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国学经典诵读本 大学中庸 诸华 邓启铜注释 东南大学出版社

尚雅国学经典诵读本 大学中庸 诸华 邓启铜注释 东南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诸华,邓启铜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儒学
  • 大学
  • 中庸
  • 诸华
  • 邓启铜
  • 注释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诵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尚雅悦知旗舰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2511
商品编码:27279246572
品牌:尚雅悦知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十年磨一剑!

诵读注音 字大如钱

配图精美 图文并茂

开本宏大 版式疏朗

注释精准 校对无讹

 

书名:大学·中庸

丛书主编:诸华 邓启铜

定价:15.00元

条码:9787564162511

开本:16

印张:7.5

字数:140千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大学(全文)

中庸(全文)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所作。大学指博大而高深的学问,是成就大人一一道德上的巨人的学问。其核心内容是三纲——明明德、民、止诚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元代以来,它和《论语》《孟子》《中庸》一起作为四书,成为士子必读的经书和各类私塾的基本教材。儿童读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大学。

《中庸》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圣人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是曾子的学生,是“亚圣”孟子的老师。子思将“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将“中庸”作为其学说的核心。中庸不是“温吞水,和稀泥”,而是讲究“至诚”、“诚心诚意”,“君子诚其意”。诚哉,中庸! 

邓启铜,1991年获硕士学位,多年从事古文献整理及古汉语、文字研究工作,经其点校、注释的经典品种多达百余种。其点校、注释的传统经典曾被电视台报道,其中的《论语》还登上了《南方都市报》2004年、2005年书总榜。2010年东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第1版)》、2013年推出的《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第2版)》,销售均名列前茅。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质量的编校作品获得了广大国学爱好者的认可,其作品被不少中小学校指定为国学阅读图书,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

东南大学版国学经典是在2004年云南大学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与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节目曾隆重!

 

国学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一、德行:道德情操、孝顺长辈、自强不息、严格进取、团结友爱、修身养性。

二、口才:表达能力,应对能力超人,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迅速。

三、做事:记忆惊人,做事认真,统筹安排,善始善终。

四、文化:功底深厚,充满理想,热爱学习,感动他人。

国学就是培养孩子的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等的“基本功”、“童子功”,从小积极上进,追求幸福生活。我们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按各级标准读经典。


经为根,史为本,

子为枝,集为叶。


下面,我们来对号入座吧!

国学一级标准
1、

2、

3、

4、

5、

6、神童诗(未出)

7、

8、

9、启蒙巧对(未出)

10、时古对类(未出)

11、声律发蒙(未出)

 

国学一级小测试

1、三字经:99%的知道“人之初,性本善”。50%以下的人还知道“性相近,习相远”。从“苟不教”以下就没多少人知道了,能背到后“戒之哉,宜勉力”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三字经》学会常识

2、百家姓:句是“赵钱孙李”还是“陈李张黄何”?这是北方半文盲和广东半文盲的区别吧。——《百家姓》学会宗

3、千字文:有文化的书法家肯定知道。至于里面的意思嘛……——《千字文》学会识字

4、弟子规:也很不熟,甚至分不清它和《三字经》有什么不同。 ——《弟子规》学会规矩

5、千家诗:宋人、明人也写诗?一说诗,好像只有《唐诗三百首》!以为唐诗之后只有宋词、元曲、明文章了!可怜。朱熹、苏轼、王安石……——《千家诗》学会古诗

6、神童诗(未出)

7、声律启蒙:都不熟,所以只能说大白话,写大白话,粗线条得很。——《声律启蒙》学会预感

8、笠翁对韵:更不熟,还是只能说大白话,写大白话,粗线条得很。——《笠翁对韵》学会韵律

9、启蒙巧对(未出)

10、时古对类(未出)

11、声律发蒙(未出)


都知道呢?恭喜你,比呆头学得好多了!

国学二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龙文鞭影

9、

10、

11、山海经

12、菜根谭

 

国学二级小测试

1、论语:书名比较熟悉。内容只停留在学校语文课本里提到的段落。——《论语》学会生活

2、老子:没有把《老子》与《道德经》划上等号。几乎成了粗口。——《老子》学会谦虚

3、大学:很陌生。没有印象四书之一是《大学》。“四书”也不知道,总是和“四大名著”相混。——《大学》学会学习

4、中庸:基本上是负面印象,以为是“各打五十大板”,不分是非。——《中庸》学会发展
5、孝经:并不熟悉,往往把它与鲁迅批判的《二十四孝》混为一谈。——《孝经》学会孝道

6、增广贤文:没怎么听说,但书里面的句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一听到就把头点得像鸡啄米一样。——《增广贤文》学会口才

7、五字鉴:咦,原来中国有史诗啊!不用狂记《上下五千年》这么吃力!或者猛看《××朝那些事儿》!减负减负。——《五字鉴》学会历史

8、龙文鞭影:相当不熟。所以学习效率不高。老牛拉破车一样。——《龙文鞭影》学会速记
9、唐诗三百首:只是绝句几首,其它基本不知。——《唐诗三百首》学会文采

10、幼学琼林:几乎没印象。所以相当幼稚,没有奋斗目标。——《幼学琼林》学会总结

11、山海经:愤青们所不知道的思想武器,要不他们肯定人手一本。并上街狂呼“民族主义”口号:“天下者,我们的天下”!“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海经》学会神话传说

12、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学会做事

 

恭喜你,进步了! 

国学三级标准

1、

2、诗经

3、

4、

5、

6、列子

7、

8、元曲三百首

9、

10、

11、六祖坛经

 

国学三级小测试

1、孟子:熟悉的句子相当少。思想不甚了了。——《孟子》学会做人

2、诗经:相当陌生。难道是始皇帝阴魂不散?——《诗经》学会文化

3、孙子兵法:基本上没看过“火攻”篇和“用间”篇。——《孙子兵法》学会军事

4、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知道的,其它的就一概不清楚了。哦,还知道美人计、空城计。——《三十六计》学会谋略

5、庄子:好像于丹有庄子心得?相当不熟。——《庄子》学会理想

6、列子:《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这些经典寓言故事竟然都来自于此。——《列子》学会故事

7、宋词三百首:苏轼、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岳飞……这名人不要太多——《宋词三百首》学会文采

8、元曲三百首:元曲只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吗?——《元曲三百首》学会文采

9、易经:风水?看相?算卦?根本就没意识到它有什么教育意义。也不了解韩国。——《易经》学会哲学

10、尚书:天下无读书人?做官的才知道有六部尚书吧。看古装戏经常听到×部尚书×大人,不明觉厉。——《尚书》学会档案

11、六祖坛经:去过一些佛教禅宗寺庙的人可能对六祖惠能有点印象,什么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之类。——《六祖坛经》学会佛教

 

欢迎对号入座。恭喜你,又进步了! 

国学四级标准
1、楚辞

2、尔雅

3、古文观止

4、六朝文絜

5、春秋左传

6、春秋公羊传

7、春秋榖梁传

8、仪礼

9、周礼

10、礼记

11、黄帝内经(未出)

 

国学四级小测试

1、楚辞:“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听过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还勉强能跟屈原、离骚联系上一点点。——《楚辞》学会抒情

2、尔雅:词典?字典?对了,工具书而已。据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成功密诀就是:把整本《新华字典》都背下来了。信不信由你。青海曲朗多多的孩子们也是如此。有新闻照片为证:一本翻到不能再破烂的工具书。他们好象也没有别的课外书。——《尔雅》说文解字学会识字组词造句

3、古文观止:比《唐诗三百首》更陌生。语言老师不提的话,恐怕连书名都不知道。——《古文观止》学会作文

4、六朝文絜:骈体文的高峰时期“黯然销魂者”,不仅仅是离别,还有在《文絜》中寻绎遥远的、活色生香的六朝。——《六朝文絜》学会骈文

567、春秋三传:《左传》熟,《公羊传》次之,《榖梁传》不熟。还是受中学语文课本的影响。从文学角度,自然《左传》更详细,更优美,更生动细致。但如果讲大道理,还是讲“大一统”的《公羊传》更受欢迎。而《榖梁传》讲的是温情脉脉的人情世故,礼义教化。可见世态炎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学会道德人情世故

8910、礼记、周礼、仪礼:号称“三礼”,《礼记》熟,《周礼》次之,《仪礼》不熟。《礼记》的《大学》、《中庸》已另立为“四书”中的内容。而《礼运》、《学记》是因为列入中学语文课本“天下为公”、“虽有佳肴”等篇而被大家熟悉。至于《周礼》,大概只靠《三字经》里的“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这一句来“存在”了。《仪礼》?早就几乎无传人了。连《影响中国的100本书》里都被“拿下”。——《礼记》、《周礼》《仪礼》学会政治法律制度

11、黄帝内经(未出)


哟哟!切克闹!到这里你已经达到高柴生的水平了!

国学五级标准(学霸级)

1、国语

2、战国策

3、武经七书

4、荀子

5、古诗源

6、吕氏春秋

7、文选

8、史记

9、管子

10、墨子

 

国学五级测试(学霸级)

1、国语

2、战国策

3、武经七书

4、荀子:也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劝学》篇的段落被大家所熟悉,性恶论?好象知道跟孟子的“性善论”正相反。关于对认知能力的培养,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等都知之甚少。——《荀子》学会论辩推理

5、古诗源:唐朝以前的古诗,除了《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以外,好像也不记得什么了。《观沧海》、《龟虽寿》、《七步诗》?老曹家总算对文学有贡献了。——《古诗源》学会欣赏

6、吕氏春秋

7、文选

8、史记

9、管子

10、墨子

 

 “学霸    “就这么产生了!


《大学》与《中庸》:传承千年的智慧之光 在中国浩瀚的哲学长河中,《大学》与《中庸》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源泉,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两部典籍,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哲理、严谨的逻辑,为我们揭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构建了一个从个人内在的道德涵养到国家社会和谐有序的完整理论体系。 《大学》:格物致知的起点,内圣外王的蓝图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子孔伋所作,后经曾参传授。其核心思想在于“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这八目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修身治世的完整过程。 “格物”是《大学》思想的起点。它并非简单地指“研究事物”,而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事物的道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格物”精神,要求我们深入观察、细致思考,通过实践和反思,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获得真知。“致知”则是“格物”的结果,是通过对事物的道理有所了解,从而达到认识上的升华。“诚意”则要求我们做到真诚无欺,内心的意念真实无妄。“正心”是将自己的内心端正,去除杂念,保持纯净。“修身”是将这些内在的道德修养付诸实践,使自己的品德得到提升。“齐家”是修身能力的延伸,要求我们以身作则,和睦家庭,教育子女。“治国”是将家国一体的理念推而广之,以修身的品德去治理国家,使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平天下”则是最终的目标,通过以上各阶段的努力,实现天下太平,万民和乐的理想社会。 《大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治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内心的道德建设开始。只有自己修养好了,才能影响家人,进而才能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由内而外的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逻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也是其能够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大学》的语言简洁明了,但意蕴深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即点明了学习的宗旨。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则勾勒出了修身治国的清晰路径。最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谓正其心者,毋自悖也。所谓修其身者,謇己事亲。所谓齐其家者,其乐融融。所谓治其国者,其政淑矣。所谓平天下者,鸟兽皆歌。”更是对这些环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总结。 《中庸》:诚与中道的智慧,君子之道的践行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与《大学》强调修身治国的具体步骤不同,《中庸》更侧重于阐述一种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和人生境界,即“中庸”之道。 “中庸”并非妥协或折衷,而是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和谐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适度的原则,既要避免过犹不及,也要避免过于极端。这种“中庸”之道,贯穿于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社会治理乃至天地万物的运行之中。 《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揭示了“性”、“道”、“教”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的天性是善的,遵循天性就是“道”,而“教”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修养遵循“道”,最终达到“中庸”的境界。 “诚”是《中庸》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诚”是指真实无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运行的规律,而“诚之”则是人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境界的途径。一个“诚”的人,能够达到“致曲”的境界,即能够推己及人,将自己的真诚发扬光大,影响他人,感化世界。 《中庸》认为,“至诚”可以达到“事天”的境界,即与天地万物合一。这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子思认为,唯有达到“至诚”,才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共同造化万物。 《中庸》在阐述“中庸”之道时,也强调了“君子”的品格。“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能够体悟并践行“中庸”之道,而小人则会走向极端,失去平衡。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对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欲望有清醒的认识和克制,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中庸》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中正之道,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私欲所困。 《大学》与《中庸》的现代意义 时至今日,《大学》与《中庸》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自我完善路径。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格物”的求真精神,培养“致知”的思辨能力,坚持“诚意正心”的道德操守,是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而《中庸》的“中庸”之道,则告诫我们要避免极端,保持心态平和,懂得适度,从而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获得内心的安宁。 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大学》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风的建设与国家的治理息息相关。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而《中庸》的“和而不同”的智慧,也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交往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教育领域,《大学》与《中庸》的经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提升人文素养,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 《大学》与《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治世智慧。从个体的道德修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内在的精神追求到外在的实践效能,《大学》与《中庸》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精妙的思想体系。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中庸之道”等思想,跨越时空,至今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深入研读这两部经典,体悟其深邃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们是照亮我们人生道路的智慧之光,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众多的国学经典版本中,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尚雅国学经典诵读本》的《大学》、《中庸》,是因为它所传达出的信息传递了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态度。从书名“尚雅”可以感受到其对文化传承的追求,而“国学经典诵读本”则表明了其旨在推广和普及的意图。东南大学出版社作为一所知名学府的出版社,通常在学术出版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控,这让我对该书的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非常重视书中对原著的尊重程度,以及注释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这套书不仅能提供准确的文本和精辟的注释,还能在内容编排上体现出对读者的关怀,例如是否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溯源,或者一些便于理解的引申解读。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块坚实基石。

评分

翻开书页,第一眼就吸引我的是它排版的考究。古籍的排版方式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而现代的出版物如何在继承传统韵味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平衡。这套《大学》、《中庸》在这一点上做得 khá 令人满意。字里行间的留白处理得当,每页的版式都显得疏朗有致,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我特别喜欢它在注释上的处理方式,是放在页眉还是页脚,亦或是穿插在正文旁,不同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能够一眼看到注释,避免频繁翻页的打断。而且,注释的语言风格也很重要。有些注释过于书面化,读起来像是在读另一篇学术论文,反而失去了阅读经典的乐趣。我希望这里的注释能够用一种更接近口语化的方式,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能够点拨到位,引发我的思考,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孔子和孟子(虽然《大学》和《中庸》的作者归属有争议,但其思想源头与这两位圣人息息相关)所要传达的深刻道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缺乏系统学习机会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套能够真正带我入门的国学经典读物。市面上的《大学》、《中庸》版本很多,但真正能让我感到“信得过”的却不常见。这次选择《尚雅国学经典诵读本》的《大学》、《中庸》,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其注释者的名号和出版社的背景。我希望这套书的注释,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字词的释义,更能深入到思想的层面,解释其中蕴含的哲学观念、人生智慧以及对当下社会的启示。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同时,我也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一些便于我理解的辅助内容,比如适时地引用一些例证,或者给出一些不同学派的解读,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经典。

评分

我对于这套《尚雅国学经典诵读本》的《大学》、《中庸》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特别是对其注释部分的关注。在古代经典的学习过程中,注释的质量往往是决定一本书是否真正有价值的关键。如果注释过于牵强附会,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字词的解释,那么这本书就很难真正起到引导读者理解经典的作用。我希望诸华和邓启铜先生的注释,能够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结合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我们解读《大学》和《中庸》中的核心思想。我期待他们能够帮助我们理清那些繁复的理论,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大学之道”的三个方面,以及“中庸”的精髓所在。同时,我也希望注释中能够体现出一种辩证的思维,承认历史的演变和不同解读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味地给出一种“标准答案”。

评分

拿到这套《尚雅国学经典诵读本》中的《大学》、《中庸》时,内心其实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近些年国学热兴起,市面上各种版本的经典解读琳琅满目,质量良莠不齐。而这本《大学》、《中庸》由诸华、邓启铜注释,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几个信息点倒是给了我一些信心。拿到书的第一个感觉是纸质相当不错,摸上去有质感,印刷清晰,字迹大小也适中,阅读起来不会觉得吃力。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整体风格符合我对“国学经典”的期待。我尤其看重注释的质量,毕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很多文言文的深层含义需要专业的解读来辅助理解。诸华和邓启铜两位先生的注释,我希望能够深入浅出,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能够真正帮助读者领悟“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的真谛,而不是流于表面,做一些生搬硬套的解释。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先圣的智慧殿堂,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冰冷的事实堆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