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头颈外疾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耳鼻咽喉头颈外疾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清泉,许昱 著
图书标签:
  • 耳鼻咽喉科
  • 头颈外科
  • 并发症
  • 鉴别诊断
  • 临床治疗
  • 医学
  • 外科学
  • 疾病
  • 诊断学
  • 手术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2366650
商品编码:296540538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疾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定价:38.00元

作者:华清泉,许昱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23666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并发症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全面重点地阐述了临床上此类疾病所可能引起的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诊断及其治疗。本书由长期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教授亲笔撰写,内容全面,语言简练,并充分参考了该领域外一些*研究进展,实用性强,是作者们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神经影像学:从基础到临床应用 本书旨在为神经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神经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现代神经影像学专著。 本书内容聚焦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监测中,各项先进影像技术的原理、操作规范、图像解析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力求在理论深度与临床实用性之间取得完美平衡,确保读者不仅理解“如何做”,更能洞察“为何如此做”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第一部分:神经影像学基础与技术原理 本部分将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地基。 第一章:神经影像学概述与发展历程 1.1 神经影像学的角色与地位: 探讨神经影像学在现代医学,特别是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及神经康复领域中的不可替代性。 1.2 历史沿革与技术迭代: 从早期的X线平片到CT、MRI的诞生,再到功能性成像(fMRI、PET)的出现,梳理技术演进的关键节点。 1.3 现代神经影像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讨论数据处理、伪影控制、多模态融合以及人工智能在诊断流程中的整合潜力。 第二章: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深度解析 2.1 CT物理基础与成像原理: 详细阐述X射线衰减、重建算法(如FDK算法)和体素概念。 2.2 常规CT与CTA/CTP的应用: 重点讲解平扫、增强扫描(对比剂药代动力学与肾脏安全性)及其在急性缺血、出血和血管性病变中的决策作用。 2.3 CT伪影的识别与校正: 金属伪影、运动伪影的处理策略,以及如何避免因伪影导致的误诊。 第三章:磁共振成像(MRI)的原理与技术进阶 3.1 MRI信号的产生与组织对比度: 深入剖析T1、T2弛豫时间、质子密度(PD)的物理基础,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脉冲序列(SE, GRE, FLAIR等)来优化对比度。 3.2 高级MRI序列技术详解: 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 在急性卒中、肿瘤水肿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定量应用。 灌注加权成像(PWI): 基于ASL(动脉自旋标记)和CBF/CBV测量的原理及其在缺血半暗带和肿瘤血管生成评估中的价值。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对静脉畸形、微出血和铁沉积的超高敏感性检测。 3.3 MRI兼容性与安全性: 深入探讨强磁场环境下的安全操作规程,特殊植入物的评估标准。 第四章:分子影像学与功能性成像 4.1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基础: 放射性示踪剂的药理动力学、半衰期及其在神经肿瘤代谢评估中的作用(如FDG PET)。 4.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BOLD效应的生理基础,静息态(rs-fMRI)与任务态(task-fMRI)的应用,在脑功能区定位和网络分析中的地位。 4.3 PET/CT与PET/MRI的融合优势: 讨论多模态成像如何提供解剖、结构与代谢信息的一体化视图。 第二部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 本部分将临床案例与影像特征紧密结合,系统性地介绍主要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5.1 急性缺血性卒中: 识别“缺血核心”与“缺血半暗带”,时间窗内的影像学演变规律,以及溶栓/取栓治疗的影像学监测指标(如溶栓栓塞风险评估)。 5.2 脑出血的分类与病因: 高血压性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相关的微出血灶、动静脉畸形(AVM)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5.3 动脉狭窄与闭塞: MRA/CTA在颈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夹层诊断中的规范化流程。 第六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炎症性疾病 6.1 细菌性脑膜炎与脑炎: 早期CT/MRI的敏感性局限性与典型增强模式。 6.2 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症): 依据McDonald标准对病灶的形态学(Dawson手指)、水肿程度和慢性病变的评估。 6.3 副感染性神经系统综合征: 识别与原发病灶不一致的影像学表现。 第七章:神经肿瘤的影像学评估 7.1 原发性脑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胶质瘤(WHO分级)、脑膜瘤、垂体腺瘤的特征性强化模式、钙化和囊变。 7.2 肿瘤分级与分子影像相关性: 如何利用PWI和DWI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如IDH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影像表现的关联)。 7.3 继发性肿瘤(转移瘤): 单发与多发转移灶的特征,与原发灶的影像学特征对比。 7.4 影像指导下的治疗反应评估(RANO标准): 评估放疗和化疗后的肿瘤体积变化与活性变化。 第八章: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脑变性 8.1 阿尔茨海默病(AD): 海马体和内侧颞叶的萎缩评估,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PET的最新进展。 8.2 路易体痴呆(DLB)与额颞叶痴呆(FTD):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分析。 8.3 帕金森病及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 DAT扫描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特殊领域与新兴技术应用 本部分关注神经影像学的前沿和特定临床场景的应用。 第九章:颅脑创伤与术后评估 9.1 急性TBI的决策树: 明确诊断硬膜外、硬膜下、脑挫裂伤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何时需要手术干预。 9.2 慢性创伤后遗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特点及再出血的影像学征象。 9.3 术后颅内积气、血肿和水肿的监测与管理。 第十章:椎管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10.1 脊髓压迫的定位与定性: 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的MRI表现。 10.2 脊髓肿瘤的分类: 神经鞘瘤、髓外占位与脊髓内占位的鉴别诊断。 10.3 脊髓血管性病变: 动静脉瘘(AVF)和动静脉畸形(AVM)的MRV/DSA联合评估。 第十一章:神经影像的人工智能与定量分析 11.1 深度学习在图像分割与识别中的应用: 自动病灶分割、量化体积与形态学改变。 11.2 预测模型构建: 利用影像组学(Radiomics)特征预测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 11.3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讨论如何通过AI辅助工具保证多中心研究和日常诊断的图像质量一致性。 结语: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案例,构建一个完整的神经影像学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提升对复杂神经疾病的诊断精度和治疗决策的准确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而是直接用醒目的字体标明了书名,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本是医学领域的新手,对于耳鼻喉科的疾病,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手术后并发症,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市面上的教材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如何鉴别那些相似的临床表现,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缺乏足够的实战指导。因此,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最初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知识。然而,翻开前几页,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深度研究报告的合集,详细地剖析了各种疾病在不同阶段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比如,它对某个特定手术后早期渗血和晚期感染性出血的鉴别描述得极为细致,从血流动力学变化到局部组织反应的微观层面都有涉及。这种深度的分析,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理论,希望在临床实践中提升自己“火眼金睛”的医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不同“为什么”背后的处理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注重图文并茂的结合,但这里的“图”并非那种简单的解剖示意图,而是包含了大量真实的术后影像资料和病理切片分析图。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喉癌术后吞咽功能障碍这一章节的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功能恢复的宏观描述上,而是深入到神经支配和肌肉代偿机制的层面进行分析。例如,书中用几页篇幅详细对比了不同保喉手术方案对舌咽神经分支的损伤程度与术后吞咽构音效果的量化关联。这种将分子生物学发现、影像学证据与临床疗效直接挂钩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迫使我跳出传统的临床思维定式,去思考每一个操作对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可能产生的细微影响。对我这种习惯于“教科书式”学习的读者来说,这种强烈的现实冲击感,是许多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本“临床经验的密码本”。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多地体现在其对“差异化诊断”这一核心环节的极致强调上。在耳鼻喉头颈外科的实践中,很多急性症状是高度重叠的,比如眩晕、听力下降,或者咽痛、发热。这本书巧妙地设置了大量的“对比分析栏目”,专门用来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病症。举例来说,它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颞骨骨折后迟发性脑脊液漏”与“慢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并发的颅内压改变”在影像学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通过动态的听觉诱发电位来辅助判断。这种对“相似性中的差异性”的深度挖掘,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强的批判性思维和细节观察能力。它不仅仅教授了如何诊断疾病,更教会了如何在海量的临床信息中,剥离出那个最关键的、决定治疗方向的独特标志。这对于任何追求精准医疗的临床医生来说,都是一次对思维模式的系统性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这可能对初学者构成一定的门槛。它似乎是写给那些已经身经百战、能够迅速解码专业信息的同仁们看的。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耳源性颅内压增高的非典型表现”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多篇近十年的国际顶级期刊研究数据,将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与内耳迷路炎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进行了复杂的数学建模分析。这种高度学术化的表达,透露出作者团队在某一特定亚专科领域内深厚的积淀和对前沿研究的紧密追踪。它不是那种用来普及知识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旨在推动专业边界拓展的“学术工具书”。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严格的逻辑校验和临床数据的反复验证,少有煽情或概括性的陈述,一切都以证据为基石。

评分

我是一个追求高效阅读体验的人,因此对书籍的逻辑结构非常敏感。这本书的章节划分显得极为务实和以问题为导向。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按照解剖部位或疾病的病因学进行线性铺陈,而是直接以临床上最棘手的“并发症集群”为核心进行组织。例如,“术后急性喉水肿的鉴别与快速干预流程”这一部分的结构,首先呈现了三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水肿(过敏反应、机械损伤、血管源性水肿)的现场表现差异,接着是针对每一种情况的用药剂量和时机的精确界定,最后还附加了一个详细的决策树图表。这种“直击痛点”的组织方式,对于那些在急诊室或手术室中需要迅速做出关键判断的专业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仿佛是你床边的一位资深导师,在你面临困境时,能够立刻递给你最精准、最及时的应对策略,而不是让你去翻阅厚厚的章节目录寻找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