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成功: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2版)
作者:保羅·塔夫 譯者:王若瓊, 李穎琦
出版地:台灣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7/08/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80514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0.9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本書分類:親子教養> 生活教養
內容簡介
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超過52週
童年經驗對一個人未來的形塑有什麼關鍵性影響?
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能夠成功,有些卻不能?
我們要如何教養孩子,才能真正讓孩子未來一生受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 + 哈佛、芝加哥大學重要研究
本書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想法!
本書作者以3年的時間,拜訪全美知名教育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兒科醫生,也前去許多學校,對學生、教師、行政人員進行訪談,想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解答: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所成就,有些孩子卻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還有,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對孩子產生正向的影響,真正幫助孩子,迎向一個快樂、成功的人生?
作者在書中試圖整理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藉由學者的研究實驗與分析方式,找出孩童時期與未來人生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父母如何影響孩子、孩子的能力是如何發展,由此探討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教育孩子。
根據美國哈佛與芝加哥大學專家的研究成果,本書作者建議,父母師長除了發展孩童的認知能力之外,更要重視對孩子真正重要的人格特質,包括恆毅力、自我控制、熱忱、社會智能、感激、樂觀與好奇心,並且培養孩子管控功能、壓力應付與情緒管理等能力,讓孩子真正有能力主宰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幸福快樂的未來。
本書特色
◎根據關於兒童的新研究,找出幫助孩子有更好發展的方式
◎探究童年經驗對未來人生發展的影響
◎父母如何培養出孩子的抗壓性、儲備自信心,讓孩子未來更能適應環境
◎闡述可以成就未來人生的七種人格特質
◎如何讓讓孩子承擔失敗的風險,培養解決困境的能力
◎教孩子學會思考
◎幫助孩子培養增加未來競爭力的5個核心特質
作者簡介
保羅·塔夫(Paul Tough)
著有《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孩子如何成功》與Whatever It Takes,其中《孩子如何成功》已有27國版本,在紐約時報排行榜盤踞超過一年以上。保羅·塔夫是《紐約時報》雜誌的特約撰稿人,文章主題廣泛,包括教育、教養、貧窮問題,以及政治議題。他的文章也見於《紐約客》、《亞特蘭大》雜誌、GQ雜誌,同時也為《紐約時報》撰寫社論。
他曾任《紐約時報》雜誌與《哈潑》雜誌編輯,並擔任過「美國人生」公共廣播節目的製作人與記者,也是線上雜誌Open Letter的創辦編輯。
目錄
序幕 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1.無法邁向成功的原因,以及問題在哪裡?
2.如何培養成功的人格特質
3.學會如何思考
4.如何幫助孩子成功
5.更美好的未來
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翻阅了目录,那种结构上的逻辑性和层次感,简直像是在阅读一本严谨的学术论著,而非面向大众的育儿读物。我欣赏作者处理议题的方式,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绝对论断,而是充满了对复杂人性的深刻理解。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够应对孩子成长中各种“灰色地带”的思考框架。比如,在处理“规矩与自由”这一经典矛盾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倡导放任或绝对控制,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展示了如何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用不同的“柔软度”去平衡这两者,这种辩证的视角非常宝贵。这让我意识到,养育孩子不是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一场动态的、需要不断根据情境调整策略的艺术实践,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分析和调整策略的强大工具箱,而不是教条式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花哨的色彩或者引人注目的排版,而是一种沉稳的、带着些许年代感的质感。装帧本身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仿佛在告诉我,这不仅仅是一本快消的育儿指南,而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内页的纸张触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我特别留意了字体和排版,清晰度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欣赏的是留白的运用。很多现代的育儿书为了塞进更多信息,常常把版面挤得满满当当,让人喘不过气,但这本却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每一章节的重点都能被凸显出来,阅读的节奏感自然而然地被引导,让人可以慢下来,真正消化作者想传达的核心思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扫过。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读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的体贴,让人对接下来翻开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相信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也会有同样严谨的结构和深入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关注程度,这一点常常在其他育儿书中被淡化。它强调,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原生家庭议题和个人未竟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这种“由内而外”的修复理念,触及了许多家长不愿意面对的痛点。它引导我去反思,我今天对孩子发火,有多少成分是因为我没有处理好自己童年时期对权威的恐惧或被忽视感?这种强迫性的自我审视虽然过程略显痛苦,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阶梯。它不只是教我如何“改造”孩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让我如何通过养育孩子这件事,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成熟,这种双向的价值回报,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厚和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略显“硬朗”,它没有太多煽情的段落或者轻飘飘的鼓励话语,而是直击问题核心,用一种非常务实的口吻与读者对话。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它立刻把我从那种“育儿焦虑”的温情泡沫中抽离出来,把我拉回到一个需要理性分析和坚定执行的层面。尤其在讨论“如何设定界限”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措辞非常明确,没有模棱两可的空间,这对于那些在孩子面前常常心软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一丝不苟的导师,他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迁就你,而是要求你直面问题的根源。这种不带粉饰的真实感,反而建立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信赖,因为你知道,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基于对养育挑战的深刻认知,而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写出的空洞口号。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引用的各种理论和研究背景资料非常扎实,这并非一本空谈经验之谈的书籍。它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这种对底层逻辑的追溯,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育儿原则的理解深度。例如,当谈及孩子的情绪管理时,作者会回溯到依恋理论和神经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让我明白孩子某些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和社会性需求。对我而言,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比死记硬背操作指南更有用,因为它赋予了我解决未来未知问题的能力。我不再害怕突发状况,因为我已经理解了背后的驱动力,这种知识的赋能感,是市面上许多只提供“快速修复方案”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