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历史文献:陶行知

民盟历史文献:陶行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德清,武素月 著
图书标签:
  • 陶行知
  • 民盟
  • 历史
  • 教育
  • 思想
  • 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献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5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337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民盟历史文献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是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战士。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历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理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家庭与姓名

第二章 学生时代
第一节 启蒙
第二节 金陵大学
第三节 伊利诺大学
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儿

第三章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第一节 教学改革
第二节 暑期学校
第三节 女子教育

第四章 东南大学
第一节 教育改革调查
第二节 中国新学制
第三节 庚子赔款
第四节 国际教育交流

第五章 平民教育
第一节 平民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经过
第三节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第六章 南京安徽公学
第一节 创办旨趣
第二节 办学方针原则
第三节 办学现状与远景

第七章 乡村教育
第一节 新师范教育建设论
第二节 我们的信条

第八章 晓庄学校
第一节 开学
第二节 悼念亡友
第三节 晓庄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创办劳山中学
第五节 中心幼稚园
第六节 乡村医院
第七节 中心茶园与民众学校
第八节 晓庄科学社
第九节 会朋友去
第十节 联村运动会
第十一节 试行学园制
第十二节 地下党支部
第十三节 蒋介石夫妇参观晓庄
第十四节 晓庄剧社
第十五节 旅行修学
第十六节 声援罢工
第十七节 晓庄被封
第十八节 护校斗争
第十九节 光辉的一页

第九章 通缉时期
第一节 假社会与假人
第二节 流亡日本
第三节 隐居上海

第十章 科学下嫁
第一节 编辑 儿童科学丛书
第二节 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第三节 自然学园

第十一章 山海工学团
第一节 工学团的种子有了
第二节 山海工学团
第三节 工学团的发展
第四节 工学团的移风易俗

第十二章 二十六国行
第一节 把抗日反帝的宗旨撒向全球
第二节 参加国际会议
第三节 全欧抗日联合会
第四节 晋谒马克思墓
第五节 旅美华侨与美国联合抗日
第六节 中加友谊的使者
第七节 访问墨西哥
第八节 一路宣传一路歌
第九节 回国三愿

第十三章 育才学校
第一节 创办之动机
第二节 办学的宗旨
第三节 创办之方针
第四节 创办之管理
第五节 创办之经费

第十四章 社会大学
第一节 何谓社会大学
第二节 为何办社会大学
第三节 如何办社会大学

第十五章 为民主献身
第一节 为育才、社大迁沪而奔走
第二节 为民主而呼喊
第三节 为民主而献身
附录一 陶行知先生之诞辰考证
附录二 陶行知年表
附录三 生活教育在延安
后记

精彩书摘

  1917年秋,陶行知回国了。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任教育学教员,先后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前身可追溯到258年的三国时期,吴主孙休诏立五经博士创立学校。公元505年,梁朝诏开五馆。1381年,明朝建国学。1902年,清朝张文襄创建三江师范。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开校式,江易园为校长。1918年,郭秉文代理校长职务,陶行知代理教务主任。
  陶行知到南京高师后,首先引导学生在课余之时,对南京城乡进行教育调查,指导学生进行教育研究。寒暑假期问指导学生将各省、市、县、乡、镇的教育状况作出分析,提出办法以作为改进地方教育的参考。通过总结调研后,写成了《南京教育团》、《市乡教育分治与南京教育》、《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由于陶行知办事认真,要求严格,学生称呼他为“老虎教务长”。
  1918年5月,陶行知任南京高等师范教育专修科主任,并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指导员名义演讲《教育研究法》,阐述人才教育与普通教育之相互关系;“英才俊质,虽恃先天之秉赋,亦赖经验之陶冶,故必有完美之人才教育,始能产生正当之国民领袖。”并提出“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11月,陶行知发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阐述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目的:养成“生利主义之职业学生”,“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
  是年,陶行知在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师生作《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与《以科学之方新教育之事》之演讲,并发表《智育大纲》。
  1919年初,陶行知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发起组织新教育共进社应该社《新教育》月刊编辑。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批判传统的“依赖天工”、“沿袭阵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偶尔尝试”五旧传统教育。提倡创新之精神进行教育试验,以“塞陈旧之道”,“开常新之源”。应蒋梦麟之邀,撰写《教学合一》,文本中,批判了“教学分离”、“重教太过”的流弊。阐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不能“年年照样画葫芦”,要“教学合一”,不断“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同年4月,陶行知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指出三种常见的教育家为:“一、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二、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做文章;三、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提出第一流的教育家应该:“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放大胆量,大刀阔斧,做一个开辟边疆教育的先锋。”
  是年5月,北京学生反帝活动的消息传到南京,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全市爱国师生热烈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走向街头,散发传单。并决议组织“国耻纪念筹备会”。“国耻纪念大会”召开,陶行知、刘伯明、钟叔进等发表演讲,痛斥卖国贼与日本帝国主义,拒绝签订巴黎和约,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会场群情激愤。会后举行爱国示威大游行,号召各界人民力争归还山东,要求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南京二十多所中等以上学校各选代表4人参加南京学界联合成立大会,宗旨是:“提倡服务社会,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会章,选举陶行知为会长。联合会成立后,社会影响很大,大力组织学生散发传单,进行露天演讲,号召南京各界人民坚决抵制日货。
  为改革旧中国教育,陶行知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之“教授法”改为“教学法”。陶行知说他1917年秋天以来,看见国内学校里发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状况,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他曾经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为此辩论了三个小时,不能通过。他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的名义。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事无瑕坚持,陶行知就把全部课程中文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陶行知说:“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
  后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烤火不慎部分校舍被毁。陶行知所著《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博士论文亦被毁,致使陶行知后来未能获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第二节暑期学校
  从1920年起,至1922年,陶行知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举办了三期暑期学校。1920年第一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利用该校教师及设备的优越条件,为全国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师1300多人讲习一个多月,盛极一时。对提高全国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及科学工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也是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办理第二期暑期学校,因校舍不足,限止名额,仍收了一千人。这种暑期学校“很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各地高等师范学校都能办理暑期学校,选好培训人员来学习,必于中国教育大有裨益。1922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办第三期暑期学校。自7月10日至8月6日止,授课四到六个星期不等,其学程共分七组:小学教职员组;童子军及体育专修组;中学组(各地选派的中学教职员);中学文史地教员组;国语组;图书馆管理法组;高等教育组。七组科目共九十余种,特别演讲举行十八次。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们纵横捭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民盟历史文献:陶行知》图书简介 一部跨越时代、洞悉教育思想精髓的文献集 《民盟历史文献:陶行知》并非一部简单的传记,也不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它是一套精心梳理、深入挖掘、旨在呈现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与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陶行知先生之间深刻历史联系的文献汇编。本书籍收录的文献,穿越了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从多个维度、不同层面,全景式地展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民盟的成立、发展乃至思想脉络中产生影响,以及民盟如何珍视、传承并发展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共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文献的价值:历史的回响与思想的传承 本书所收录的文献,其珍贵之处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与思想的穿透力。我们在此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史料,而是通过对散落在各个档案馆、图书馆、私人收藏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中的珍贵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甄别,力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些文献可能包括: 陶行知先生生前与民盟早期领导人、成员的通信往来: 这些书信不仅是私人情感的流露,更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过这些通信,我们可以窥见陶行知先生在动荡时局下对教育的执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他在教育理念上与民盟成员的交流、切磋和相互启发。例如,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与民盟领导人讨论国家教育政策、社会改造等议题时,得到共鸣和认同的。 民盟早期刊物、会议记录、内部报告中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述与引述: 在民盟筹备成立、发展壮大的各个重要时期,其刊物和内部讨论必然会涉及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始终是核心议题之一。本书将精心选取那些在民盟的刊物上发表的、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阐释、评价、推广的文章,以及在民盟内部会议上,成员们如何讨论、吸收、借鉴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记录。这能够清晰地展现民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深度和实践意愿。 与陶行知先生教育实践相关的民盟成员的活动记录与反思: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如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等,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体,深入到当时的教育界和社会改革浪潮中。本书将搜集民盟成员在参与或关注这些实践活动时的记录、感悟,以及他们如何将陶行知先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自身在教育改革、基层教育发展方面的具体行动。这部分文献将是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依据。 民盟与陶行知先生后继者、教育研究机构的往来文献: 陶行知先生逝世后,其教育思想并未止步。民盟作为中国重要的参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本书将收录民盟与陶行知教育基金会、陶行知研究会等机构的往来文件,以及民盟成员在相关教育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展现民盟如何持续关注、研究、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遗产。 书籍的结构与内容侧重:而非简单堆砌,而是深度解读 《民盟历史文献:陶行知》并非仅仅将文献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以一种结构化的、富有深度的视角来呈现。本书的编纂并非孤立地展示文献本身,而是力求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类、注释与解读,让读者能够: 1. 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核心价值: 在介绍每一批文献之前,我们会简要梳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陶行知先生在那个时代提出的教育理念的突破性和前瞻性。例如,他如何反对僵化的应试教育,提倡面向生活、面向实际的教育,如何关注儿童的自主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2. 揭示民盟与陶行知先生思想契合的渊源: 深入分析民盟的成立宗旨、政治立场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理想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交汇的。民盟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本身就是杰出的教育家、知识分子,他们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并在各自的领域内积极践行。 3. 展现民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需要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本书将重点关注民盟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的挑战,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升华。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民盟如何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推动普及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并将陶行知先生的“生产式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4. 呈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民盟内部的传播机制与实践成效: 本书将关注民盟是如何通过组织活动、理论研讨、政策建言等多种方式,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传播到更广泛的教育工作者中,并如何在民盟成员的教育实践中开花结果。这部分文献将有助于读者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 5. 提供详实的注释与解读,弥合历史隔阂: 考虑到部分文献的年代久远,语言风格、历史背景可能与当今读者存在一定的隔阂,本书将为重要的文献提供详实的注释,解释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专业术语,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顺畅地阅读和理解。 本书的阅读价值: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思想的启迪 《民盟历史文献:陶行知》的出版,其意义远不止于对一段历史的梳理与记录。它旨在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 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轨迹: 通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民盟的活动脉络,我们可以管窥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曲折历程,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重温与反思伟大的教育家精神: 陶行知先生“敢为天下后,敢为天下先”的教育精神,以及他“为真理而生,为教育而活”的奉献情怀,将通过这些文献得以生动展现,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 认识中国民主同盟的贡献与历史地位: 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民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与重要贡献。 汲取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智慧: 陶行知先生的许多教育理念,如关注学生主体性、提倡实践与理论结合、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所收录的文献,将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思想启示。 感受思想的力量与历史的温度: 在阅读这些泛黄的信件、朴实的会议记录、深刻的理论文章时,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以及思想的交锋与碰撞所产生的强大力量。 《民盟历史文献:陶行知》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文献集,但它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闪耀着思想的光辉。通过这些文献,我们试图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群体的桥梁,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民盟在教育事业中的探索与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珍视教育思想遗产、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在描述宏大历史背景时,行文气势磅礴,用词精准有力,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史诗般的厚重感。然而,当深入到具体人物的个体命运或微观事件的剖析时,文字又变得细腻入微,情感充沛,笔触轻柔,充满了对个体遭遇的深刻同情与理解。这种在“宏大叙事”和“个体关怀”之间的自如切换,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它既有教科书般的严谨客观,又不乏文学作品般的感染力。我时常会被某些精妙的比喻或对特定情境的生动刻画所打动,甚至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陈述变得鲜活有趣,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纯粹的文字美感,避免了纯粹学术著作常见的艰涩难懂。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观点层层递进,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作者在构建叙事时,非常注重历史背景的铺陈和细节的打磨。我尤其欣赏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因和思想根源。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场域,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清晰地指引着我穿梭于错综复杂的史料之间。每当我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一阶段的脉络时,书中总会适时地抛出一个新的视角或未曾留意的旁证,立刻打破原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叙事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不时停下来回味和查阅参考资料的“硬核”之作。对于希望系统了解某一领域深度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框架和论证深度是毋庸置疑的标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的材质,触感细腻,墨色的选择也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至于显得过于古板。内页的纸张质量相当不错,阅读时不会有刺眼的反射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减轻了不少。排版上,作者(或编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易读性,又与书籍的整体风格保持了一致。特别是那些历史图片或文献的插页,处理得非常精美,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历史的痕迹,边缘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令人赞叹。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结实,翻阅时能感受到它经久耐用的潜力,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上珍藏,随时取阅。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极致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让人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可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在美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思想桥梁”。它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探讨历史的遗产如何塑造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者巧妙地将那些遥远的年代中产生的理念,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和对话。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前辈们在那个特定时代所做的抉择和他们所秉持的信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社会公平等议题有何启示?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翔实的论证,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工具和参照系。它促使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生活圈子,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当下的挑战,激发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

评分

在参考资料和注释方面,这本书的处理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我特地翻阅了书后的附录部分,资料的完备程度令人惊叹。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可追溯的原始文献和二手研究,并将这些信息清晰地标注在每一章节的末尾,使得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读者都能顺藤摸瓜,进行二次研究。引文的格式规范统一,标注的清晰度极高,这对于学术诚信和知识的可靠性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引用,也都有着确切的出处,显示出编纂者在资料收集和核对上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这种对“来源可查”的执着,为全书内容提供了坚实的信誉基础,让人在阅读那些重要论断时,心中充满了踏实感,完全不必担心信息源的可靠性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