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琴演奏法》为琴学丛刊中一册,是龚一先生三十余年来从事古琴演奏和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书中他正式推出了五线记谱法,还为古琴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批的创作琴曲和传统琴曲,充实了古琴教材,是琴友们值得收藏的精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隶书字体,一眼就能看出是本有分量的书。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且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极为考究,文字与乐谱的穿插过渡自然流畅,即便对于初学者来说,查找特定指法或曲目解析时也毫不费力。书中对于古琴历史渊源的追溯,虽然篇幅不算太多,但切入点非常精准,没有陷入冗长空泛的叙述,而是直奔主题,为我们理解后续的演奏技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背景。比如,它对不同流派在同一曲目上的处理差异的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深刻,让人在学习具体指法前,就能对古琴艺术的多元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教材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时便心生敬畏与亲近之感。
评分阅读龚一先生的讲解部分,最大的感受就是“条分缕析,深入骨髓”。这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指法罗列,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动作背后的“为什么”。比如,在讲解“上”、“下”、“摇指”这些基础指法时,作者会细致到你手指抬起和落下的角度、力度控制的微妙变化,甚至连坐姿对气息的影响都被提及。读完后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过去自己弹奏时遇到的“毛刺感”或“声音不干净”,并非是天赋问题,而是对这些基础细节的把握不够到位。书中对“泛音”的讲解尤其精彩,不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找到那几个点,而是探讨了不同触弦速度和位置微调对泛音音色圆润度的影响,那种对声音品质近乎苛刻的追求,才是真正大师风范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听”自己的琴声,而不是仅仅“弹”出音符。
评分这本书在“实践”层面给我的帮助是立竿见影的,我主要针对书中关于特定曲目如《广陵散》和《流水》的演奏难点进行了重点攻克。书中对这些大曲的拆解不是简单地按段落划分,而是根据演奏者的气力分配和情绪转折点来进行结构重组。特别是针对《流水》中那些快速轮指和撮指连贯性的训练,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科学的练习序列,它要求你先从慢速、高强度控制开始,逐步提升速度,而不是一上来就追求速度,这有效避免了肌肉定型和错误的习惯养成。我已经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近一个月的练习计划,效果显著,过去在那些高难度段落容易出现的断裂感和不均匀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死的答案,而是一套可以自我调整和完善的、高度个性化的训练系统,对于有志于精进技艺的严肃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本能把“五线谱”与古琴指法进行有效结合的教材,市面上很多要么是纯粹的工尺谱解读,要么就是生硬地套用西方记谱法,看得人一头雾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强求读者立刻掌握复杂的转换,而是设计了一套非常渐进的过渡方案。初级章节会用清晰的图示对比展示,比如某个徽位的按音在五线谱上的具体位置,以及对应的左右手动作符号,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受过西方乐理训练的琴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通了新的学习通道,能够让他们更快速、更直观地理解乐曲的结构和和声关系,这对即兴演奏和后期改编都有莫大的帮助。这种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思路,体现了编者深厚的跨界功底和对传播古琴艺术的拳拳之心。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音乐理论有一定基础的业余爱好者,在翻阅这本书的“音乐理论实践”章节时,深感其学术严谨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代琴谱中的术语,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古代声学和哲学体系中进行阐释。书中对“散音”、“泛音”、“按音”各自的声学特性分析,结合了古代的“五音”、“七律”观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闭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了古琴音乐中的“留白”与“气韵”如何通过节奏的停顿和指法的轻重来实现,这种抽象概念的量化描述,是很多纯技巧书所不具备的。读完这部分,你对“抚琴”这件事的理解会从单纯的技巧层面提升到一种审美品味和哲学思考的层面,让你在演奏任何一首曲子时,都能带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去驾驭它,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指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