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 李延喜著 9787501786251

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 李延喜著 97875017862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延喜著 著
图书标签:
  • 次贷危机
  • 房地产泡沫
  • 金融危机
  • 经济学
  • 投资
  • 风险管理
  • 房地产市场
  • 金融市场
  • 李延喜
  • 危机应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1786251
商品编码:295042870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

定价:32.00元

作者:李延喜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501786251

字数:220000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美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了什么?如何酿成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冲击?会发生“中国版次贷危机”吗?中国房价走向何方,中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大比拼。掌握房价走势的预测方法。
次贷危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泡沫的破裂。泡沫就像一个幽灵,游荡在地球村,骚扰着众多人的生活。
美国面临新经济泡沫破灭危机,通过大幅降息用一个泡沫代替了前面一个泡沫实体层面并未有大的改观。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基本是个无解的难题。
某些时候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与羊群有些相似,这些特征对于催生泡沫“功不可没”,无论郁金香泡沫事件、南海公司泡沫事件还是美国次贷危机。
房价会不会涨、值不值得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很可能如“羊群效应”所描述的那样,采取几乎一致的行动——投机者疯狂抛售楼盘,购房者“隔岸观火”、“持币观望”,这将对房地产业形成致命打击。
2006年,我国35个主要大中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大于警戒线6,有11个城市超过10,深圳和北京则已超过13。这些城市的居民购房压力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

内容提要


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金融风暴已经刮了一年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房价也表现出“成交量猛跌”、“价格徘徊”等与美国次贷危机类似的特征——这是“中国版次贷危机”的预兆吗?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书力求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首先为您详细解读次贷危机的成因——揭秘次级债券、讲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讨论次贷危机的本质。然后帮您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是否会导致“中国版次贷危机”——讨论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关于“中国版次贷危机”的争论,并用通俗的语言和大量图表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走势和泡沫程度进行剖析,后就如何避免“中国版次贷危机”提出建议。
本书给出了预测房价走势的方法,希望能指导房地产市场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延喜,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会计学博士后。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 目前从事财务管理、价值评估、房地产投资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主持企业委托课题多项,咨询范围涉及企业改制、财务

文摘


序言



《金融巨浪:全球经济的暗流与反思》 序言 21世纪初,全球经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这场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了金融格局,也让无数家庭和企业遭受重创。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经济周期波动,更是金融体系深层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是对现代金融理论与监管的一次严峻拷问。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这场金融巨浪,深入剖析其起源、演变、影响,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构建更稳健、更具韧性的未来金融体系提供深刻的洞见。 第一章:孕育危机的温床——宽松货币与金融创新 21世纪初,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环境持续时间之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为金融市场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也鼓励了投资者追逐更高的回报。与此同时,金融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不断被开发和应用。这些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分散风险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低利率的诱惑: 长期以来维持的低利率环境,使得传统的低风险投资收益微薄,促使大量资金涌入风险更高的资产类别,如房地产和股票。这推高了资产价格,并催生了资产泡沫的风险。 金融工程的迷宫: 金融衍生品和复杂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最初是为了分散风险和提高流动性。然而,它们复杂的结构和不透明的定价机制,使得风险难以被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当底层资产出现问题时,这些复杂的工具反而成为了风险传播的放大器。 监管的滞后与缺位: 金融创新往往走在监管前面。监管机构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产品和交易模式时,往往反应滞后,未能及时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对某些金融机构的过度放任,以及监管套利现象的普遍存在,都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泡沫的膨胀与破裂——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与失控 在宽松货币和金融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仿佛永无止境。许多人将房地产视为最安全的投资,购房热情高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全民炒房”的现象。 信贷的过度扩张: 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松了贷款标准,尤其是对次级抵押贷款的发行。许多信用记录不佳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贷款,这导致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迅速膨胀。 “借新还旧”的游戏: 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借款人能够通过抵押房产不断借款,用于偿还旧的贷款或进行新的投资。这种“借新还旧”的模式,掩盖了底层资产的真实风险,也使得整个体系对房价下跌极为敏感。 评级机构的失职: 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复杂的金融产品时,未能独立和审慎。它们授予了大量存在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过高的评级,误导了投资者,助长了泡沫的膨胀。 泡沫的破裂: 当房价增长势头减缓甚至出现下跌时,大量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违约率开始飙升,这直接冲击了持有这些贷款或相关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房地产市场的崩盘,成为了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第三章:连锁反应——金融机构的危机与传导 房地产市场的破裂,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原本看似分散的风险,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机构间的紧密联系,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资产价值的蒸发: 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导致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资产的价值急剧缩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面临巨额亏损。 流动性危机: 银行间相互不信任,市场信心崩溃。金融机构为了自保,停止向其他机构提供贷款,导致全球信贷市场陷入停滞,即所谓的“流动性危机”。 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与重组: 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如雷曼兄弟的倒闭,成为了危机的标志性事件。它们的破产引发了市场恐慌,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他金融机构则面临破产边缘,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救助或进行大规模重组。 跨国传导效应: 现代金融体系的全球化特征,使得危机迅速跨越国界。一家机构的困境,可能通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和负债,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 第四章:波及全球——实体经济的重创与复苏之路 金融危机的最终影响,体现在了实体经济的萎缩和民生的艰难。金融市场的动荡,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 信贷紧缩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机构停止放贷,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营运资金和投资贷款。许多企业面临倒闭和裁员的风险,导致失业率飙升。 消费信心下降: 经济前景不明朗,个人财富缩水,导致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消费需求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下行压力。 全球贸易萎缩: 随着各国经济的衰退,国际贸易也遭受重创。全球范围内的需求下降,导致出口量减少,许多依赖出口的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政府的干预与救助: 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包括降息、降税、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救助。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但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的债务负担和通胀风险。 复苏的艰难与挑战: 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经济需要克服结构性问题,解决债务问题,并重新建立起市场的信心。 第五章:反思与前瞻——金融体系的改革与未来 这场金融危机,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框架。 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危机暴露了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例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以及对“大而不能倒”机构的管控。 提升金融透明度的重要性: 金融创新带来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是危机的根源之一。未来的金融体系需要更加透明,让投资者和监管者能够清晰地了解风险的来源和传播路径。 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金融机构需要建立更强大、更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和潜在的风险。 警惕资产泡沫的反复: 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但资产泡沫的风险依然存在。货币政策的运用需要更加审慎,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新的泡沫。 全球金融合作的重要性: 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共同应对。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共同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金融的本质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福祉。在追求金融创新和效率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对社会公平和民生带来的影响。 结语 《金融巨浪:全球经济的暗流与反思》不仅仅是对一场历史性金融危机的回顾,更是对金融本质、风险控制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入探讨。通过对危机的剖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繁荣和可持续的全球金融未来。这场巨浪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引我们走向更成熟、更理性的金融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一部经济史的缩影。次贷危机,这个词汇承载了太多过去的记忆,无论是金融机构的轰然倒塌,还是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都让人心有余悸。而房地产泡沫,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我看到作者是李延喜,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感,让人相信他能够对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去阐述次贷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还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缺失?同时,我也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很感兴趣,是信贷扩张的过度,还是投机资本的炒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些危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让我们理解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规避潜在的风险。

评分

“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光是这几个词就足以吸引住一个对经济学略有了解的人。我记得那段时间,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关于金融崩溃、房市下跌的消息,让人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摇摇欲坠。这本书由李延喜著,他的名字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有深度、有分量的作品。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是利率政策的失误,还是监管的漏洞?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又涉及了哪些因素?是投资者的贪婪,还是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模型,或者是一些生动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或许,这本书还会探讨一些关于金融创新的风险,以及如何平衡金融发展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经济概念,并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投资和生活中,能够做出更审慎的判断。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时期。次贷危机,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丝阴谋论的味道,让人不禁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全球性金融震荡。而房地产泡沫,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一直对那些宏大的经济理论和事件的背后逻辑感到好奇,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去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到那个地步的。这本书的作者李延喜,听起来就是一个能够洞察经济本质的学者。我期待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比如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以及银行过度放贷的行为。同时,我也想知道,房地产泡沫是如何被吹大,又是什么力量最终戳破了它。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在应对类似危机时的策略和效果?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能为读者提供一些警示和思考,让我们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能够更加理性,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搭配上“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这些字眼,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过去几年经济风暴的回顾。我记得当时整个世界都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搅动,金融市场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而房地产,这个许多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更是首当其冲,价格的疯狂上涨和随后的崩塌,让人心有余悸。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想为我们梳理清楚那段复杂而又深刻的经济事件。作者李延喜,名字本身就透着一股严谨和学者的风范,让人期待他能以专业的视角,抽丝剥茧,揭示出次贷危机是如何酝酿、如何爆发,以及房地产泡沫又是如何形成和破灭的。我特别好奇的是,他会从哪些具体的案例入手,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还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微妙变化?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这些危机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毕竟,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最终都会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的钱包和未来的生活规划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如何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光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能勾起我对过去几年经济动荡的回忆。我记得当时,金融市场就像失控的列车,而房地产,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梦想的领域,也经历了一轮疯狂的上涨和随后的崩盘。这本书的作者李延喜,他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专业学者的气质,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剖析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是金融监管的失效,还是道德风险的蔓延?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又牵涉到了哪些具体的经济变量?是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还是市场预期的非理性波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揭示出隐藏在繁荣之下的脆弱性,以及在危机爆发时,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是如何应对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以及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