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沉浸在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墨韵之中,仿佛能透过这些线条,感受到米芾当年挥毫泼墨时的心境与激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房里,光是看着,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