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馬克思:精選原典,理解資本主義,尋找改造社會的動力》
作者: 萬毓澤
出版社:木馬
出版日期:2018/01/31
ISBN:9789863594956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規格:平裝 / 20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當代思潮> 德奧哲學
內容簡介
沒有馬克思,就沒有今日的社會!
已經兩百年了,為什麼馬克思依然重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勞動、政治、歷史的剖析,為什麼依然犀利有效?坊間已有許多馬克思相關書籍,為什麼還需要這本書?
和一般解讀馬克思的著作不同,本書是一本將馬克思的核心思想,例如人應該如何生活、資本主義如何運作、勞動與工時問題、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等,依原典分類摘錄並加以詮釋的著作。每個主題都有一篇導讀,帶領讀者從宏觀的視野理解馬克思和當代社會的關聯,並掌握馬克思爆發力的思想火花。
如果你對馬克思的學說已相當熟悉,這本書為你整理出重要的原典段落;如果你剛開始接觸馬克思,這本書既有原典的忠實度,又有學者的解說導讀,是入門讀物。
本書特色
本書以較易吸收的摘錄原典片段方式,拉近馬克思和讀者的距離。然而在片段中,本書依然保持馬克思思想的原貌,是非常獨特、好讀,又親近的寫作方式。
知識界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吳豐維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沈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洪世謙 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
孫友聯 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許甘霖 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黃厚銘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葉 浩 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萬毓澤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主要學術興趣為社會理論、社會科學哲學、政治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歐陸政治與社會思想、社會科學翻譯研究。著有專書Reframing the Social: Emergentist Systemism and Social Theory(Ashgate, 2011)及多篇中外文論文,另有多部譯作。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1)、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13)。
目錄
作者導讀
第一章 人生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第二章 人與自然
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
第三章 宗教
宗教是受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如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第四章 辯證法
辯證法,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
第五章 歷史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
第六章 資本主義
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轉變為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
第七章 國家與革命
當前與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餘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
第八章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在更高級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已不再像奴隸一樣地服從分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勞動不再只是謀生的手段,還成為了生活的首要需求。
最近迷上了一种通过对比阅读来加深理解的方法,所以手里同时翻了好几本不同领域的著作,而这本的观点呈现方式,在我看来是极具启发性的。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某个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孕育、成长,并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那些复杂议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没有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或标签化,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挣扎。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那些原本晦涩的术语瞬间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承载着人类社会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细致的铺陈,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书籍时,常常会被那些专业术语和庞杂的论证搞得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好像永远都在门外徘徊。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简直像是一位高明的“翻译官”,它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原本高悬于云端的概念,一步步拉到地面上,用日常可见的现象去解释它们背后的运行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核心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精准,不滥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严密的逻辑链条将你引向结论。读完某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原本蒙着灰尘的地图被擦亮了,那些过去看不清的纹理和走向都清晰可见了。这种清晰度,对于想真正入门的人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我固有的认知框架上凿开裂痕,并促使我进行自我审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他们”说了什么,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正在经历什么。它提供的工具和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接触到的经济新闻、职场规则,甚至是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你会发现,很多看似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都可以在更宏大的结构中找到解释的根源。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训练,比单纯记住任何结论都更有价值,它赋予了读者一种辨别信息的能力,让我们不再轻易被表面的繁荣或危机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戳我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加上封面的那种复古又现代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纸张的选择,不是很那种反光的亮白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米黄色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确实会舒服很多,这一点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一有空就想钻进书堆里的人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而且,他们对于字体和行距的调整也做得非常到位,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就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那些宏大的思想。装订方面也很扎实,我习惯把书平摊着看,很多书看几次就松散了,但这一本的工艺一看就是下过功夫的,感觉可以陪伴我度过好几年。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远远超出了单纯获取信息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对知识的珍藏。
评分与其他严肃的学术著作相比,这本书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还融入了一种非常难得的“人文关怀”。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分析层面,而是始终将人的境遇置于核心位置。那些关于劳动、异化以及未来图景的探讨,都带着一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注。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上的共鸣,你不仅仅是在分析一个体系,而是在思考如何让这个体系变得更公正、更人性化。这种将冰冷的经济模型与炙热的人类情感结合起来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感染力,让人在理解残酷现实的同时,也燃起了对更好未来的期盼和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