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山海經
定價:25.00元
作者:(晉)郭璞 注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1362523
字數: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山海經》為周代中後期之地理著作。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瞭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ZUI早的有關文獻。
目錄
序 3
南山經 13
西山經第二 27
北山經第三 63
東山經第四 91
中山經第五 105
海外南經第六 163
海外西經第七 169
海外北經第八 175
海外東經第九 181
海內南經第十 187
海內西經第十一 191
海內北經第十二 197
海內東經第十三 203
大荒東經第十四 211
大荒南經第十五 219
大荒西經第十六 227
大荒北經第十七 237
海內經第十八 245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最擔心的就是麵對這種古籍時,容易被那些生僻的字詞和復雜的句式所阻礙,從而失去閱讀的興趣。然而,這本叢刊在文字處理上的細緻度,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雖然它保留瞭原典的古貌,但其字體清晰度極高,印刷的墨色濃淡適中,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並不會感到酸澀。更重要的是,雖然這本書主要以提供底本和權威注釋為主,但其整體的閱讀體驗卻齣奇地流暢。這可能得益於它在細節上對閱讀流綫(例如對長句的斷句處理)的潛意識優化,使得即便是需要頻繁查閱注釋,也不會打斷閱讀的連貫性。它成功地在“尊重古籍原貌”與“適應現代讀者閱讀習慣”之間找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平衡點,讓沉重的學術經典變得觸手可及。
評分我對國傢圖書館齣版社的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係列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這本《山海經》的質量再次證明瞭他們的專業水準。在我看來,齣版這類具有極高文獻價值的古籍,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印刷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文獻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這本書體現齣一種對“原典精神”的堅守,沒有為瞭迎閤市場而進行過度“現代化”的加工,所有增刪和說明都有明確的學術依據。這種對學術純粹性的堅持,使得這本書的收藏價值遠高於其使用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用來“讀完”的書,更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時不時拿齣來翻閱、對比、確認的工具書和收藏品。它代錶瞭一種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確保瞭我們能夠以最接近曆史的姿態,去接觸這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想象力的源頭活水。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這對於珍藏經典的古籍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享受。內頁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確保瞭閱讀時的舒適度,減少瞭眼睛的疲勞。尤其是封麵燙金的標題字體,古樸又不失大氣,將《山海經》這部上古奇書的神秘感展現得淋灕盡緻。當然,更值得稱贊的是其排版布局,字裏行間留白得當,使得原本內容就比較艱深的文本,在視覺上顯得井然有序,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典籍的讀者,也不會因為版麵過於擁擠而感到畏懼。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的加固和內文的鎖綫裝訂,都顯示齣齣版社在製作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典籍上所下的苦功,這絕非市麵上那些匆忙付印的普及本可比擬。可以說,光是欣賞這本書的外在美學,就已經值迴票價,它更像是一件可以陳列的藝術品,而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閱讀材料。
評分自從我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地理學和神話體係後,對能夠提供可靠文本底本的資料就愈發渴求。這本書提供的版本校勘和注釋體係,確實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不同於那些隻做簡單白話翻譯的版本,這裏郭璞的注釋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並且以一種非常清晰的對照形式呈現。對於理解魏晉時期對上古地理觀念的闡釋演變,郭璞的視角是不可或缺的橋梁。我尤其欣賞的是,編輯團隊在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古音、地名對應時所做的詳盡考證,很多地方甚至引用瞭後世如畢沅、郝懿行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補充性參考,這使得文本的可靠性和學術深度大大增強。對於任何嚴肅的“山海經”研究者而言,能夠擁有一個可靠的注釋本,意味著可以省去大量在不同孤本間比對的時間,直接進入到文本的深層解讀,這在學術研究中是至關重要的效率提升。
評分我嘗試用這本書來做一些跨學科的嘗試,比如將其中的地理描述與現代考古學和民族學的發現進行比對,感受非常獨特。雖然《山海經》本身帶有濃厚的原始信仰和巫術色彩,但它所記錄的物産、礦藏和部落遷徙的某些片段,似乎隱約透露齣早期華夏先民的活動軌跡。閱讀郭璞的注時,能明顯感覺到他試圖用當時的知識體係去“閤理化”那些奇異的描述,比如對某些神獸的動物學歸類嘗試,這種古今知識碰撞的火花非常引人入勝。通過這本書,我不僅是在閱讀神怪故事,更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去揣摩古人是如何認知和描繪他們所處世界的邊界。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文本基礎,讓我能更放心地去探索那些介於神話與曆史之間的模糊地帶,體會早期中國世界觀的宏大與混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