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融危机救助:理论与经验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张荔,罗春婵,孙颖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49595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金融危机的严重危害促使人类希望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防范、化解或者弱化危机的冲击,金融危机救助理论应运而生,而且,金融危机特点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危机救助理论不断创新。在当代背景下,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现代经济、金融的主要特征,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和传导途径更加复杂,波及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不断扩大,金融危机救助的必要性也随之提高。但是,传统的救助理论无法指导新经济金融形势下的危机救助实践,所以,迫切需要对金融危机救助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围绕历史与现实两条主线,对金融危机救助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方法进行阐述,不仅对金融危机救助的内涵进行界定,也对危机救助的主体和客体进行扩展,不仅基于不同的经济、金融理论对危机救助进行理论分析,也对历次危机救助实践加以总结和归纳:不仅对危机救助的新形式——国际联合救助进行研究,对联合救助机制的建立和效率的改进进行思考,也对危机救助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对危机救助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搭建起金融危机救助系统研究的框架,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保障经济金融的平稳健康运行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金融危机救助概述:含义与内容
1.1 金融危机救助的内涵与必要性
1.1.1 金融危机救助的缘起
1.1.2 金融危机救助内涵的发展与完善
1.1.2.1 狭义的金融危机救助——后贷款人
1.1.2.2 广义的金融危机救助——全面救助
1.1.3 金融危机救助必要性解读
1.1.3.1 危机救助有助于改善市场失灵
1.1.3.2 危机救助有助于阻止危机传导
1.1.3.3 危机救助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
1.2 金融危机救助的主体与客体
1.2.1 金融危机救助的相关主体及救助的边界.
1.2.1.1 金融危机救助的主体
1.2.1.2 危机救助的边界——从救助主体角度
1.2.2 金融危机救助的相关客体及其义务
1.2.2 1金融危机救助的客体
1.2.2.2 救助对象的义务——从救助客体角度.
1.3 金融危机救助的手段与措施
1.3.1 金融危机救助中的货币政策及其运用.
1.3.2 金融危机救助中的财政政策及其运用
1.3.3 金融危机中其他政策措施及其运用
1.4 金融危机救助的新趋势
1.4.1 危机救助主体的多样化
1.4.2 危机救助领域的不断扩大
1.4.3 危机救助对象的规模较大
1.4.4 危机救助工具的不断创新
1.4.5 危机救助行动的国际合作
2 金融危机救助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2.1 基于后贷款人理论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解释
2.1.1 后贷款人理论的核心问题
2.1.1.1 后贷款人的目标
21.1.2 后贷款人的主体
2.1.1.3 后贷款人的客体
2.1.1.4 后贷款人的措施
2.1.2 后贷款人功能的扩展与演进
2.1.2.1 后贷款人目标的扩展
2.1.2.2 后贷款人主体的扩展
2.1.2.3 后贷款人客体的扩展
2.1.2.4 后贷款人救助措施的扩展
2.2 基于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解释
2.2.1 古典学派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解释
2.2.2 凯恩斯学派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解释
2.2.3 其他学派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解释
2.2.3.1 新自由主义学派对危机救助的解释
2.2 3.2 凯恩斯主义后继学派对危机救助的解释
2.3 基于金融脆弱性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解释’
2.3.1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2.3.1.1 金融脆弱性的经典理论
2.3 1.2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对金融危机救助的解释
2.3.2.1 金融机构脆弱性视角下的危机救助
……
3 20世纪全球金融危机的援助实践:措施与效果
4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 援助实践:比较与启示
5 金融危机丢份儿国际联合援助:机理与运作
6 金融危机救助的效应分析:成本与收益
参考文献
张荔,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融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年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体制比较等领域,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经济评论》、《金融时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出版了《金融自由化效应分析》、《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比较》、《虚拟银行革命》、《风险投资漫谈》等专著、译著10余部,主持并参加多个*、省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励。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他从金融市场失灵的根源出发,逐步引申到不同类型的市场泡沫,如房地产泡沫、股票泡沫等,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泡沫破裂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模型的构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和修正他的理论。书中引用了许多学者和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让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传染效应”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金融危机的全球传播机制,以及在信息不对称和恐慌情绪的作用下,危机如何迅速扩散。在救助措施方面,作者对不同政策工具的优劣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他讨论了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同时,他也深入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救助中的角色,以及其贷款条件对受援国的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更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引导读者去理解金融危机演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最佳的救助策略可能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将复杂的金融理论与生动的现实案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阐述金融危机救助的理论框架时,充分借鉴了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但更进一步,他深入探讨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QE)和负利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和局限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道德风险”这一概念的解读,作者通过历史事件,如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的连锁反应,生动地展示了政府干预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审慎监管来规避。同时,书中也详细分析了财政政策在救助中的角色,包括财政刺激的规模、时机以及对公共债务的影响。除了理论探讨,作者还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回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救助实践。从美国拯救银行业的TARP计划,到欧洲央行在欧债危机中的角色,再到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四万亿投资,这些案例都提供了丰富的实证依据。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措施简单地归为成功或失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对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政府在危机中的作用,提供了深刻的洞察,让我对如何建立更具韧性的经济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金融危机复杂世界的大门。作者在开篇就点出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详细阐述了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如何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同时也为危机救助提供了潜在的工具。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论述所吸引,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为何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以及代理问题如何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书中对不同国家在金融危机救助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时机、力度以及政策组合对危机解决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例如,作者在讨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详细对比了美国和欧洲在处理不良资产和拯救金融机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为何导致了不同的复苏路径。书中还探讨了金融监管的演进,从巴塞尔协议到多德-弗兰克法案,分析了各国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努力和挑战。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将金融危机的理论和经验进行罗列,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帮助读者理解金融体系的内在运行逻辑,以及如何在危机面前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危机救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现代经济体系脆弱性与韧性辩证关系的深刻剖析。作者在理论探讨部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金融加速器、金融顺周期性等前沿概念,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概念如何在危机演变中扮演重要角色。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量化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长期影响,包括失业率、产出损失以及收入不平等加剧等问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体制性风险”的论述,作者分析了各国在金融监管、中央银行独立性以及法律框架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这些缺陷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温床。在案例研究方面,本书涵盖了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的广泛经验,从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到东亚的金融危机,再到近年来的主权债务危机,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他深入探讨了不同救助模式的有效性,包括IMF的救助条件、国际社会的协调合作以及单边救助的利弊。书中对于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管理框架,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全球金融体系运作规律,以及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挑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经济韧性的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再到亚洲金融风暴,几乎涵盖了近几十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危机爆发的根源,比如监管失灵、过度金融创新、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等。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宏观层面的原因时,并没有忽略微观个体层面的影响。书中穿插了一些案例研究,讲述了普通家庭、小型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挣扎求生,以及一些成功的自救故事。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金融危机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挑战。作者在探讨救助措施时,也展现了极大的思辨性,他并没有简单地赞颂或批评某一种救助方式,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策效果,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副作用。例如,关于“大而不倒”的争议,书中就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既阐释了其必要性,也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对于想要理解金融危机复杂性,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研究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