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的诗句“花落春仍在”对近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人们常常只能看到落花飘零于泥尘的“屈辱史”,而看不到中国既有的“春天”依然还在。随着既有“春天”的在与不在变得无关紧要,近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心目中径自发展出了各自想象的“春天”与自以为的“春天”。于是,落花、新枝、仍在发展却不被人重视的既有“春天”和读书人各自想象与自以为的“春天”就这样在交织、羼杂在了一起,这种因交织、羼杂而互渗、联动的状态既导致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困境,也开拓了其历史的新路。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写就的学术随笔和书评十余篇。作者描摹人物,摭拾故事,展现了民国初年历史舞台上的新声与旧响。本书通过民族主义、革命、复辟、新文化、五四运动、读经争论、私塾改良等话题来切入与讨论,希望能由这些断面来看待“花落春仍在”的中国近代史,进而体味走入现代后中国人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幸福,得到与失去。
瞿老师语录: 1、新思想的流行并不一定与传统相断裂,而是经常借助传统有民众基础的表现形式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 2、谣言的制造改变了清末的言论生态,变得党同伐异、渐失底线; 3、在中国传统读书人及普通人的心目中,城乡不是一对对立的范畴; 4、近世商人仍然没有多少政治意识,他们对政治的关心建立在是否波及自己产权的基础上; 5、进化的眼光经常让我们忽略推动共和之人很多时候是在“借文明之名以大遂其私欲”。
评分##读史要带有同情的理解,也就是所说的“移情”。我们今天碰到了很多事情,也是近代人物经常碰到的事情,比如上学难,求学贵,穷学生在大城市的房租问题,小乡镇优秀的青年到大城市的孤独无助,在大城市呆久了,与家乡亲人的隔膜,想留在大城市却苦于没有经济实力,想回家乡,却已与家乡格格不入。这些在近代都是前人一样遇到的。带着这样的感觉去阅读材料,才有温情,才能够读懂。写出来的文章,著述才有人文关怀。
评分##近现代历史的纷杂交错更要求对材料、人事的历史语境的重建与还原,以传统的追溯理解其历史含义,而非单纯以新旧中西划分;同时也需要从平面的文本展开立体的历史环节与过程,而外来的思维框架未必能与真实一致,未必能把握真正问题,得出可靠结论。 处理史料也需要“历史学的想象力”。 历史的认识与结论是长久工夫。
评分##有些篇目对我来说太学术了点,但仍有耳目一新处,比如受新文化影响的大批青年何以突然“左转”,被政治拨弄于股掌。最后一篇访谈中也得到不少灼见和新知,尤其在科举的变与废、地方读书人的转型。
评分##201931。
评分##笔力有逊,〈八卦世界:辛亥革命时期的谣言〉〈访谈:清末民初读书人的转型〉两篇略有可观。90%以上的人,听了那些被后世想像为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呼喊后,都并不会有什么反应,这大概是历史的定律吧。
评分##并没有看到太好的文章 没有注释让人很烦躁 作者讲理论讲的有点多 尤其喜欢说近代史是如此如此的吊诡 以前和现今的研究者大都掉入怎样怎样的陷阱 只有一个大而化之的共同印象 做出的是枯燥且重复的研究 那我就继续期待一下作者后续的成果
评分##很精彩的随笔集,瞿骏先生思辨性强,读后启发颇大。唯一的遗憾是此书没有注释,不便征引。
评分##还不错,但也有些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