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
定价:60.00元
作者:秦华,尹少淳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62172956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美术的教学之难,在于深入浅出;而深入浅出之难尤在深入;深入之难,又难在系统性。《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期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这一内容的解读,系统地探讨中国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美术教育中的传达”的研究,将“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理解引入教学实践,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分为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大部分。
理论部分(至第4章)首先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意象的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意象的形式和内容具有何种关系?意象在图像上有什么特征,它们在视觉心理上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让模糊的“意象”概念变得清晰。如此,则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对意象的深入理解而帮助教学实践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析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意义,进而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美术教育中如何传达进行构思。
实践部分(第五至第九章)主要通过访谈、调查问卷及教学实践操作,了解中国传统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状况,探讨如何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以及大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有序、系统地进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传达。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解读
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形成背景暨对论题中“传统”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的理论构思
第三节 “意象”的形态流变暨绘画意象与文学意象的分离
第二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形式分析
节 线、运动、延续时间性与意象
第二节 视觉与触觉
第三节 绘画中意象形式因素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体现
第四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意象美术及其教育”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内容的图像学分析
节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诗、书、画、印”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内在的意义”的分析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文化形成与教育反思
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文化形成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教育反思
第五章 实践研究综述
第六章 “学前儿童(4-7岁)”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与教学案例
第七章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小学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二节 “初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八章 “普通高中”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普通高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学传达实践
第九章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教学实践
余论
一、研究中的问题与缺陷
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美术教育中的传达”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附录1: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学前教育教师卷)
附录2: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小学教师卷)
附录3: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教师卷)
附录4: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学生卷)
附录5: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教师卷)
附录6: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学生卷)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秦华,博士、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学十佳”。多篇文章、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美术教育》《艺术名家》《艺术中国》等期刊;作品多次入选各级美术展。主编《美术教育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副主编《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教材,参与主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
文摘
序言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解读
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形成背景暨对论题中“传统”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的理论构思
第三节 “意象”的形态流变暨绘画意象与文学意象的分离
第二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形式分析
节 线、运动、延续时间性与意象
第二节 视觉与触觉
第三节 绘画中意象形式因素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体现
第四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意象美术及其教育”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内容的图像学分析
节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诗、书、画、印”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内在的意义”的分析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文化形成与教育反思
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文化形成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教育反思
第五章 实践研究综述
第六章 “学前儿童(4-7岁)”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与教学案例
第七章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小学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二节 “初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八章 “普通高中”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普通高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学传达实践
第九章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教学实践
余论
一、研究中的问题与缺陷
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美术教育中的传达”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附录1: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学前教育教师卷)
附录2: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小学教师卷)
附录3: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教师卷)
附录4: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学生卷)
附录5: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教师卷)
附录6: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学生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艺术教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没有空泛的口号,没有陈词滥调的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从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出发,探讨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美术教育存在着一种“失根”的现象,过于偏重西方艺术的引进和模仿,而忽视了我们自身民族艺术的宝贵资源。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象背后的文化精髓,比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虚实相生”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极具东方智慧的艺术理念。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这些意象与美术教育紧密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这些意象的韵味,如何将这些审美理念融入到创作实践中,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培养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艺术人才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我常常觉得,我们对“美”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本书,则像一阵清新的中国风,吹散了那些迷雾,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观。它没有炫技,没有卖弄,只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引领我们走进中国传统审美那充满智慧的殿堂。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厚的功底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神韵”的阐释,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中国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书法中的笔墨线条,还是绘画中的留白之处,亦或是园林中的移步换景,都蕴含着这种“神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而美术教育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的可能。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接受现代艺术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的魅力,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下一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仿佛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促膝长谈,收获了宝贵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缓缓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深邃的面纱。我一直对传统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韵味,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把钥匙。它没有直接罗列各种审美意象,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哲学思想以及社会背景。读来不禁让人感叹,原来那些我们熟悉的山水、花鸟、人物,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世界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意境”的探讨,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学精髓,被作者用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展现出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经典的中国画作,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法和构图,而是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本书也触及到了美术教育的议题,这部分内容让我眼前一亮。在当今高度西化的艺术教育体系下,如何将中国传统审美融入其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可行性,让我对未来的美术教育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指南。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所涉及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只觉得这个题目听起来比较学术。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它吸引住了。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意象,而是将它们置于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对于“梅兰竹菊”的解读,就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植物描绘,而是深入到了它们所代表的品格、精神,以及在中国文人心中的象征意义。这让我明白,这些意象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审美符号,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演变。而美术教育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将这些宝贵遗产传承下去的希望。我一直觉得,现在的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巧和模仿,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强调要从意象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如何培养下一代的艺术素养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沉醉的书,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庭院,耳畔回响着悠扬的古琴声,眼前浮现着水墨丹青的画卷。作者以极其细腻和富有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丰富内涵。那些曾经在诗词歌赋、绘画雕塑中出现的意象,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龙”的解读所震撼。它不再是简单的图腾,而是融合了权力、吉祥、自然力等多种象征意义的复杂集合体。书中对每一个意象的剖析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深度,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将目光投向了美术教育。在当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将这些宝贵的传统审美元素融入现代美术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充满了实践的可能性。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教育责无旁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