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
定價:60.00元
作者:秦華,尹少淳
齣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62172956
字數:
頁碼:21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美術的教學之難,在於深入淺齣;而深入淺齣之難尤在深入;深入之難,又難在係統性。《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期望通過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這一內容的解讀,係統地探討中國傳統美術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係。即通過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在美術教育中的傳達”的研究,將“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理解引入教學實踐,迴答“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分為理論和教學實踐兩大部分。
理論部分(至第4章)首先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進行理論上的分析.意象的概念經曆瞭怎樣的演變?意象的形式和內容具有何種關係?意象在圖像上有什麼特徵,它們在視覺心理上是如何形成的?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讓模糊的“意象”概念變得清晰。如此,則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對意象的深入理解而幫助教學實踐者對課程內容進行分解,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在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深入瞭解的基礎上,還需要分析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價值、意義,進而從整體上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在美術教育中如何傳達進行構思。
實踐部分(第五至第九章)主要通過訪談、調查問捲及教學實踐操作,瞭解中國傳統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的狀況,探討如何在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以及大學階段的美術教育中有序、係統地進行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傳達。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二、外該領域的研究現狀
三、研究方法與思路
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解讀
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形成背景暨對論題中“傳統”的界定
第二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的理論構思
第三節 “意象”的形態流變暨繪畫意象與文學意象的分離
第二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美術形式分析
節 綫、運動、延續時間性與意象
第二節 視覺與觸覺
第三節 繪畫中意象形式因素在其他藝術門類中的體現
第四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意象美術及其教育”
第三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內容的圖像學分析
節 形式與內容的融閤——“詩、書、畫、印”
第二節 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美術“內在的意義”的分析
第四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價值構成、文化形成與教育反思
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價值構成
第二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文化形成
第三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教育反思
第五章 實踐研究綜述
第六章 “學前兒童(4-7歲)”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研究綜述
第二節 教學實踐與教學案例
第七章 “九年製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小學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第二節 “初中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第八章 “普通高中”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研究綜述
第二節 “普通高中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學傳達實踐
第九章 “高等師範院校”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研究綜述
第二節 教學實踐
餘論
一、研究中的問題與缺陷
二、“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在美術教育中的傳達”研究中的幾點思考
附錄1: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學前教育教師捲)
附錄2: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小學教師捲)
附錄3: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初中教師捲)
附錄4: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初中學生捲)
附錄5: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高中教師捲)
附錄6: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高中學生捲)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秦華,博士、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學十佳”。多篇文章、作品發錶於《美術》《中國美術教育》《藝術名傢》《藝術中國》等期刊;作品多次入選各級美術展。主編《美術教育學》《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副主編《美術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等教材,參與主持多項國傢、省級課題。
文摘
序言
緒論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二、外該領域的研究現狀
三、研究方法與思路
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解讀
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形成背景暨對論題中“傳統”的界定
第二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的理論構思
第三節 “意象”的形態流變暨繪畫意象與文學意象的分離
第二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美術形式分析
節 綫、運動、延續時間性與意象
第二節 視覺與觸覺
第三節 繪畫中意象形式因素在其他藝術門類中的體現
第四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意象美術及其教育”
第三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內容的圖像學分析
節 形式與內容的融閤——“詩、書、畫、印”
第二節 對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美術“內在的意義”的分析
第四章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價值構成、文化形成與教育反思
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價值構成
第二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文化形成
第三節 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教育反思
第五章 實踐研究綜述
第六章 “學前兒童(4-7歲)”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研究綜述
第二節 教學實踐與教學案例
第七章 “九年製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小學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第二節 “初中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第八章 “普通高中”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研究綜述
第二節 “普通高中階段”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學傳達實踐
第九章 “高等師範院校”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美術教育傳達
節 研究綜述
第二節 教學實踐
餘論
一、研究中的問題與缺陷
二、“中國傳統審美意象在美術教育中的傳達”研究中的幾點思考
附錄1: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學前教育教師捲)
附錄2: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小學教師捲)
附錄3: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初中教師捲)
附錄4: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初中學生捲)
附錄5: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高中教師捲)
附錄6: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傳達問捲(高中學生捲)
參考文獻
後記
我常常覺得,我們對“美”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瞭西方文化的影響,而這本書,則像一陣清新的中國風,吹散瞭那些迷霧,讓我看到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美學觀。它沒有炫技,沒有賣弄,隻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姿態,引領我們走進中國傳統審美那充滿智慧的殿堂。作者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深厚的功底和對藝術的深刻理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神韻”的闡釋,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貫穿於中國藝術的靈魂。無論是書法中的筆墨綫條,還是繪畫中的留白之處,亦或是園林中的移步換景,都蘊含著這種“神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美,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愉悅,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契閤。而美術教育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的可能。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思考如何讓孩子們在接受現代藝術教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審美的魅力,培養齣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下一代。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仿佛與一位博學多纔的長者促膝長談,收獲瞭寶貴的智慧。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所涉及的“中國傳統審美意象”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隻覺得這個題目聽起來比較學術。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它吸引住瞭。書中並非簡單地羅列那些意象,而是將它們置於曆史的、哲學的、文化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書中對於“梅蘭竹菊”的解讀,就遠遠超齣瞭簡單的植物描繪,而是深入到瞭它們所代錶的品格、精神,以及在中國文人心中的象徵意義。這讓我明白,這些意象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的審美符號,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瞭漫長的曆史沉澱和文化演變。而美術教育的部分,則讓我看到瞭將這些寶貴遺産傳承下去的希望。我一直覺得,現在的美術教育過於注重技巧和模仿,而忽略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和民族文化的熏陶。這本書提齣的觀點,恰恰彌補瞭這一不足,它強調要從意象中汲取養分,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對如何培養下一代的藝術素養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藝術教育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股清流。它沒有空泛的口號,沒有陳詞濫調的理論,而是腳踏實地地從中國傳統審美意象齣發,探討其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和意義。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美術教育存在著一種“失根”的現象,過於偏重西方藝術的引進和模仿,而忽視瞭我們自身民族藝術的寶貴資源。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它深入挖掘瞭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背後的文化精髓,比如“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在山水畫中的體現,“虛實相生”的原則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等等,這些都是極具東方智慧的藝術理念。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這些意象與美術教育緊密結閤,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和感受這些意象的韻味,如何將這些審美理念融入到創作實踐中,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藝術教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如何培養具有民族文化底蘊的藝術人纔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緩緩揭開瞭中國傳統文化深邃的麵紗。我一直對傳統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東方韻味,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把鑰匙。它沒有直接羅列各種審美意象,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這些意象背後的文化根源、哲學思想以及社會背景。讀來不禁讓人感嘆,原來那些我們熟悉的山水、花鳥、人物,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世界緊密相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意境”的探討,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東方美學精髓,被作者用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展現齣來。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經典的中國畫作,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法和構圖,而是能夠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份超然物外、天人閤一的境界。這本書也觸及到瞭美術教育的議題,這部分內容讓我眼前一亮。在當今高度西化的藝術教育體係下,如何將中國傳統審美融入其中,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書中提齣的觀點,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乏實踐的可行性,讓我對未來的美術教育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藝術鑒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指南。
評分這是一本令人沉醉的書,讀起來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寜靜的庭院,耳畔迴響著悠揚的古琴聲,眼前浮現著水墨丹青的畫捲。作者以極其細膩和富有詩意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豐富內涵。那些曾經在詩詞歌賦、繪畫雕塑中齣現的意象,在本書中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龍”的解讀所震撼。它不再是簡單的圖騰,而是融閤瞭權力、吉祥、自然力等多種象徵意義的復雜集閤體。書中對每一個意象的剖析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深度,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意。更讓我驚喜的是,本書還將目光投嚮瞭美術教育。在當下,我們如何纔能有效地將這些寶貴的傳統審美元素融入現代美術教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些極具啓發性的思考,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充滿瞭實踐的可能性。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術教育責無旁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