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廿二史劄記校證(套裝共2冊)》是清代史學傢趙翼的一部著名的讀史劄記,書中對各朝曆史的編撰得失作瞭係統的論述,考辨訂正瞭重要史實。主要內容包括:司馬遷作史年歲、班固作史年歲、各史例目異同、史記編次、褚少孫補史、記不止十篇、史記有後人竄人處等。
武陵王曄傳,增幼時生母死,曄思慕不異成人,高帝令與武帝同居。帝時甚貧,諸子學書無紙筆,曄嘗以指晝空中,及畫掌學字,遂工篆法。無棊局,乃破荻為片,縱橫為之,指點行勢,遂至名品。後侍武帝宴,醉伏地,貂抄肉袢,帝曰:「汙貂。」對曰:「陛下愛其羽毛,而疎其骨肉。」又嘗在帝前與竟陵王子良圍棋,子良大北,豫章王嶷私勸其讓。曄曰:「生平未嘗一口妄語,執心疏肄,偏不知悔。」
江夏王鋒傳,增其母張氏為宋蒼梧王逼取,又欲害鋒,高帝乃匿鋒於張氏村捨。五歲學鳳尾諾,一學即工。武帝禁藩邸諸王不得讀異書,五經之外,惟許看孝子圖,鋒乃密使人買書。鋒善琴,帝欲試以臨人,(鋒(鄱陽王鏘)曰:(昔鄒忌鼓琴,齊威王委以國政。」遂齣為南徐州刺史。善與人交。幕僚王(文)和赴益州任,來告,流涕曰:「下官少來未嘗作詩,今日連戀,不覺文生於情。」鋒工書,南郡王昭業謂武帝曰:「臣書勝江夏。」帝曰:「閣梨第一,法身第二。」法身昭業小名,閣梨鋒小名也。明帝輔政時,鋒危懼,深自晦跡。江柘曰:「江夏王有纔行,而善能匿跡。」鋒聞嘆曰:「江柘遂為混沌畫眉,益反敝耳。寡人聲酒自耽,狗馬是好,豈復一毫於平生哉。」嘗著修柏賦以寓意。
捲一史記漢書
司馬遷作史年歲
班固作史年歲
各史例目異同
史記編次
褚少孫補史
記不止十篇
史記有後人竄人處
史記律書即兵書
史記變體
漢王父母妻子
五世相韓
遇秦論三處引用
史記自相歧互處
史漢不同處
史漢互有得失
捲二史記漢書
漢書移置史記文
漢書多載有用之文
漢書增傳
漢書增事跡
漠書書恒山王
漢書武帝紀贊不言武功
漢帝多自立廟
漢初布衣將相之局
漢初諸侯王自置官屬
武帝年號係元狩以後追建
漢儒言災異
漢重日食
漢詔多懼詞
漢時以經義斷事
賢良方正茂材直言多舉現任官
漢時諸王國各自紀年
三老孝悌力田皆鄉官名
漢三公官
災異策免三公
上書無忌諱
上書召見
漢武用將
武帝三大將皆由女寵
與蘇武同齣使者
捲三史記漢書
漢使立功絕域
武帝時刑罰之濫
兩帝捕盜法不同
呂武不當並稱
躬漢初妃後多齣微賤
婚娶不論行輩
皇子係母姓
漢公主不諱私夫
漢諸王荒亂
上尊養牛
兩漢多鳳凰
漢多黃金
先生或隻稱一字
漢外戚輔政
兩漢外戚之禍
兩漢喪服無定製
長官喪服
王莽之敗
王莽時起兵者皆稱漢後
王莽自殺子孫
王莽引經義以文其奸
捲四後漢書
後漢書編次訂正
後漢書間有疏漏處
漢帝多自作詔
光武信讖書
光武多免奴婢
東漢功臣多近儒
東漢四親廟彆祭
東漢諸帝多不永年
東漢多母後臨朝外藩人繼
外藩人繼追尊本生
夫在稱太
東漢廢太子皆保全
捲五後漢書
纍世經學
四世三公
東漢尚名節
曹娥叔先雄
召用不論資格
擅去官者無禁
籍沒財産代民租
倩代文字
黨禁之起
東漢宦官
宦官之害民
漢末諸臣劾治宦官
宦官亦有賢者
捲六三國誌
後漢書三國誌書法不同處
三國誌書法
三國誌多迴護
三國誌書事得實處
三國誌立傳繁筒不同處
三國誌誤處
荀或傳
苟或郭嘉二傳附會處
陳壽論諸葛亮
裴鬆之三國誌注
捲七三國誌
漢復古九州島
關張之勇
藉荊州之非
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
禪代
魏晉禪代不同
九锡文
一人二史各傳
晉書
晉書二
王導陶侃二傳褒貶失當
捲八晉書
八王之亂
晉書所記怪異
東晉多幼主
晉帝多兄終弟及
湣元二帝即位
僭僞諸君有文學
九品中正
六朝清談之習
清談用麈尾
駱虞幡
建業有三城
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
相墓
唐人避諱之法
捲九宋齊梁陳書
宋書多徐爰舊本
宋書書晉宋革易之際
宋書書宋齊革易之際
宋書本紀書法
宋齊書帶敘法
宋書紀魏事多誤
宋書南史俱無瀋田子瀋林子傅
齊書舊本
齊書缺一捲
齊書書法用意處
齊書類敘法最善
梁書悉據國史立傅
梁書編傳失檢處
梁書多載飾終之詔
梁書有止足傳無方伎傳
古文自姚察始
陳書多避諱
蕭子顯姚思廉皆為父作傳人正史
八朝史至宋始行
捲十宋梁陳書並南史
南史仿陳壽三國誌體例
南北史子孫附傳之例
南史刪宋書最多
南史過求簡淨之失
南史誤處
南史增齊書處
南史與齊書互異處
南史增刪梁書處
南史刪梁書處
南史增梁書有關係處
……
捲十二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捲十三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捲十四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捲十五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捲十六新舊唐書
捲十七新舊唐書
捲十八新舊唐書
捲十九新舊唐書
捲二十新舊唐書
捲二十一五代史
捲二十二五代史
捲二十三宋遼金史
捲二十四宋史
捲二十五宋史
捲二十六宋史
捲二十七遼史金史
捲二十八金史
捲二十九元史
捲三十元史
捲三十一明史
捲三十二明史
捲三十三明史
捲三十四明史
捲三十五明史
捲三十六明史
附補遺
附錄一清代改譯遼金元三史人名官名地名與原譯名對照錶
附錄二舊序與題跋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從紙張的選擇到印刷的精細程度,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基本典籍”的尊重。拿到手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考究,比如字體選擇的古樸與清晰度的平衡,讓閱讀體驗大大提升。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古代史研究的愛好者,我深知基礎文獻的校勘工作是多麼耗時費力且至關重要。很多時候,我們依賴的二手資料或影印本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瑕疵,影響瞭對原意的準確把握。因此,一套嚴謹的校證本,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闡釋曆史,簡直是如獲至寶。光是翻閱目錄和導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是如何一絲不苟地核對不同版本,如何審慎地對待每一次文字的更迭,這種匠人精神,在如今的快節奏齣版界,已經越來越稀有瞭。我期待著能沉下心來,對照著手頭的其他版本,細細品味這些看似微小的差異背後所蘊含的曆史信息。
評分這套書的整體編排風格顯得極為沉穩內斂,沒有過多花哨的裝潢或導讀,而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瞭文本的梳理與考訂之上,這正是我所偏好的古典學研究範式。它不像某些當代學術讀物那樣,試圖用時髦的理論包裝舊的內容,而是老老實實地迴到最根本的問題上——文本的可靠性。這種“笨功夫”的背後,蘊含著對學術倫理的最高敬意。我喜歡它在校注部分所展現的剋製與專業,它不會武斷地判定某個版本一定“對”或“錯”,而是清晰地列齣不同版本間的對照和選擇依據,將最終的解釋權留給讀者,同時提供瞭充分的論證基礎。這種開放性與嚴謹性兼備的姿態,使得它既能服務於專業研究,也適閤那些對古代文獻有較深興趣的普通讀者,讓他們能夠安全地“入門”到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史學著作中去,而不用擔心被錯誤的引文誤導。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實用價值給予最高的評價,它無疑是文史專業學生和青年學者案頭的必備工具書。以往查閱相關史料,經常需要穿梭於各個古籍數據庫或者跑圖書館去比對不同版本的異文,效率低下且容易遺漏關鍵信息。有瞭這套經過精心校勘的版本,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疑難點,都能迎刃而解。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標準”的文本,更像是一個內置的“史學偵探工具包”,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此處會産生這樣的差異?是抄寫錯誤、版本演變,還是作者後期的修訂?這種對文本細緻入微的審視,恰恰是史學研究的精髓所在。我尤其關注那些涉及關鍵史實或重要概念的段落,看經過校證後的文字,是否能為我的理解帶來新的啓發。這套書體現瞭一種對“真”的執著追求,對於任何想在古代史領域做齣紮實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閱讀史學經典的過程,本身就是與古人對話的過程,而這套校證本極大地深化瞭這種對話的質量。每一次翻閱,都能感覺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清晰感。以往閱讀原著時,總會因為一些難以辨認的異體字或者存疑的斷句而感到閱讀的鏈條被打斷,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去查閱字典或注釋。而這套書的精細校理,無疑為我們鋪平瞭道路。它使得閱讀的流暢性得到瞭極大的保證,讓人能夠更專注於史料本身所承載的曆史敘事和思想價值。我尤其注意到,校證者對於一些曆史名詞和地名的處理,顯示齣極高的專業素養,不僅僅是簡單地對應現代漢語,更是結閤瞭曆代文獻的用法進行瞭審慎的取捨。這讓閱讀體驗從枯燥的文字辨析,升華為一種對古代社會知識體係的係統性重構。
評分對於長期關注中國史學發展脈絡的人而言,這套書的齣版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它標誌著我國傳統基礎文獻整理工作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它不僅僅是某一位或某幾位學者心血的結晶,更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界數十年積纍的成果的一種集中體現。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通過對不同版本細節的對比,我們能間接窺見不同曆史時期對同一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認知變化。比如,在某一曆史轉摺點的敘述上,不同朝代的抄本可能存在微妙的側重或刪改,這些“校異”的地方,往往比“正文”本身更能揭示當時的政治氣候或文化心態。所以,這套書不隻是一本校對版,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們理解古代史學思想演變的新維度。它促使我們思考,文本的“流變”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