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讀本 譯注 原文+注釋+譯文

禮記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讀本 譯注 原文+注釋+譯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禮記
  • 儒傢經典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先秦
  • 譯注
  • 原文
  • 注釋
  • 譯文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享遊天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77
商品編碼:28331488603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禮記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477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西漢)戴聖,編,劉小沙,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目 錄

【禮 記 目錄】

麯禮上……………………………………005

麯禮下……………………………………014

檀弓上……………………………………024

檀弓下……………………………………032

王製………………………………………038

文王世子…………………………………047

禮運………………………………………051

禮器………………………………………062

內則………………………………………067

玉藻………………………………………069

學記………………………………………074

樂記………………………………………085

祭法………………………………………088

祭義………………………………………090

經解………………………………………099

哀公問……………………………………102

坊記………………………………………106

中庸………………………………………111

緇衣………………………………………119

奔喪………………………………………124

問喪………………………………………128

大學………………………………………130

冠義………………………………………136

昏義………………………………………138

鄉飲酒義…………………………………141

射義………………………………………144

聘義………………………………………148

喪服四製…………………………………154


  作者介紹

戴聖,西漢的學者,開拓瞭漢代今文經學之先河。戴聖,生卒年不詳,字次君,世稱小戴。和他的叔叔戴德一同著瞭《禮》這本書,後又編撰為《禮記》一書,又為《小戴禮記》。


  精彩書摘

麯禮上

麯禮指的是禮的各類儀式禮節。本篇內容包括吉、

凶、軍、賓、嘉這五禮,還有日常言談舉止、進退應對

等生活禮儀,內容豐富,教人識禮、懂禮、守禮。

【原文】

《麯禮》曰:毋不敬,儼①若思,安定辭②。安民哉!

【注釋】

①儼:通“嚴”,莊嚴、莊重的意思。

②辭:所說的話。

【譯文】

據《麯禮》記載:待人處事必須恭敬嚴謹,神態應

當端莊肅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說的話要閤理。這樣

纔能讓人民安定下來。

【原文】

敖①不可長,欲不可從②,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注釋】

①敖(áo):通“傲”,驕傲,傲慢。

②從:通“縱”,不加約束,縱容。

【譯文】

不能滋長傲慢的心態,不能放任縱容自己的欲望,

內心的意誌不可以自滿,不能過度地安於享樂。

【原文】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①毋求勝,分毋求多。

疑事毋質②,直而勿有。

【注釋】

①很:通“狠”,凶殘的樣子。

②質:自我肯定的意思。

【譯文】

麵對財物,不可以隨意占為己有;麵對危險,不可

以隨意地逃避。與人爭吵時不可以狠辣地求勝;分配東

西不可以強求過多的部分。對於有疑問的事情,不可以

自以為是,有正確的答案的時候也不能太過自我。

【原文】

若夫坐如屍①,立如齊②。禮從宜,使從俗。

【注釋】

①屍:古代祭祀時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齊:通“齋”,是齋戒的意思。

【譯文】

坐著的時候就應該猶如受祭的人那樣莊重,站著的

時候就應該像齋戒那樣恭敬。行禮要閤乎時宜,齣使他

國時要入鄉隨俗。

【原文】

夫禮者,所以定疏、決嫌疑、彆同異、明是非也。

禮,不妄說①人,不辭費。禮,不逾節②,不侵侮,不好

狎③。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禮聞取於人④,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注釋】

①說:通“悅”,使人愉快的意思。

②節:有節製,有限度。

③狎(xiá):不恭敬的樣子。

④取於:請教於。

【譯文】

禮是用來判斷人與人之間的疏,分析事情嫌疑,

辨彆事物異同,分辨是非的。禮,不會隨便討好人,

不會說沒用的話。禮,不逾越,有節度,不侵犯侮辱他

人,不輕佻狎。修養自我身心,實踐自己的諾言,稱

為“善行”。舉止有修養,說話有道理,這是禮的本

質。關於禮的知識,隻聽說過嚮人請教學習的,沒聽過

要求彆人請教學習的。禮,隻聽說願意學的人來學習,

沒聽說過教授禮儀的人追著彆人去傳授的。

【原文】

太上①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

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

販者②,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而不驕

不淫;貧賤而知好禮,而誌不懾③。

【注釋】

①太上: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

②負販者:做買賣時用肩挑著東西來賣的人,一般認

為他們道德不高,利欲熏心,但實際上也不都是這樣的。

③懾(shè):膽怯,膽小。

【譯文】

在上古時期,推崇以德為貴,而後世則推崇施恩與

報答。在禮儀方麵提倡往來:我前去施恩而受惠的人

沒來報答我,這與禮不相符;有人來實施恩惠而我沒有

前去報答,這與禮也不相符。人有禮,社會就安定;無

禮,社會就會危亂。所以說,禮,是不可以不學的。根

據禮的原則,為人應該自我謙卑,尊重他人,即便是挑

著擔子賣東西的小商販,也是值得尊重的,更何況是地

位尊貴、富有的人呢?有財富且知道主動遵行禮儀,就

不會變得驕奢淫逸;生活貧賤卻仍然懂得遵從禮儀規

範,就會樹立遠大的誌嚮,內心也會變得無所畏懼。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①,冠②。三十曰

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七十曰老,而傳⑥。八十、九十曰

耄⑦,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

期,頤⑧。

【注釋】

①弱: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

②冠:古時候,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加冠之禮,意味

著男子長大。

③艾:形容人年紀大瞭,白頭發就好像艾草一樣。

④服:擔任,掌管。

⑤耆(qí):年老的意思。

⑥傳:分配傢産,交代傢事。

⑦耄(mào):指人因年老而視聽能力下降、活動能

力明顯衰弱的狀態。

⑧頤:贍養老人的意思。

【譯文】

人生十歲稱為“幼”,可開始學習。二十歲稱為

“弱”,會舉行冠禮。長到三十歲時,稱為“壯”,

此時,就可以迎娶妻子成傢瞭。長到四十歲時,稱為

“強”,此時,就可以進入仕途為官瞭。長到五十歲時,

稱為“艾”,可以獨當一麵地處理大事瞭。長到六十歲

時,稱為“耆”,可以指導他人瞭。長到七十歲時,稱

為“老”,可以分配傢産,交代傢事瞭。八十、九十歲

時,稱為“耄”。人在七歲時被稱為“悼”,處於七八

歲與十歲這兩個年齡段的人,即便犯瞭罪,也不可

以被施以刑罰。年紀到瞭百歲時,被稱為“期”,受人贍

養,頤養天年。

【原文】

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凊①,昏定②而晨省,在醜

夷③不爭。夫為人子者,三賜④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

其孝也,兄弟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⑤也,執友⑥稱

其仁也,交遊⑦稱其信也。見父之執⑧,不謂之進不敢

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夫為人子者,齣必告,反⑨必麵,所遊必有常,所

習必有業,恒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

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⑩之。群居五人,則長

者必異席11。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12,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

不中門。食饗13不為概,祭祀不為屍。聽於無聲14,視於

無形15。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

暗16,不登危,懼辱17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18,不有

私財。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19素;孤子20當室,冠

衣不純采。

幼子常視21毋誑。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頃

聽。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22長者之手。負、劍,闢咡

詔之,則掩口而對23。

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24而

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嚮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

不呼25。

【注釋】

①凊(qìng):涼的意思。

②定:擺放好枕頭和席子。

③醜夷:同輩眾人。

④三賜:指的是三命之賜。在周朝,官吏製度是有

等級之分的,從一命到九命,每一命的待遇都不相同,

都有標誌各自等級的禮服與賞賜等,三命以上的人就可

以享有周王賞賜的車馬。文中是指由於父母健在,因此

不敢接受這樣的待遇。

⑤弟:通“悌”,尊敬兄長的意思。

⑥執友:指誌嚮相同的人或者朋友。

⑦交遊:交往的朋友。

⑧父之執:與父誌同道閤的人。

⑨反:通“返”,返迴。

⑩肩隨:與人並行往前走,身體略微靠後一些錶示

尊敬。

11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古人圍坐桌案的時候需

席地而坐,通常每席隻能坐四個人,如果超過四人,那麼

其中年齡zui大的人就要另坐一席,也是錶示敬長之意。

12主奧:古時候,屋子的西南角是zui尊的地方。

13食(sì)饗(xiǎng):利用酒食宴請賓客。

14聽於無聲:在父母未說話之時,就已經知道父母

的意圖。

15視於無形:在父母還沒有做齣動作就已經看齣父

母的意思。

16不服暗:指不嚮父母隱瞞任何事情。

17懼辱:隱瞞父母一些事情與登上很高、很危險

的地方,都是辱的行為。

18不許友以死:是指不做為朋友賣命的事情。

19純(zhǔn):指衣冠的花邊。

20孤子:指還沒等到而立之年就失去父的人。

21視:通“示”,顯示,示範。

22奉:捧的意思。

23掩口而對:在與長者說話時,要掩口迴答。

24趨:快走。

25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古時候,人們登上城牆,

不會隨意指示方嚮,擔心將大傢迷惑;也不會大呼小

叫,擔心驚嚇到彆人。

【譯文】

舉凡做兒女之禮,鼕天要讓父母生活得溫暖,夏天

要讓父母生活得清涼,晚上為他們鋪好床被,放好枕

頭,早晨要嚮他們請安問好,在同輩中不和人爭鬥。做

兒女的,做到三命之官後接受賞賜,但不敢接受車馬,

所以,族人都贊揚他的孝順,兄弟戚都贊揚他的善

良,同朝為官者都贊揚他恭順,有相同誌嚮的朋友都贊

揚他的仁愛,而與他交往的人都贊揚他誠實可靠。前去

拜訪父的好友,人傢不讓進門就不敢自己做主進去;

不讓嚮後退就不敢自己做主嚮後退;人傢沒有提問,就

不敢隨意開口說話。這都是一個孝子應該具有的品行。

做兒女的,齣門的時候一定要當麵嚮父母稟報,迴

到傢後也要自告知父母,外齣遊玩的時候必須要有常

去的地方,學習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定的內容,說話的時

候不說“老”字。遇到年紀比自己大一倍的人,對待他

要像對待自己的父一樣;遇到年紀比自己大上十歲的

人,對待他要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倘若遇到年齡僅

比自己大五歲的人,就能與之並排著嚮前走,但要略微

嚮後一些,以錶示尊敬。倘若五個人住在一個地方,那

麼年齡zui大的人應該另坐一席。

做兒女的,平常在傢時,不要將尊長的位置占瞭,

不要在正中的座位坐下,不要從正中的道路走,不要在

門的站著。在宴會上,要遵從長輩的安排,不要以

為自己就是標準,在祭祀時不要充當受祭之人。在父母

未曾有言語以前,要領悟父母的意思,在父母還沒做齣

動作前就知道父母的意思。不攀登較高的地方,也不要

去深淵的邊上,同時也不可以隨便詆毀他人,不要隨便

與彆人嬉笑。孝子不會嚮父母隱瞞任何事情,不會攀登

到危險的地方去,因為害怕這樣會對父母的名聲有所玷

汙。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不能為瞭朋友而丟失性命,不

能背著父母私存錢財。

做兒女的,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不會在自己的帽

子與衣服上用白色鑲邊。父母已經不在世上的孤子,倘

若當傢做主,那麼就不會在帽子和衣服上用彩色鑲邊。

在教導孩子時不要說謊給他做示範。皮衣與裙子,

兒童都不要穿。站立的時候必須保持端正的姿勢,不可

以偏著頭聽人說話。如果長者要牽自己的手,那麼就用

雙手捧著長者的手。倘若長者俯下身來在耳邊說話,那

麼就要用手將口掩住,然後再進行迴答。

在先生後麵跟著走路,不要隨便越過道路與彆人說

話。倘若在路上與先生相遇,你就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

見禮。倘若先生要和你說話,你就配閤著迴答;倘若先生

不與你說話,那麼你就要快速退到一邊去。

跟著長者登上較高的山坡時,必須要朝著長者所看

的方嚮看去。在登上城牆的時候,不隨意指示方嚮,因

為可能會迷惑大傢;也不會大呼小叫,因為可能會驚嚇

到彆人。

【原文】

將適捨,求毋固①。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②,

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③。將入戶,視必下④。入戶奉

扃⑤,視瞻毋迴;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

勿遂。毋踐屨,毋踖⑥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注釋】

①固:平時固有的樣子。

②戶外有二屨(jù):古人在去彆人傢做客入室之

前,要將鞋子脫在室外。若室外有兩雙鞋,則說明室內

有兩個人或三個人,因為長者可以將鞋子放在室內。

③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若在外麵的人聽到屋

內人說話,那麼可以進入室內;若沒有聽到室內人說

話,那麼室內人很可能在商量一些秘密的事情,就不要

進去打擾。

④視必下:眼睛要嚮下看,以免看見他人隱秘之事。

⑤奉扃(jiōng):形容雙手好像舉著門閂的樣子。這

裏是錶示恭敬與謙卑的意思。扃,門閂、門杠,是關閉

大門用的橫木。

⑥踖(jí):踩,踩踏。古人入席的時候是有次序之

分的,要從席子的後方走上去坐下,而不能從席子的前

麵走上去,否則就犯瞭踖席的。

【譯文】

將齣門投宿館捨,不能像平常在自己傢那樣隨便。

即將走到堂上時,要先發齣一些聲音進行探問。看到

門外放著兩雙鞋子,能聽到室內人說話的聲音,是可以

進去的;倘若不能聽到室內人說話的聲音,就不要進去

瞭。即將進門的時候,眼睛應該嚮下看,以免看到彆人

的隱私。進門的時候,雙手要像捧著門閂似的放在胸

前,不要四處亂看。如果房門在你進來時就是開著的,

那麼進門後不用關,仍然讓門開著;如果房門在你進來

前就是關著的,那麼進門後就要將門關上;如果後麵還

有彆人要進來,那麼不要將門關死,輕輕掩上即可。進

門時不可以踩踏他人的鞋子,不要從座席的前方入席,

一定要輕輕提著衣服快速走到座席的下方,然後入席。

與人談話時,必須謹慎地答復。

【原文】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

入,為席,然後齣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①而入。主人

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

若降等②,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

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③,連步以

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注釋】

①肅客:引領客人進入。肅,進入的意思。

②降等:按照舊時的禮製規定,賓客的等級要比主

人的等級略低。

③拾(shè)級聚足:指每上一級颱階,都要並攏一

次雙腳,然後再登下一個颱階。

【譯文】

凡是主人和客人一塊兒進門,每走到一個門口的前

麵,主人都要讓客人先進。而客人走到寢室門口,主

人要先於客人走進去,為客人設席擺坐,然後再迎客人

進去。如果客人一再推辭,那麼主人就走在前麵引領客

人進入寢室。主人進入寢室後要嚮右走,而客人要嚮左

走。主人走到東階前,而客人走到西階前。如果客人的

身份地位比不上主人,那麼就要走到主人的身邊,跟在

主人的後麵上堂,倘若主人一再推辭,那麼客人可以再

次迴到西階前。對於登階的先後順序,主人要與客人彼

此謙讓,主人先登一階,客人也隨之登一階。在登階時,

每上一級颱階,都要並攏雙腳一次,然後再登下一個颱

階。上東階時要先邁齣右腳,上西階時,要先邁左腳。

麯禮下

【原文】

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①。執天子之器則上衡②,

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③之,士則提之。凡執主器,執

輕如不剋。執主器,操幣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

舉足,車輪曳踵⑤,立則磬摺⑥垂佩。主佩依,則臣佩

垂;主佩垂,則臣佩委⑦。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

者則襲⑧。

【注釋】

①帶:指古代貴族係於衣服外麵的帶子。

②上衡:比心髒高的地方。

③綏(tuǒ):比心髒低的地方。

④幣:古代行禮時使用的束帛。

⑤車輪曳(yè)踵(zhǒng):好像車輪滾動一樣低

調。曳,拽、拉。踵,腳跟。

⑥磬摺:彎下腰。

⑦佩委:指腰佩要垂到地上。

⑧有藉者則裼(xī),無藉者則襲:這句話是講古代

使臣與他國行聘禮時對執玉及禮服的規定,這個禮節由

兩部分組成,首先要代錶己國國君嚮對方國君及夫人獻

上圭、璋,然後行享禮,需嚮國君及夫人獻上琮、璧等

禮物。進獻圭、璋的時候無需用其他物品遮蓋,所以叫

“無藉”,進獻琮、璧的時候要放在柬帛上,所以叫“有

藉”。而所穿的禮服之外要穿一件罩衣,稱為“裼”,裼之

外再穿上朝服,叫作“襲”。在非重大禮儀上,貴族要

解開正服的前襟,露齣裏麵的裼衣,叫作“裼”[動作]。

遇到重大禮儀,要掩藏衣服的前襟,叫作“襲”[動作]。

【譯文】

凡是捧著東西的人應該捧在中心的地方,提著東西

的人,手要嚮上彎麯到當帶處。拿天子用的器物時要高

過自己的心髒,拿國君用的器物時要與自己的心髒一般

高,拿大夫用的器物時要比自己的心髒略低,拿士用的

器物時隻需用手提著即可。凡是為天子拿器物時,不管

器物有多麼輕,都要像拿不動似的。為國君拿器物,比

如幣、圭、璧等物,要將左手放在上麵,抬腳走路的時

候就像車輪滾過去似的拽著腳後跟行走,站著時要彎著

腰以使佩巾始終懸垂。國君保持直立的時候佩巾貼閤在

自己身上,臣就應該將腰彎下來使佩巾懸垂;國君腰彎

下來使佩巾懸垂,臣就要伏下身使佩巾垂到地上。行聘

禮時要手中拿著玉器,倘若玉器下麵有襯托物,就要將

正服的前襟解開,將裏麵的裼衣露齣來;倘若沒有襯托

物,就要將正服的前襟掩好。

【原文】

國君不名卿老①、世婦②。大夫不名世臣③、侄、

娣④。士不名傢相⑤、長妾⑥。君大夫⑦之子,不敢自稱

曰“餘小子⑧”。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⑨

某”,不敢與世子⑩同名。

【注釋】

①卿老:指上卿。

②世婦:指地位僅在夫人之下的陪嫁者,通常指夫

人的侄女或者妹妹。

③世臣:父輩時期的老臣。

④侄(zhí)、娣(dì):指隨夫人陪嫁過來的侄女或妹妹。

⑤傢相:指統轄統領傢臣的人。

⑥長妾:指zui先生下兒子的妾。

⑦君大夫:指在天子那裏得到封地的大夫。

⑧餘小子:天子服喪期間的一種自稱。

⑨嗣子:諸侯在喪的一種自稱。

⑩世子:這裏指的是太子。

【譯文】

國君不可以直接叫上卿、世婦的名字。大夫不可以

直接叫世臣和侄、娣的名字。士人不可以直接叫傢相和

長妾的名字。享有封地的大夫的孩子在居喪期間不可以

自稱“餘小子”。大夫與士的孩子在居喪時不可以自稱

“嗣子某”,不敢與太子重名。

【原文】

君使士射①,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②。”

侍於君子,不顧望③而對,非禮也。

【注釋】

①君使士射:這裏說的是古人為耦而進行的一種射箭

的禮儀。古人在舉行射箭比賽之前,會安排參賽的人兩

兩配對,然後再進行比賽,被稱為“射耦”。

②負薪之憂:背柴纍得病倒瞭,是古時候自稱有病

的一種謙辭。

③顧望:看看周圍是不是有強於自己的人。

【譯文】

國君命令士陪著客人比箭,倘若士對射箭一竅不

通,就要以有病相托辭,說:“我有些纍病瞭。”

在君子身邊侍奉,君子提齣問題後,如果不看著周

圍是否有強於自己的人而貿然迴答,是不符閤禮的。

【原文】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

位,皆如其國之故①。謹修其法,而審行之。去國三世,

爵祿有列於朝,齣入有詔於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

告於宗後②。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齣入無詔於國,

唯興③之日,從新國之法。

【注釋】

①皆如其國之故:都與在自己國傢時一樣。

②宗後:指宗族的後裔。

③興:指做瞭卿大夫。

【譯文】

君子在彆的國傢不要放棄本國的禮儀習俗。祭祀時

的禮儀,居喪時的服製,在什麼位置哭泣死者,都應

該像在自己國傢時一樣,小心地遵循本國的禮法而謹慎

執行。如果從自己國傢離開已經有三代,傢族中還有在

朝廷擔任官職的人,與國內來往的宗族屬仍然待在國

內,那麼遇到喪事與喜事,就應該派人嚮族長報告。如

果從自己國傢離開已經有三代,傢族中沒有在朝廷擔任

官職的,齣入往來他國的時候,就不需嚮本國國君報告

瞭,隻有在擔任他國官職時,纔要去遵守他國的法令

製度。

【原文】

君子已孤①不更名,已孤暴貴②,不為父作③謚。

【注釋】

①孤:指父母雙亡的人。

②暴貴:大富大貴的意思。

③作:擬定。

【譯文】

君子在父死後就不會再改動自己的名字。即使在

父死後自己突然發達富貴,也不會再為死去的父擬

定謚號瞭。

【原文】

君子將營①宮室。宗廟為先,廄庫②為次,居室為

後。凡傢造③,祭器為先,犧賦④為次,養器⑤為後。無田

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君子雖貧,不

粥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於丘木⑦。

【注釋】

①營:修建的意思。

②廄庫:指馬廄、倉庫。

③傢造:專指古代大夫置辦傢中所用的器物與用品。

④犧賦:大夫擁有采邑,可以嚮老百姓徵收祭祀時

使用的牲畜抵為賦稅。

⑤養器:指是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器具。

⑥粥(yù):通“鬻”,變賣的意思。

⑦丘木:墳地上的樹木。

【譯文】

君子打算建造宮室的時候,首先要建宗廟祠堂,其

次是建馬廄與倉庫,zui後纔修建自己居住的房間。大夫

打算製作器物用具,首先應當先製造祭祀用的器皿,其

次是嚮老百姓徵收祭祀用的貢品,zui後纔是製作日常所

用的器具。沒有田地産業俸祿收入的人,不需要置辦祭

祀用的器具;擁有田地産業俸祿收入的人,應該先製作

祭服。即便君子再貧窮,也不會賣掉祭器;即便天氣再

寒冷,也不會穿祭服禦寒。修建宮室的時候,不會伐

墳地上的樹木。


  前言

前言

“禮”是維係社會正常秩序的重要內容。人類組建

傢庭、成立部落之後,為瞭適應隨之而來的群居生活,

自然而然地産生瞭一些用來維係人際生活交往的原則,

並讓這些原則進一步具體化、詳細化。《禮記》是一部

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狀況、典章製度以及儒傢思想的重要

著作。這部書記載和論述瞭先秦時期的禮製和禮儀,孔

子和弟子之間的問答,以及儒傢修身養性的行為準則。

《禮記》初時據說有一百多篇,後為漢朝學者戴德

簡化為85篇,世人稱之為《大戴禮記》。後來,戴德之

侄戴聖在《大戴禮記》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簡化,終

為49篇(原本應該為46篇,但因《典禮》《檀弓》《雜

記》三篇過長,市麵上大多版本將其分為上下篇,故有

49篇之說),稱之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現已

佚失多數,而市麵上常見的《禮記》版本一般為《小戴

禮記》。

從思想內涵來看,《禮記》一書雖然篇幅不大,但其

所涵蓋的內容卻包羅萬象,涉及瞭政治、律法、哲學、

曆史等社會日常的諸多方麵,其中,尤為集中體現瞭先

秦儒傢時期的政治思想。比如,儒傢對學習、傳統、教

育的主張,以及學以緻用和積極入世的傢國關懷等。

從古代禮製研究來說,《禮記》不僅描述瞭禮節禮

儀的規範,同時還講齣瞭這些行為所代錶的內涵,讓

“禮”錶現齣其文化的屬性,為現代人提供瞭比較

明確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所以,《禮記》所解讀的不僅

僅是行為規範,更是在這種規範之後所蘊含的文明基因

和文化特色。

從當今的實用意義來說,《禮記》一書中還保存著

一些讓人深思並遵循的處世之道和個人修養的基本準

則。比如“不窺密”或者中庸之道等,都是一些很有思

辨性的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論,同時,也是處理人際關係

的一種思維觀念和行為技能。

在編撰過程中,考慮到現實的閱讀需求,我們從權

威版本中篩選齣zui經典、實用,且具有文學價值的28個

篇章,將其編輯成冊。同時,為瞭便於讀者閱讀與理

解,我們將每篇分為諸多小節,每個小節分為三部分:

原文、注釋與譯文。整本書結構嚴謹,言簡意賅,意蘊

深遠。

此外,書中還收錄瞭很多富有哲理性的格言、準

則,詞句精闢、意義深刻。

當然,由於編者學識淺陋,本書的編輯難免會齣現

疏忽、遺漏之處,如若發現,敬請讀者朋友們指正,不

勝感激。



《禮記》是中國古代儒傢思想的重要文獻,是“四書五經”之一的《禮記》的注本,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這部著作內容博大精深,涵蓋瞭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方方麵麵,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和思想史的珍貴資料。 一、《禮記》的起源與形成 《禮記》,原名《小戴記》,是漢代學者戴聖編纂而成的一部儒傢經典。它匯集瞭孔子及其門人弟子關於禮的言論和事跡,是儒傢學派重要的思想載體。曆代以來,《禮記》被奉為圭臬,對中國古代的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政治製度以及文化教育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二、《禮記》的核心內容與思想 《禮記》全書共計四十九篇,內容極其豐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理解: 禮的起源與本質: 《禮記》開篇即探討“禮”的起源,認為禮是人心之所嚮,是人倫關係的規範,是社會秩序的基石。它強調“禮”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內含情感、尊重和秩序的文化符號。例如,《禮記·禮運》篇就提齣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願景,這是對“禮”的最高升華和追求。 政治與製度: 《禮記》詳細闡述瞭古代國傢的政治製度,包括君臣之道、朝廷禮儀、宗法製度、選官製度等。它強調君主的德行與仁愛,以及臣子的忠誠與責任。例如,《禮記·王製》篇詳細規定瞭天子、諸侯、卿大夫等不同階層的職責與權力,構成瞭古代社會權力分配的基本框架。 社會倫理與道德: 《禮記》對傢庭倫理、社會交往、個人修養等方麵都有深入的論述。它強調“孝”、“悌”、“忠”、“信”等儒傢核心道德觀念,倡導君子之德,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例如,《禮記·麯禮》篇就列舉瞭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規範,從待人接物的細節到人生不同階段的禮儀,無不體現瞭對社會秩序和人倫道德的重視。 教育與文化: 《禮記》將教育視為培養人纔、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它提齣瞭“學記”等篇章,強調教育的原則、方法和目的,對古代教育思想産生瞭重要影響。例如,《禮記·學記》篇強調“教不嚴,師之惰”,以及“五年而至於四海”,體現瞭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對人纔培養的渴望。 人生禮儀: 《禮記》詳細記載瞭人一生中各個重要階段的禮儀,包括齣生、成年、婚姻、喪葬等,這些禮儀不僅是形式,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意義。例如,《禮記·曾子問》篇就對喪禮的各個環節進行瞭詳細規定,體現瞭對生死的尊重和對逝者的哀思。 三、《禮記》的意義與價值 《禮記》作為儒傢經典,其意義和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思想史價值: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特彆是儒傢思想發展演變的重要文獻。它係統地展示瞭儒傢關於“禮”的理論體係,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提供瞭重要的視角。 社會史價值: 《禮記》生動地描繪瞭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麵,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生活方式的寶貴資料。 文化傳承價值: 《禮記》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如仁愛、和諧、秩序、責任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不僅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更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教育啓示價值: 《禮記》關於教育的思想,如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學思結閤等,對於現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四、《禮記》的閱讀與理解 《禮記》原文內容古樸典雅,初學者閱讀可能會遇到一些睏難。因此,市麵上齣現瞭許多《禮記》的注譯本,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這部經典。這些注譯本通常包含原文、詳細的注釋以及流暢的譯文,能夠幫助讀者深入瞭解《禮記》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 五、《禮記》與現代社會 盡管《禮記》成書於兩韆多年前,但其所蘊含的智慧和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關於人倫關係的論述,關於社會秩序的構建,關於個人品德的修養,在當下依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藉鑒。《禮記》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建設,而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是實現社會整體進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總而言之,《禮記》不僅是一部古籍,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禮記》,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汲取其中豐富的思想營養,並將其智慧運用於當下的社會生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注釋部分,可以說是真正體現瞭“精粹”二字的深意。我過去閱讀一些古代典籍時,常常被晦澀的詞句和跳躍的邏輯所睏擾,很多譯注隻是簡單地做字麵翻譯,缺乏對文化背景和時代語境的深入挖掘。然而,這本《禮記》的注釋則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位博學多聞的私塾先生在你身邊,耐心地為你解構每一個典故背後的深層含義。比如,對於一些涉及古代祭祀禮儀的復雜描述,譯注者不僅解釋瞭術語,更詳細闡述瞭其在社會等級製度中所處的地位和功能,將冰冷的文字賦予瞭鮮活的社會曆史生命力。更讓我驚喜的是,注釋中還穿插瞭一些不同學派對同一條文的不同解讀,這種“存異”的處理方式,使得讀者在接受主流觀點的同時,也能瞭解到學術爭鳴的曆史,極大地拓寬瞭理解的廣度。這種細緻入微、兼顧宏觀與微觀的注解方式,無疑大大降低瞭普通讀者理解這部鴻篇巨著的門檻。

評分

我對這類國學經典讀本的期待,往往停留在“能讀懂”的層麵,但這本書卻在“可感性”上給瞭我一個驚喜。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情感的喚醒。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那種古代士大夫對秩序、對和諧、對人倫的極緻追求。書中關於“孝”與“悌”的論述,以及對不同社會角色應有舉止的細緻描摹,讓身處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我,重新審視瞭許多被忽略的情感連接和行為準則。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力,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字學習。它讓人體會到,這些流傳韆年的禮儀規範,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古人構建理想社會生活圖景的智慧結晶。讀完後,我不僅在知識上有所收獲,更在精神層麵被溫柔地觸動和重塑,讓人願意去思考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踐行這份古老的“禮”。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封麵采用的材質,觸摸起來有一種溫潤的玉石感,雖然是平裝,但工藝處理得非常考究,不易磨損。字體排版上,看得齣設計者是下足瞭功夫的,正文的宋體古樸而不失清晰度,注釋和譯文則采用瞭略小的字體,形成瞭清晰的層次感,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強烈的疲勞感。特彆是配圖的選擇,雖然不多,但每一張都選取得恰到好處,往往能在關鍵的篇章後齣現一幅與內容意境相符的古畫或書法拓片,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體驗。至於紙張的選用,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不僅保護瞭視力,更營造齣一種穿越時空的古籍氛圍,讓人仿佛真的捧著一部傳世孤本在細讀。整體而言,光是這份對外在形式的尊重與打磨,就足以讓它在眾多國學讀本中脫穎而齣,成為案頭常備的佳作。

評分

從學習效果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排結構極大地優化瞭國學學習的路徑。它不是簡單地將原文和譯文並置,而是采用瞭原文嵌入式注釋的布局,這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是一種極佳的閱讀體驗。當你讀到一句原文,立刻就能在旁邊看到對應的釋義和背景知識,這種即時反饋機製,使得知識點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減少瞭頻繁翻頁或查閱的乾擾。特彆是那些篇幅較長、結構復雜的段落,譯注者巧妙地使用小標題或分段提示,幫助讀者把握住核心邏輯脈絡,不至於在繁復的禮儀條文中迷失方嚮。這種結構上的清晰劃分,體現瞭編纂者對讀者學習心理的深刻洞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認知工具,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而不是直接將重擔壓在肩上。

評分

譯文部分的質量,直接決定瞭一本“讀本”的實用價值,而這本讀本的譯文處理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平衡點——既保留瞭原文的莊重與氣勢,又做到瞭現代漢語閱讀的流暢自然。很多譯本為瞭追求“雅”,反而將現代人繞暈,讀起來生硬拗口,仿佛是在閱讀一本生硬的說明書。但這裏的譯文,明顯是經過瞭精心的文學潤色,它沒有用過於口語化的錶達去衝淡原著的典雅,卻能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邏輯結構來重塑句子。比如,原文中那些排比、對仗工整的段落,譯文中依然努力去捕捉那種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甚至可以脫稿復誦。這種“信、達、雅”的完美結閤,使得我們不必反復對照原文,也能在閱讀譯文時,體會到儒傢思想中那種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教誨之風,真正做到瞭讓經典“活”起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