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刘晓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2308312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从五个方面展开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一是多角度、系统地阐述银行监管的基本原理,为有效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具体讨论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涵义和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三是以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与单个银行的风险控制两个视角为经,以银行监管的收益与成本约束两个方面为纬,讨论影响银行监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四是在进一步分析影响银行监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银行监管框架,并且基于框架评价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五是探讨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现实途径。
刘晓勇,1963年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先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金融理论、金融监管、银行风险管理等领域。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金融研究》、《中国金融》、《金融时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20余篇。
坦白说,这本书《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的阅读体验,比我预期的要更具学术性和理论性。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案例分析的书,比如详细介绍某个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监管措施,并评估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金融学博士论文的集大成,深入探讨了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和宏观经济意义。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构建一个复杂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它涉及了非常多的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概念,比如IS-LM模型、AD-AS模型在理解金融周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分析不同监管政策之间的联动效应。书中还对不同学派的金融监管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例如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以及货币主义等观点在银行监管问题上的体现。它探讨了监管的“最优”程度问题,以及如何在促进金融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最有效”的监管方案,但它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监管复杂性的深刻视角,以及如何从理论层面去构思和评估监管的合理性。如果你对金融理论和宏观经济模型感兴趣,这本书会让你受益匪浅,但对于那些只想快速了解具体监管案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略显晦涩。
评分阅读《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前沿性和理论深度。虽然书名听起来比较“硬核”,但我惊讶地发现它并没有止步于对现有监管框架的简单罗列或批评。相反,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来理解银行监管的本质及其在复杂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书中大量引入了行为金融学、博弈论以及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解释金融机构的决策过程,以及监管干预如何影响这些决策。例如,它讨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以及现有监管框架如何难以触及这些非传统金融机构,从而带来了新的风险。作者还深入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银行监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如何利用AI进行风险预测和合规监控,但同时也警惕了算法偏见和技术垄断的潜在问题。书中还探讨了监管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出监管者本身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因此需要有效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对于那些对金融科技、金融监管科技以及未来金融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论启示和前瞻性的思考。它不是一本让你立刻成为监管专家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对银行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给我带来了非常新鲜的视角,它并没有落入俗套地去讨论现有的银行监管条文有多么严格或者宽松,而是将视角拔高到了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层面。它更像是一篇关于金融“生态系统”构建的学术论文,深入探讨了银行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为何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书中反复强调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代理问题等金融市场固有的“基因缺陷”,以及这些缺陷是如何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同时,它也阐述了监管的根本目的,并非压制金融创新,而是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稳定、可预期的环境。它还讨论了监管的“外部性”问题,即一家银行的稳健与否,不仅仅关乎其自身,更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书中引用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包括关于“大而不能倒”问题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对于那些希望理解金融体系如何运作,以及监管在其中扮演的“守护者”角色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的书。
评分这本《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坦白说,和我最初想象的书籍内容有所不同。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提供实操性建议,或者至少是深入剖析特定国家银行监管框架的著作,例如详细介绍巴塞尔协议的演变,或者分析某个监管机构的决策过程。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金融理论与历史的梳理,而非具体的监管案例。它更像是在铺陈一个宏大的背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解释金融市场为何需要监管,以及监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探讨了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监管的缺失或过度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并对一些经典的金融理论,如“金融恐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它还涉及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银行监管面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我发现书中用了很多篇幅去讨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猫鼠游戏”,以及监管如何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虽然没有直接的“有效性”的量化分析,但它通过理论推演,揭示了影响监管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获取、执行能力、政治压力等等。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回溯金融监管的历史长河,理解它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调整和演进的。如果你想了解金融监管的“为什么”和“怎么来的”,这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如果你想寻找具体的“如何做”的答案,可能需要另寻他处。
评分这本书虽然书名是《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但我拿到手后,发现它并没有直接深入探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监管具体制度的优劣,或者去量化分析特定监管措施带来的实际效益。反而,它更像是一本宏观层面的理论探索,从更广阔的经济金融视角出发,去理解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以及监管存在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我原以为会看到很多案例分析,比如次贷危机后各国监管政策的调整,或者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但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理解金融体系运行的框架。它花费了大量篇幅去阐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金融市场固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催生监管需求的。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和前沿的经济学理论,比如“金融加速器”模型,解释了金融部门的繁荣或衰退如何放大实体经济的波动。它还讨论了金融创新对监管带来的挑战,以及监管本身如何驱动创新,形成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但如果你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逻辑感兴趣,这本书会给你提供一个非常深刻和全面的视角,帮助你理解为什么银行监管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它的有效性评估会如此复杂。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好”监管的手册,而是一本帮你“理解”监管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