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9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美)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 著;李玫瑾 等译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592 | |
| 字数 | 60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18412655 | |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作者简介
Curt R. Bartol博士 曾在大学从教30余年,教授过生物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司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与法律等课程。他曾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创办司法心理学研究生项目并担任研究生院院长。作为注册临床心理学家,他在地方、市级、州级和联邦执法机关担任警方顾问已超过25年。他的著作包括《司法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一种发展的观点》(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犯罪和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and Behavioral Profiling)及《心理学与法律》(Psychology and Law)等。
Anne M. Bartol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刑事司法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大学从教20年,教授司法学、社会学和新闻学课程,并在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担任社工。她还与Curt R. Bartol合著了《司法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一种发展的观点》《犯罪和犯罪心理画像》及《心理学与法律》等著作。她是《刑事司法与行为》(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的书评编辑和主管编辑,并发表过多篇有关女性和刑事司法、农村地区法院以及司法心理学历史方面的文章。
译者简介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心理学家。出版过专著《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主持翻译过《犯罪心理画像》《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及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心理问题,家庭暴力的心理影响,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犯罪高危人群心理评估等。
第*章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第*章 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
累积风险模型
发展级联模型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
心理风险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三章 犯罪行为溯源:生物因素
遗传与反社会行为
心理生理因素
环境风险因素
神经心理学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四章 犯罪行为溯源:学习和情境因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挫折导致的犯罪
情境煽动和犯罪行为的监管
道德脱离
总结和结论
第五章 攻击和暴力
攻击的定义
攻击的理论观点
攻击和暴力中的社会学习因素
攻击的认知模型
外显性攻击和隐蔽性攻击
媒体暴力的影响
总结和结论
第六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本质和程度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理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干预和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 犯罪与人格异常
何为人格异常
行为描述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
人格异常的心理测量
人格异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异常
种族或族群差别
未成年的人格异常者
神经生物学因素和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者的童年
对人格异常犯罪者的治疗
总结和结论
第八章 犯罪与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责任
特殊辩护和条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险性和风险评估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杀人、伤害、亲密伴侣与家庭暴力
定义
杀人者的人口学及其他因素
心理学对杀人的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
家庭暴力
杀婴
总结和结论
第十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侦查心理学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
多重杀人者
系列杀人者
滥杀者
校园暴力
职场暴力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一章 现代恐怖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实例
恐怖组织分类
恐怖分子的类型
追随者和领*:谁参加和谁组织
恐怖主义社会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动机和辩解心理
心理效应与恐怖主义的本质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二章 性侵害
定义和统计
性侵对被害人的影响
易发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点:谁会性侵他人
强奸的分类
对性犯罪人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三章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对儿童性侵害的发生率和流行率
性侵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性侵儿童者的特点
认知扭曲
男性性侵害儿童的模式分类
互联网带来的性侵害
性交易
对性侵儿童者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四章 入室盗窃、强闯民宅、偷窃及“白领”犯罪
入室盗窃
偷盗和偷窃机动车
诈骗和身份盗用
偷窃商店
白领犯罪和职务犯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五章 暴力侵财犯罪、网络犯罪和恐吓犯罪
抢劫
网络犯罪
跟踪骚扰
劫持人质犯罪
纵火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六章 药物滥用与犯罪
未成年人药物滥用
关于滥用药物的一致发现
毒品的主要种类
致幻剂
兴奋剂
麻醉品
俱乐部毒品:镇静安眠复合药物
酒精
药物滥用与暴力
总结和结论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侧写师: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 | ||
| 定价 | 25.0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2月 | |
| 开本 | 04 | |
| 作者 | 邓明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2127860 | |
这次入手的是【全2册】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1版)+侧写师 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犯罪心理学,这两本书就像是我探索人性深渊的火把。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偏离常轨的行为,更是让我想要一探究竟。《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1版)》听起来就是一本扎实的教科书,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系统性的知识,让我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各种理论流派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我希望它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走上犯罪道路,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而《侧写师 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犯罪心理学》这个书名,简直就是抓住了我最想知道的点——微表情!我一直相信,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微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直接的窗口。这本书如果能教我如何捕捉、解读这些信号,并与犯罪心理学相结合,那简直太有用了。我不仅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更想知道“他们当时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两本书的组合,感觉就像是给了一个全面的指南,从宏观的心理理论到微观的行为细节,都能找到答案。
评分收到这两本书,我感觉我仿佛提前获得了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智慧的领域的通行证。《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1版)》这本书,光看名字就知道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之作,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犯罪心理学知识框架。它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理论,比如人格障碍、动机分析、犯罪动机的形成等等,让我能够建立起一个扎实的认知体系。而《侧写师 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犯罪心理学》这本书,则是让我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微表情密码”这个词语,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人的表情是最直接的情感流露,而微表情更是那些稍纵即逝,却能暴露真实想法的关键。我渴望学习如何像一位“侧写师”一样,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这些微表情,并将其与犯罪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从而洞察罪犯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实际的观察技巧和分析方法,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收获,不仅能满足我对犯罪心理的好奇,更能提升我在人际交往中的洞察力。
评分哇,拿到这两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封面那种沉静又略带神秘的色彩给吸引住了。一本是经典的《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1版)》,另一本则是直击核心的《侧写师 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犯罪心理学》。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以及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感到好奇,而犯罪心理学无疑是将这一切剥离、探究的绝佳窗口。这本书(们)给我一种感觉,它不只是关于“坏人”的心理,更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存在的、被压抑或被激发的那些冲动和思维模式。我想,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犯罪者的逻辑,或许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甚至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特别是《侧写师》这个副标题,简直太吸引人了,微表情密码,听起来就像解锁人类最真实情感的钥匙,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心理学原理与微表情观察结合起来,给出具体的分析方法。感觉这两本书的结合,应该能构建一个非常完整的犯罪心理学认知体系,从宏观的理论到微观的细节,都能够有所涵盖。
评分拿到这套书,感觉就像手握一把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一直以来,我对“为什么有人会做出那样的事情”这个疑问都充满了探索的冲动,而犯罪心理学恰好是解答这个疑问的最直接的路径。我尤其关注《侧写师》这本书,它承诺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这简直太令人兴奋了!想象一下,通过一些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就能窥探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这在影视剧里虽然常见,但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法论,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技能!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样,带领我一步步解构那些转瞬即逝的表情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从中找到犯罪者的蛛丝马迹。而《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1版)》作为一本经典著作,我期待它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研究,帮助我构建起对犯罪心理学的系统认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中对不同类型犯罪心理的剖析,以及对犯罪成因、发展过程的深入探讨。这两本书的组合,感觉就像一个完整的侦探工具箱,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的阴暗面。
评分我一直对人性的复杂性感到着迷,而犯罪心理学无疑是探索这种复杂性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这两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能够满足我好奇心的宝藏。《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1版)》听起来就很厚重,应该会涵盖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深入的分析,能为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侧写师 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犯罪心理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微表情很感兴趣,觉得它就像隐藏在脸上的“心灵密码”,能够透露出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教我如何观察、识别和解读这些微表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绪。想象一下,能够像电影里的侧写师一样,通过对一个人微表情的分析,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性格、习惯甚至是潜在的动机,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两本书,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世界,解开人性的谜团,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