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
定價:45.00元
售價:30.6元,便宜14.4元,摺扣68
作者:劉曉勇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2308312
字數:
頁碼:2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00kg
《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從五個方麵展開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一是多角度、係統地闡述銀行監管的基本原理,為有效性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二是具體討論銀行監管有效性的涵義和有效性的評價標準;三是以銀行體係的風險管理與單個銀行的風險控製兩個視角為經,以銀行監管的收益與成本約束兩個方麵為緯,討論影響銀行監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四是在進一步分析影響銀行監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基礎上,構建銀行監管框架,並且基於框架評價銀行監管的有效性;五是探討提高我國銀行監管有效性的現實途徑。
劉曉勇,1963年齣生,湖北省孝感市人,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應用數學專業畢業,先後獲得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研究生部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供職於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部,主要研究方嚮為經濟金融理論、金融監管、銀行風險管理等領域。在《經濟社會體製比較》、《金融研究》、《中國金融》、《金融時報》等報刊發錶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20餘篇。
這本《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坦白說,和我最初想象的書籍內容有所不同。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提供實操性建議,或者至少是深入剖析特定國傢銀行監管框架的著作,例如詳細介紹巴塞爾協議的演變,或者分析某個監管機構的決策過程。然而,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更偏嚮於金融理論與曆史的梳理,而非具體的監管案例。它更像是在鋪陳一個宏大的背景,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解釋金融市場為何需要監管,以及監管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書中探討瞭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監管的缺失或過度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並對一些經典的金融理論,如“金融恐慌”理論進行瞭深入的闡述。它還涉及瞭國際金融體係的演變,以及全球化背景下銀行監管麵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我發現書中用瞭很多篇幅去討論金融創新與監管的“貓鼠遊戲”,以及監管如何影響金融機構的行為模式。雖然沒有直接的“有效性”的量化分析,但它通過理論推演,揭示瞭影響監管有效性的各種因素,包括信息獲取、執行能力、政治壓力等等。閱讀這本書,仿佛是在迴溯金融監管的曆史長河,理解它是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調整和演進的。如果你想瞭解金融監管的“為什麼”和“怎麼來的”,這本書會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但如果你想尋找具體的“如何做”的答案,可能需要另尋他處。
評分這本書《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給我帶來瞭非常新鮮的視角,它並沒有落入俗套地去討論現有的銀行監管條文有多麼嚴格或者寬鬆,而是將視角拔高到瞭金融穩定和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的層麵。它更像是一篇關於金融“生態係統”構建的學術論文,深入探討瞭銀行在整個經濟體係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為何一個健康的銀行體係對於經濟增長至關重要。書中反復強調瞭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代理問題等金融市場固有的“基因缺陷”,以及這些缺陷是如何導緻金融危機爆發的。同時,它也闡述瞭監管的根本目的,並非壓製金融創新,而是為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清晰、穩定、可預期的環境。它還討論瞭監管的“外部性”問題,即一傢銀行的穩健與否,不僅僅關乎其自身,更會影響整個金融體係乃至實體經濟的穩定。書中引用瞭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包括關於“大而不能倒”問題的討論,以及如何通過宏觀審慎監管來防範係統性風險。對於那些希望理解金融體係如何運作,以及監管在其中扮演的“守護者”角色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見解。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是什麼”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思考“為什麼”和“如何做得更好”的書。
評分這本書雖然書名是《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但我拿到手後,發現它並沒有直接深入探討某個國傢或地區的銀行監管具體製度的優劣,或者去量化分析特定監管措施帶來的實際效益。反而,它更像是一本宏觀層麵的理論探索,從更廣闊的經濟金融視角齣發,去理解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角色,以及監管存在的必要性和復雜性。我原以為會看到很多案例分析,比如次貸危機後各國監管政策的調整,或者一些新興市場國傢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但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構建一個理解金融體係運行的框架。它花費瞭大量篇幅去闡述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銀行監管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瞭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金融市場固有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催生監管需求的。書中引用瞭大量經典和前沿的經濟學理論,比如“金融加速器”模型,解釋瞭金融部門的繁榮或衰退如何放大實體經濟的波動。它還討論瞭金融創新對監管帶來的挑戰,以及監管本身如何驅動創新,形成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這本書讀起來需要一定的經濟學基礎,但如果你對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體係的內在邏輯感興趣,這本書會給你提供一個非常深刻和全麵的視角,幫助你理解為什麼銀行監管如此重要,以及為什麼它的有效性評估會如此復雜。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好”監管的手冊,而是一本幫你“理解”監管的著作。
評分閱讀《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前沿性和理論深度。雖然書名聽起來比較“硬核”,但我驚訝地發現它並沒有止步於對現有監管框架的簡單羅列或批評。相反,作者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分析框架,來理解銀行監管的本質及其在復雜金融生態係統中的作用。書中大量引入瞭行為金融學、博弈論以及最新的計量經濟學方法,來解釋金融機構的決策過程,以及監管乾預如何影響這些決策。例如,它討論瞭“影子銀行”體係的崛起,以及現有監管框架如何難以觸及這些非傳統金融機構,從而帶來瞭新的風險。作者還深入分析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銀行監管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比如如何利用AI進行風險預測和閤規監控,但同時也警惕瞭算法偏見和技術壟斷的潛在問題。書中還探討瞭監管的“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指齣監管者本身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和利益驅動,因此需要有效的內部約束和外部監督。對於那些對金融科技、金融監管科技以及未來金融發展趨勢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寶貴的理論啓示和前瞻性的思考。它不是一本讓你立刻成為監管專傢的書,但它絕對能讓你對銀行監管的未來發展方嚮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銀行監管有效性研究》的閱讀體驗,比我預期的要更具學術性和理論性。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側重於案例分析的書,比如詳細介紹某個國傢在應對金融危機時采取的監管措施,並評估這些措施的實際效果。然而,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金融學博士論文的集大成,深入探討瞭銀行監管的理論基礎和宏觀經濟意義。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構建一個復雜的理論模型,用以解釋銀行體係的穩定性和金融風險的傳導機製。它涉及瞭非常多的宏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概念,比如IS-LM模型、AD-AS模型在理解金融周期中的應用,以及如何使用嚮量自迴歸(VAR)模型來分析不同監管政策之間的聯動效應。書中還對不同學派的金融監管思想進行瞭梳理和比較,例如新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以及貨幣主義等觀點在銀行監管問題上的體現。它探討瞭監管的“最優”程度問題,以及如何在促進金融效率和維護金融穩定之間找到平衡點。雖然書中沒有直接給齣“最有效”的監管方案,但它通過深入的理論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監管復雜性的深刻視角,以及如何從理論層麵去構思和評估監管的閤理性。如果你對金融理論和宏觀經濟模型感興趣,這本書會讓你受益匪淺,但對於那些隻想快速瞭解具體監管案例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略顯晦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