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的界定-文化强国的一项精品工程
定价:59.00元
作者:陈建明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3096610
字数:
页码: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察二十世纪,是中国画寻求变革自强的时代。七十年代之前,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具象造型美术学派,实践了以西方素描为基础教育来改良中国画的发展方略。
八十年代始,以吴冠中先生为代表的反传统抽象造型美术学派,实践了“笔墨等于零”,“让民族绘画全面国际化”的发展方略。
百年来在西方美学主导下中国画变革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弱化了中国画的遗传基因和中国特色,而趋于“全盘西化”的倾向,无法使中国画走出低谷。
总结二十世纪百年来中国画变革发展的经验,国学家和美术史论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多元一体的发展方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黄河流域八省区文化界的学者们联合研究黄河文化。二〇〇一年出版了《黄河文化丛书》十卷,其中《艺术卷》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重新界定为“黄河山水画派”。
根据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重新界定为“黄河山水画派”的共识,根据古今“北派画风”薪火相传的美学渊源,从二〇〇三年始,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室研究员韩林德先生的指导下,经过十多年的深入研究,终于写成了“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界定”的学术专著。为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的发展,奠定了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目录
众志继往开来重铸北派辉煌
——读《黄河魂·太行情——山西北派画风山水画集》有感(序一)
呼唤山水新北派(序二)
“北派山水”雄风再现(序三)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自序)
章 百代标程的“中国北方山水画派
节 “北方画风”的奠基人——荆浩
第二节 《笔法记》——中国画本体笔墨论的构建
第三节 北方山水画三大家——关仝、李成、范宽
第四节 “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形成的基本因素
第五节 “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 雨后春笋般的当代“北派画风”群体
节 新北派的先河——“长安画派
第二节 荆浩故乡的“三晋黄河山水画派”
第三节 “85新潮”影响下崛起的“中原画风”群体
第四节 高扬“北派雄风”的燕京山水画家群体
第五节 苍茫雄浑的“西北画风”画家群体
第六节 李成故乡的“齐鲁画风”画家群体
第三章 文化强国的一项精品工程
节 审美观兴衰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的界定
第三节 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当代“黄河山水画派”形成的基本因素
第五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第六节 把阳刚大气的审美观推向时代的主流
第七节 关于出版《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精品集》的倡议
后记
附录
荆浩《笔法记》
为追求“大美”境界的“黄河画派”崛起鼓与呼
提倡阳刚大气的民族绘画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陈建明,1941年9月生,山西省临县人。
1962年毕业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科,同年被分配到山西工艺美术厂。
1984年调太原画院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和研究工作。
2001年退休后,出版有《陈建明画集》。
2006年创立“新北派”山水画六法,提出“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参与筹建“黄河画派艺术研究院”的工作。2012年主编《黄河魂·太行情——山西北派画风山水画集》和《黄河画派艺术研究院论文集》。
2014年“黄河魂·太行情——山西山水画展”以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主办单位、黄河画派艺术研究院为承办单位,在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出。
文摘
序言
众志继往开来重铸北派辉煌
——读《黄河魂·太行情——山西北派画风山水画集》有感(序一)
呼唤山水新北派(序二)
“北派山水”雄风再现(序三)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自序)
章 百代标程的“中国北方山水画派
节 “北方画风”的奠基人——荆浩
第二节 《笔法记》——中国画本体笔墨论的构建
第三节 北方山水画三大家——关仝、李成、范宽
第四节 “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形成的基本因素
第五节 “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 雨后春笋般的当代“北派画风”群体
节 新北派的先河——“长安画派
第二节 荆浩故乡的“三晋黄河山水画派”
第三节 “85新潮”影响下崛起的“中原画风”群体
第四节 高扬“北派雄风”的燕京山水画家群体
第五节 苍茫雄浑的“西北画风”画家群体
第六节 李成故乡的“齐鲁画风”画家群体
第三章 文化强国的一项精品工程
节 审美观兴衰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的界定
第三节 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当代“黄河山水画派”形成的基本因素
第五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第六节 把阳刚大气的审美观推向时代的主流
第七节 关于出版《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精品集》的倡议
后记
附录
荆浩《笔法记》
为追求“大美”境界的“黄河画派”崛起鼓与呼
提倡阳刚大气的民族绘画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题目非常具有启发性,尤其是“文化强国的一项精品工程”这个副标题,给我一种宏大叙事的感觉。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画派的艺术风格,更是在将其置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在分析“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的形成,是如何呼应了国家对于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时代诉求。它是否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建构,一种旨在通过艺术语言来凝聚民族认同、彰显国家形象的努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黄河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理符号,是如何被当代艺术家们赋予新的生命和内涵,从而成为一种能够代表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符号。此外,“精品工程”的提法,也让我对书中案例的选取和分析充满了期待。作者是否会重点介绍那些真正代表了这个画派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和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出黄河的壮丽、坚韧、包容等特质,又如何将这些特质与现代人的情感和思考相结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案例,并且有深刻的艺术评论,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当代黄河山水画派”的魅力,并理解它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眼球,那种水墨晕染的意境,配合上“当代黄河山水画派”这样直观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磅礴大气、意蕴深远的画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仅从这个名称和初步的印象来看,它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有时代意义的艺术话题。当今社会,“文化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艺术创作无疑是其中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黄河,这条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将其融入当代山水画创作,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艺术潜力与文化价值。“界定”二字更是点睛之笔,预示着作者可能在梳理、归纳、阐释这个画派的形成、特征、代表人物以及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独特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对“当代黄河山水画派”这一概念进行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阐释,它究竟是某种地域性绘画风格的延伸,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的象征?“精品工程”的说法,则暗示了作者对这个画派的高度认可,并可能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成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黄河这一宏大意象与“山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的。这种结合是否仅仅停留在视觉表现层面,还是更深入地触及了黄河孕育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涵?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满学术深度和文化情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可能是一扇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窗口。
评分仅仅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本着力于“界定”当代中国美术领域一个特定分支的作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来界定这个“黄河山水画派”的。是因为艺术家们普遍选择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作为创作母题,还是说他们的笔墨技法、审美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有的风格特征?或者,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核,是对黄河文明、民族精神的某种当代解读和表达?“界定”这个词,暗示着可能存在模糊地带,作者需要去梳理、区分,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建立新的理论模型。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因为艺术的流派和风格往往是动态发展的,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其轮廓,并探讨其内在逻辑,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价值的工作。“文化强国”这一宏大背景,则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关注度。它是否意味着,作者认为这个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与国家文化战略、民族精神复兴紧密相连?它是否被视为一项旨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民族独特性的“精品工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艺术分析,比如,解析几位核心画家的代表作品,探讨他们是如何在画面中融入黄河元素,以及这些作品是如何体现出某种“当代性”。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直接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为“黄河山水画派”这一概念提供一个扎实且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在当代的艺术研究中,概念的清晰界定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面对一个可能融合了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以及传统笔墨的新生画派时。我设想,作者在书中可能会从多个维度去“界定”这个画派:首先,从地理视角出发,分析黄河流域特有的地貌、气候、人文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其次,从艺术史视角,考察它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渊源关系,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如何继承与创新;再者,从文化哲学视角,探讨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生命哲学在当代山水画中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出一个逻辑严谨、论据充分的学术体系的。书中是否会引经据典,引用大量画作进行分析?是否会采访相关艺术家,听取他们对画派的理解和创作理念?“精品工程”的定位,也让我猜测这本书在写作和编辑上必然是力求精益求精,其呈现的学术水准和艺术品位都应该非常出色。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艺术理论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动向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界定”这个词,立刻引起了我的学术兴趣。我总是对那些试图梳理和清晰化艺术史脉络的作品抱有极大的热情。我设想,作者在书中一定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研究和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艺术实践,使得一些画家可以被归类为“当代黄河山水画派”。这是否包括他们对黄河题材的独特视角,对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创新性运用,亦或是他们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某种集体性的情感或哲学思考?“界定”意味着一种辨析和提炼,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严谨的学术论证,或许会涉及对历史文献的考据,对艺术作品的细致解读,甚至可能包含对艺术家群体访谈的梳理。而“文化强国的一项精品工程”这个副标题,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更宏大的维度。它暗示着,这个画派的出现和发展,并非仅仅是艺术界的自发行为,更可能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划的文化建设成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艺术的探索与国家文化战略联系起来,探讨“黄河山水画派”如何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上,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具体画作的深度剖析,分析其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从而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个画派为何会被视为一项“精品工程”,以及它在当代中国艺术版图上占据怎样的独特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