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

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组织编制 著
图书标签:
  • 人防工程
  • 通风设计
  • 建筑标准图集
  • 防空地下室
  • 2007年
  • 合订本
  • FK01-02
  • 建筑工程
  • 人防专业
  • 设计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图创优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1778024
商品编码:283314977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

定价:41.00元

作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组织编制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8017780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图集为07FK01《防空地下室能风设计示例》和07FK0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两册图集的合订本。图集07FK01提供了防空地下室常见的五类共六个典型工程的防护通风设计示例,还根据风量提供了典型滤毒室和进风机房设计大样图。图集07FK02包括防空地下室常用的油网滤尘器、过滤吸收器、换气堵头、防爆波活门、超压自动排气活门、密闭阀门、电动、人为两用风机等设备和毒剂监测设施的安装以及密闭穿墙管的做法详图。
图集设计示例可供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中参考,安装详图可在设计文件中直接引用,施工单位可按图集施工。

目录


目录
编制说明
示例1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通风设计说明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通风平面图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进风原理图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排风原理图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进风口部通风平面图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进风口部通风剖面图
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排风口部通风平面图
示例2 一等人员掩蔽部
一等人员掩蔽部通风设计说明
一等人员掩蔽部通风平面图
一等人员掩蔽部进风原理图
一等人员掩蔽部排风原理图
一等人员掩蔽部进风口部通风平剖面图
一等人员掩蔽部进风口部通风剖面图
一等人员掩蔽部排风口部通风平面图
示例3 二等人员掩蔽所(一)
二等人员掩蔽所(一)通风设计说明
二等人员掩蔽所(一)通风平面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一)进排风原理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一)进风口部通风平剖面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一)排风口部通风平面图
示例4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通风设计说明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通风平面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进风原理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排风原理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进风口部通风平面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进风口部通风剖面图
二等人员掩蔽所(二)排风口部通风平面图
示例5 人防物资库
人防物资库通风设计说明
人防物资库通风平面图
人防物资库通风原理图
人防物资库进风口部通风平剖面图
示例6 防空专业队装备掩蔽部
防空专业队装备掩蔽部通风设计说明及原理图
防空专业队装备掩蔽部通风平面图
防空专业队装备掩蔽部排风口部通风平剖面图
战时通风简要计算表
送风机房布置图
一台300型滤毒室送风机房布置图
一台500型滤毒室送风机房布置图
一台1000型滤毒室送风机房布置图
两台300型滤毒室送风机房布置
两台500型滤毒室送风机房布置图
两台1000型滤毒室送风机房布置图
三台1000型滤毒室送风机房布置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书未包含的主题: --- 图书名称:先进工业控制系统(ICS)架构与网络安全深度解析 内容摘要: 本书《先进工业控制系统(ICS)架构与网络安全深度解析》旨在全面剖析现代工业环境下,尤其是关键基础设施领域中,操作技术(OT)环境所依赖的复杂控制系统架构、通信协议栈以及当前面临的严峻网络安全挑战。本书严格聚焦于信息技术(IT)与操作技术(OT)融合背景下的系统设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实战演练,内容不涉及任何民用或人防工程的建筑规范、通风设计原理或图集标准。 第一部分:现代工业控制系统(ICS)架构演进与核心组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工业控制系统(ICS)从早期的集中式架构向当前分布式、网络化、扁平化架构的演变历程。我们将详细解析当前主流的ICS组件及其功能定位,包括: 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远程终端单元(RTU)的深度解析: 不仅描述其基本逻辑运算能力,更侧重于分析现代高性能PLC/RTU在实时数据处理、边缘计算能力以及与上层系统集成的复杂性。重点对比不同厂商(如西门子、罗克韦尔、施耐德)的硬件平台特性和固件结构差异。 2.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的架构模型: 详细分析SCADA系统中的主站(Master Station/HMI)、数据服务器、历史数据库(Historian)的部署模式。探讨如何构建高可用性(HA)的SCADA集群,以满足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要求,特别是针对能源调度、水务管理等对中断零容忍的场景。 3. 工程工作站与操作员界面(HMI)的安全边界: 探讨HMI在系统中的双重角色——操作界面与潜在的安全入口。分析定制化图形界面设计规范和用户权限管理在HMI层面的实现细节,而非建筑结构或通风布局。 4. 工业网络协议栈的剖析: 详细分析工业通信协议的工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TCP/IP基础上的Modbus/TCP、EtherNet/IP、PROFINET IO,以及专有协议如DNP3、IEC 61850(主要针对电力系统)。重点在于协议的数据帧结构、寻址机制以及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隐患。 第二部分:OT/IT融合环境下的网络安全威胁与风险评估 本部分将ICS安全视为一个独立的、具有高风险特征的领域,完全摒弃对物理防护和空气处理的讨论,专注于逻辑和网络层面的威胁。 1. 针对ICS的关键攻击向量分析: 系统梳理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典型攻击路径,包括供应链攻击(固件植入)、远程访问漏洞利用、内部人员恶意行为(Insider Threat)以及针对特定控制逻辑的干扰攻击(如篡改设定值、逻辑阻塞)。我们将使用真实案例(如Stuxnet、Ukraine Power Grid Attack)来阐述攻击的复杂性。 2. ICS安全风险评估框架: 介绍针对操作技术环境的风险评估方法论,例如ISA/IEC 62443系列标准的风险分析矩阵应用。评估关注点集中于系统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在OT环境下的优先级排序,尤其强调可用性高于保密性。 3. 漏洞管理与补丁部署的特殊性: 探讨由于系统停机成本极高,ICS环境下的漏洞管理与打补丁策略的特殊挑战。分析虚拟补丁(Virtual Patching)、网络分段隔离(Segmentation)作为零停机缓解措施的实施细节,这与标准建筑维护流程毫无关联。 第三部分:构建纵深防御体系:ICS安全防护技术实战 本部分详述了在OT网络中部署有效安全控制的技术手段和最佳实践。 1. 网络微分段与隔离策略: 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工业防火墙(Deep Packet Inspection, DPI)对不同控制域(如控制层、监测层、企业层)进行严格的单向或双向策略控制。内容包括VLAN划分、ACL配置在工业交换机上的部署指南,旨在构建“零信任”的控制网络环境。 2. 资产发现与基线管理: 阐述如何使用无源(Passive)或轻量级主动扫描技术来发现和持续监控ICS资产清单,包括设备型号、固件版本、运行的应用程序和开放的通信端口。强调建立和维护设备行为基线,用于异常检测。 3. 安全事件监控与响应(Detection and Response): 介绍部署专用的工业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必要性。重点分析如何解析特定于工业协议(如DNP3异常报文、Modbus功能码滥用)的安全告警,并建立针对性的事件响应流程(IR Plan),例如在检测到PLC固件被篡改时的隔离和回滚步骤。 4. 安全远程访问与身份认证强化: 探讨安全地管理第三方供应商和内部工程师的远程访问权限。详细介绍多因素认证(MFA)、特权访问管理(PAM)在SCADA系统中的集成方法,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关键控制设备。 第四部分:法规遵从性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面向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讨论全球和区域性的工业网络安全法规要求,例如北美FERC/NERC CIP标准、欧盟NIS指令等,及其对ICS架构设计和安全文档化的影响。同时,展望工业物联网(IIoT)安全挑战的应对策略,如MQTT协议的安全扩展和边缘安全网关的应用。 本书适用对象: 网络安全工程师、ICS系统集成商、负责关键基础设施运营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希望深入了解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的专业人士。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完全侧重于网络、软件、协议和系统架构的深度安全实践。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们做工程咨询的团队来说,一本权威、全面的图集是必不可少的工具。《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正是这样一本令人信赖的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标准化的设计图例,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大量关于人防专业要求的说明。这一点对于确保地下室的防护能力至关重要。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密闭阀、滤毒罐等关键防护设备的选型和安装要求,以及与整个通风系统集成的注意事项。图集中对不同防护等级下所需的通风量、换气次数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为我们进行工程评估和审计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另外,关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书中也有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们项目管理和后期服务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法规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能够帮助我们确保所设计的防空地下室通风系统在满足通风功能的同时,也能够达到国家相关的人防防护要求。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最近一直在为项目寻找关于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的资料,偶然发现了这本《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里面的内容之详实、图纸之精细,让我叹为观止。不仅仅是简单的图例,它还涵盖了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各种设备的选择依据、风道的设计计算、以及在不同复杂条件下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关于空气净化和过滤部分的介绍,非常具体,给出了多种选项和详细的技术参数,这对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的设备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详细说明了不同通风模式的切换逻辑和控制方式,这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类型人防工程的通风设计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贴近实际,能够让我快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书中的图纸标注清晰,符号规范,即使是没有太多经验的设计师也能很快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案例于一体的优秀工具书,绝对是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宝典。

评分

这本《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次及时的“救星”。我最近接手了一个涉及老旧防空洞改造的项目,其中通风系统的更新是重中之重。原有的通风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安全和健康标准。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这本图集。它提供的不仅是设计思路,更是具体的实施方案。我特别惊喜地发现,它针对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老旧地下室,提供了相应的改造建议和通风补强措施。书中关于风道穿越结构时的加固方法,以及如何处理渗透和防潮问题,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而且,它还列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过滤净化设备,并对它们的性能指标、维护要求进行了详细对比,这让我能够根据项目的具体预算和性能要求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图集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排风口和进风口的布置原则,以及如何避免空气短路,都非常实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步骤,帮助我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

评分

作为一个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标准图集的重要性。而这本《FK01~02(2007年合拼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恰恰满足了我在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方面的专业需求。它提供的图集,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的堆砌,更是经过无数专家反复推敲和实践检验的成果。我最看重的是它在设备选型和系统布局上的指导意义。书中针对不同等级的人员疏散能力和防护要求,给出了详尽的设备选型清单和计算方法,这大大减少了我们在初期设计阶段的盲目性。而且,关于风机、过滤器的安装位置、减震措施以及噪声控制等方面,也有非常细致的说明和图示,这对于确保地下室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我也注意到书中关于防火防爆措施的设计,以及与主体结构连接的细节处理,这些都是在实际施工中容易被忽视但又极其关键的部分。总的来说,这本图集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设计基础和清晰的施工指引,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

评分

我是一名初入建筑设计行业的新人,而《FK01~02(2007年合订本)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建筑标准图集)—人防专业》这本书,无疑是我学习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循序渐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的全貌。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基础理论的讲解,比如空气动力学在通风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些基础知识为我理解更复杂的设计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图集部分就如同一个非常直观的“教科书”,我可以通过图纸一步步学习如何绘制风道,如何布置设备,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计算。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处理地下室的潮湿问题,如何降低通风系统的噪音等,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可能接触不到的实用知识。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领域,而是变得清晰明了,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