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现货 莲师心要建言:莲花生大士給予空行母伊喜.措嘉及親近弟子的建言輯錄 藏传佛教

台版现货 莲师心要建言:莲花生大士給予空行母伊喜.措嘉及親近弟子的建言輯錄 藏传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莲花生大士
  • 莲师心要
  • 建言
  • 空行母
  • 伊喜措嘉
  • 佛教经典
  • 密宗
  • 修行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空心灵花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出版社
ISBN:9789861204734
商品编码:27073690949
品牌:悟空心灵花园

具体描述


閱讀蓮師法教時,你必然會生起信心與虔誠。

你不禁會以全然的信賴,臣服其下。

──桑滇.嘉措(祖古 鄔金仁波切之根本上師)


蓮花生大師是金剛乘的主要上師,能夠清楚看見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他在西藏時,應主要弟子伊喜.措嘉及其他親近弟子的請求,給予他們清楚而直接的心要教導。蓮師出於廣大的慈悲心與智慧,指示伊喜.措嘉將這些珍貴的教法記錄並埋藏起來,以利益未來的有緣及具格的弟子。

此書所涵括的教法,是從不同的伏藏教法中集結而成。這些建言已跨越了數個世紀之久,且是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人所掘出的,但是語言風格和文法卻幾乎是一致的。所有行者都應將這些建言的深奧性,實際運用在一切境況中;對真心想要追隨心靈道路的人而言,本書更是一部具有明確真理的經典作品。

蓮師簡傳

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時劫,將有千佛出世;同樣地,也會有千位寶上師來成就其事業。在目前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這位上師的化身就是蓮師、蓮花生大士。

這位偉大的上師是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的共同化身,他的化現是為了調伏凡夫與難纏的鬼神。蓮師於西元八一○年被藏王赤松.德真迎請入藏,在這段期間,除了將當時所有的佛經、密續典籍和大部分的論典都譯成藏文,還為許多具緣弟子傳授內密三部的其他無數甚深不共法教。

在離開西藏之前,蓮師留下許多授記並埋藏了諸多法教,以便後世的取藏。他加持親近的弟子,使其與他無二無別,能在未來的轉世中取出伏藏法教。伏藏法教直接來自蓮師,透過其弟子的未來轉世而取出,然後直接修習,流傳開來。

英文版譯序 6

前導法教 13

1 寶釘遺教  29

2 對赤松德贊的忠告 47

3 小乘大乘無牴觸 61

4 甘露金鬘 67

5 唱予二十五弟子之歌 99

6 除障珍寶寶庫 117

7 如何正確修行佛法 173

8 杖指老人 177

9 關於修持的口訣教言 183

10 迴向的滿願寶 207 

11 激勵心靈修持的開示 231 

12 金剛界壇城祈願文 271 

出處 277 

詞彙解釋 279

前導法教 祖古烏金仁波切

《蓮師心要建言》的法教,是屬於一種稱為「瑪兒契」或直接教授的文體。瑪兒契是指衷心給予的個人建議,以清楚而直接的方式來教導,顯露出Z私密珍藏的秘訣。通常這樣的建言,一次只會傳授給一位弟子。蓮花生大師的直接教授,濃縮了大瑜伽部密續、阿努瑜伽部典籍和阿底瑜伽部心要教授等三者的根本意義。

有諺語說:「末法時代的火焰猖獗肆虐時,密咒金剛乘的教法將會迅速散佈、光耀於外。」蓮師即是密咒金剛乘的主要大師,他以這樣的角色,伴隨著此賢劫千佛的每一佛而出世。

我的根本上師桑滇.嘉措(Samten Gyatso)常說:「仔細領會蓮師的伏藏教法,多麼奇妙呀!比較一下伏藏諭示和其他任何論著,看看伏藏諭示的質地有多麼獨特。這主要乃因為伏藏教法是由蓮師親自撰作的,其行文用語的優美,令人驚奇!」

桑滇.嘉措還說:「要撰寫出伏藏修持的這些行文,這部如此美妙且具足深度的文作,無人能出蓮師其右。與學者的論述不同的是,伏藏教法的每一個字都可用愈來愈深奧的次第來了解。這就是蓮花生大師金剛語的殊勝功德特質。」我的老師對蓮師的言教總是感到驚奇!桑滇.嘉措非常博學,而且研讀過大量的文獻典籍;即便如此,他總是會在蓮師的教法當中,悟出許多不同層次的意義。桑滇.嘉措說:「閱讀蓮師法教時,你必然會生起信心與虔誠。」他還說:「你不禁會以全然的信賴,臣服其下。」桑滇.嘉措對蓮花生大師有著不可思議的信心,他常說:「沒有人比蓮師更偉大。當然,釋迦牟尼佛是始祖根源,但蓮師卻使金剛乘教法得以在印度和西藏各地傳揚繁盛,尤其是在西藏。」

我們在幾位伏藏師的取藏中,都可以看到措辭相似的法教,因為這些法教都是從象徵性文體解碼而出的蓮師無誤之語,毋需置疑。舉例來說,蓮師七句祈請文的開頭是:「烏金境域西北隅」,這也出現在許多不同的伏藏法中;不同的掘藏卻指向同樣的根源。

桑滇.嘉措說:「偉大真實的伏藏師,多麼令人震懾!」「比如像是娘.讓、卻汪上師和仁增.果登等大師,真的很不可思議!」前兩位伏藏大師娘.讓與卻汪上師,被公認為「伏藏二王」,其他百位伏藏師都被描繪成是他們的隨從。此外還有三勝伏藏師(Three Eminent Tertns)、八林巴(Eight Linpas)、二十五大伏藏師(25 major tertns)等等,他們都同等重要。但是在共計一百零八位伏藏師當中,Z主要的就是兩位伏藏王:娘.讓.尼瑪.沃瑟,以及卻汪上師。「此二位無人能及!」桑滇.嘉措說。順帶一提,所有伏藏師中,第y位為人所知的是桑傑喇嘛(Sangye Lama),但他和桑傑.林巴並非同一個人。我對於不同傳記的細節並不熟悉,只知道這些伏藏師都非常卓越傑出。

當宗薩.欽哲.確吉.羅卓駐錫在錫金甘托克時,我有幸得以連續二十五天每個上午都去拜訪他,請問許多不同的問題。那時他的健康安好,但由於他正在半閉關狀態,因此並不接見訪客;然而因為我是秋吉.林巴的子嗣之一,他對我表現出特別的仁慈,要我去拜訪他。通常他都是獨自一人,旁邊沒有任何侍者。 

書名:《蓮師心要建言》

定價:台币350.00

ISBN:9789861204734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时间:2010/12/19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分類:宗教命理> 佛教> 藏傳佛教


禅宗思想与现代生活:觉醒的智慧之径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并将其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困境以及精神追求相结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内在的焦虑。全书不拘泥于传统的宗教术语或晦涩的公案,而是以清晰、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深度觉察的道路。 第一部分:禅的本质——直指人心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禅宗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土壤中孕育、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阐述了禅宗区别于其他佛教派别,尤其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独特教义。 我们探讨了“明心见性”的真正含义。这并非神秘主义的体验,而是一种对自我本性的彻底了悟。作者通过引述六祖慧能的法要,结合现代心理学中“自我认知”的概念,阐释了禅宗如何提供了一种即时、当下的解脱路径。它要求修行者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专注于“此地、此时”的真实感受。 书中详细分析了禅宗对“空性”的理解。这种空性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缘起性空的辩证智慧。它揭示了万物相互依存的本质,从而瓦解了我们对“固定自我”和“永恒事物”的执着。我们如何通过理解“无常”,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坚固的立足点,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日常的禅——修行在世间 禅宗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搬柴运水皆是道”的理念。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重点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面向中实践禅修。 一、 觉察力的培养(Mindfulness in Action): 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静坐(Zazen)的训练扩展到日常活动中。例如,当我们吃饭时,如何做到“吃饭即吃饭”,全身心地感受食物的滋味、温度与质地;当我们走路时,如何感知脚掌接触地面的力量与节奏。这种深度的参与感,是抵抗“自动驾驶”式生活的良药。 二、 情绪的转化与“心猿意马”的驯服: 现代人常被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所困扰。本书提供了禅宗处理情绪的独特视角——不压抑、不评判,而是观察。我们学习如何看待升起的念头和情绪,如同观看天上的云朵飘过,认识到它们是暂时的心智活动,而非“我”的本质。这部分结合了认知行为疗法(CBT)中对思维模式的识别,但更强调非反应性(Non-reactivity)的训练。 三、 职场与人际关系的禅意: 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清明?作者探讨了“工作即修行”的理念,强调在处理复杂人际冲突时,保持同理心与清晰的界限。通过放下自我中心的需求和对“赢”的执念,修行者能够以更具建设性和平和的方式参与协作,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第三部分:工具箱——公案、话头与生活提问 为了避免禅修流于空泛的哲学探讨,本部分提供了一些传统的禅修工具,并对其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一、 话头(Kōan)的当代解读: 公案被重新定位为“思维陷阱的打桩机”。我们不再拘泥于古老的公案字面意义,而是利用其逻辑悖论性来冲击我们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例如,对“念头生起时如何是?”的追问,实则是在训练读者直面意识的“前语言”状态。 二、 身体作为道场: 强调身体感知在禅修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呼吸(Anapanasati)的细致观察,作为锚定心神于当下的工具。书中穿插了瑜伽体式与坐姿的结合指导,说明身体的正直是心智开放的前提。 三、 智慧的伦理: 最终,禅宗的觉醒不是为了个人超脱,而是为了更广大的利他。本部分探讨了从“空性”中诞生的慈悲。真正的智慧必然带来对他人的深刻关怀。这种关怀基于对万物一体的理解,而非基于道德义务的强迫。 结语:回归你本有的安宁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指出:禅宗智慧并非需要脱离现代生活去追求的遥远目标,它就在你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每一次行动之中。真正的觉醒,就是从对“追求”的执着中解脱出来,发现你生来就拥有的、未被污染的、圆满的安宁状态。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重负,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存在,并在平凡的每一天中,活出觉醒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务实”且“高度聚焦”。它没有花费大量的篇幅去介绍佛教的历史背景或者宏大的世界观,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解脱的智慧。它更像是一系列高僧大德们在关键时刻,针对弟子们最迫切的困惑所给出的“解毒剂”。我尤其喜欢它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很多段落读起来仿佛是直接对自己灵魂的提问,没有多余的客套,直奔问题核心。这种坦诚和直接,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能量,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法书”,而是在接收一份沉甸甸的、跨越时空的“生命嘱托”。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修行的方向和日常的动机,非常有效地帮助我梳理了许多修行上的盲点和疑惑,带来的启发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

从编辑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严谨程度令人称赞。在涉及到许多古老术语和特定的传承用词时,译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考证和核对,确保了译文的精准性,这在涉及密乘教法的书籍中尤其关键。我注意到,一些关键的藏文术语,作者都做了细致的对照和解释,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标注了不同传承或不同译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这种对文献可靠性的坚持,极大地增强了作为读者对文本内容的信任度。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佛学研究者或长期修持者而言,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是不可或缺的。此外,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自然流畅,使得长篇的阅读过程也不会感到疲惫,显示出编者在梳理庞杂材料时所下的苦功。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真的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套仪轨或一套哲学的介绍,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行为指南”和“心性地图”。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觉性保持”和“空性运用”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很多书会把这些概念抽象化,但在这里,它通过各种比喻和实际的问答场景,将这些高阶的禅修体验具象化了。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处理世俗诱惑和修行冲突时的建议,那种果断而又充满智慧的抉择方式,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它没有提供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自己内心的真实反应,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当前阶段的“中道”。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刍许久,才能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层意涵,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触感到翻开书页的细微沙沙声,都透着一股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封面上的唐卡风格插图色彩浓郁却不失典雅,特别是那金边的勾勒,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妙的光泽,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纸张的选择非常讲究,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苍白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厚磅纸张,手感温润,墨色印得非常清晰,即使是那些复杂的藏文咒语和手印图示,也能辨认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和抄写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得也极其牢固,可以平摊在桌面上,不必担心书页合拢而影响阅读体验,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环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绝非那种匆匆忙忙赶工的产品,光是这份对物质载体的尊重,就为后续的精神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经过精心设计,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配合着一些关键处的彩色插页,使得整本书在视觉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性。

评分

我最近在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的“前译派”思想体系,特别是对于上师与弟子之间那种近乎生命传承的互动关系非常着迷。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和语调处理得极其到位,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地罗列教条,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智慧和近乎慈母般的关怀。作者(或者说译者/编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那些深奥的、需要长期禅修才能触及的教理,用一种非常贴近人间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莲师本人正坐在你的对面,用一种既威严又充满慈悲的声调与你进行一对一的开示。这种“在场感”是非常难得的,它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神秘教义的畏惧感,让人觉得佛法的精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落实到日常的点滴烦恼之中去观照和转化的。这种对“心法”的深入挖掘,远超出了我对一般佛法书籍的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