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共两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特刊
定价:298.00元
作者:高明,涂白奎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325501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36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一、二、三编,分别为古文字、合体文字与未识徽号文字。
编通分四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商周时代的陶器、石刻、竹简、帛书、盟书、玺印、泉货文字以及少量的秦文字;后一栏为《说文》所录篆书、古籀文等。每栏所收文字都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便考察每字的形体演变。为便于识读,眉端标注通用繁体楷书。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字出现于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与战国时代的其它文书,延至秦篆即基本被淘汰,故此编分三栏。
第三编为未识徽号文字,字形均较古老,一般是由一至数字组成的族徽或名号,此种文字仅见于商周时代的甲骨和金文,故只分二栏。
目录
序
凡例
编 古文字
第二编 合文
第三编 未识徽号文字
引书目录
引器目录
检字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从装帧和出版质量来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值得信赖。纸张的质地、印刷的清晰度,都是高水平的体现。尤其在处理那些细微的笔画差异和残损的字形时,墨色的深浅和线条的锐利度直接影响了辨识的准确性。这套书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张图版的对比都经过了精心的校对,确保了科研的严谨性。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减少因为阅读不清而产生的误判风险。更难得的是,作为“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特刊”的一部分,它天然带有一种权威性和前沿性,这保证了其收录内容的时效性和学术水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实体书质量的坚持,毕竟在数字化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印刷精美、保存完好的实体工具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享受和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读完部分章节后,我深感这套书对于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信史”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罗列字形,更是在重构古代的认知体系。例如,在对某些表示祭祀或天文现象的文字进行梳理时,那种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让人清晰地看到了早期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文字所固化和传承的。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书写风格差异,在书中通过对大量拓片影印件的展示而一览无余,这种视觉冲击力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现代汉语习惯性忽略的古老语境,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在古文字的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和内涵。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挖掘,让我对“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问题有了更具象化的感性认识。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多少会感到一丝压力,毕竟文字学是一门非常精深的学问,需要深厚的古汉语和考古学基础。然而,这套书的编纂方式却巧妙地化解了这种难度。它没有采取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采用了“以例为纲”的结构,每一个字头下面都有极为丰富的实例支撑,并辅以清晰的图版对比。这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只是对古文字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在具体的字形演变链条中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我曾花了好几个小时对比了其中一则关于某个商代陶文的几种不同解释,书中对每种解释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极其清晰,引述的文献也准确可靠。这种编排,极大地降低了自学的门槛,它既能满足顶尖学者的深度需求,也能为初学者提供一座坚实的阶梯。这种平衡的处理,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学术视野和对读者群体的关怀。
评分这部《古文字类编(增订本)》的体量和厚重感实在让人望而生畏,光是那两册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体现其内容的浩瀚与深入。我最初翻阅时,是被它那严谨的排版和详尽的索引所吸引。记得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洒在书页上,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第一卷,立刻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形、清晰的摹本和详细的释义所占据。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对话录。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新出土材料的收录情况,特别是那些在近些年考古发掘中被确认或重新解读的符号。编辑团队显然下了大功夫,很多过去学界争论不休的疑难字,在这里都给出了极为审慎的考量和引证,即便是持有不同观点的研究者,恐怕也难以忽视其中引用的扎实一手资料。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浸式地体验古人思维的演变轨迹。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让人对早期文字的形体结构、书写习惯乃至背后的社会文化生态有了更立体、更细致的理解。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是其他普及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微观的考据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不满足于仅仅记录“字是什么样子”,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个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以及它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承载的复杂社会意义”。在处理那些在不同载体上出现、且形态迥异的字例时,编者们展现出的那种跨越甲骨、金文、简帛的系统性梳理能力,令人叹服。这套书不仅仅是现有研究的集大成,更像是一份充满洞见的学术宣言,它指明了未来古文字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每一次在书海中找到一个晦涩难懂的符号,再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清晰地追溯到它的源头,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无疑是所有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字研究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重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