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

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晓勇 著
图书标签:
  • 银行监管
  • 金融稳定
  • 监管有效性
  • 金融风险
  • 宏观审慎
  • 微观审慎
  • 金融法
  • 金融政策
  • 银行业
  • 金融监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802308312
商品编码:296923852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刘晓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2308312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从五个方面展开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一是多角度、系统地阐述银行监管的基本原理,为有效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具体讨论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涵义和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三是以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与单个银行的风险控制两个视角为经,以银行监管的收益与成本约束两个方面为纬,讨论影响银行监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四是在进一步分析影响银行监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银行监管框架,并且基于框架评价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五是探讨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现实途径。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晓勇,1963年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先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金融理论、金融监管、银行风险管理等领域。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金融研究》、《中国金融》、《金融时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20余篇。

文摘


序言



《金融安全网:全球视角下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第一章:金融安全网的演进与内涵 本章旨在深入剖析“金融安全网”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核心构成要素。我们将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溯,考察人类社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的早期应对机制,以及随着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全球化,金融安全网如何逐步演变为一个更加系统化、多层次的框架。 1.1 金融安全网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追溯早期金融救助的历史实践,如中央银行在危机中的角色萌芽。 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系列金融恐慌对建立更稳健金融体系的启示。 重点梳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各国为稳定金融体系所采取的措施,如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考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新挑战以及金融安全网的国际化视角。 分析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债务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对金融安全网设计的深远影响,强调其不断适应新风险、新形势的动态性。 1.2 金融安全网的核心构成要素 最后贷款人职能(Lender of Last Resort, LOLR): 详细阐述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理论基础、操作机制、历史实践及其在防范流动性风险中的作用。讨论其存在的必要性、潜在的道德风险以及如何平衡援助与审慎。 存款保险制度(Deposit Insurance): 深入研究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原则、不同模式(如政府主导、行业互助)、费率确定机制、赔付范围与限额等。分析其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信心、稳定金融秩序方面的关键作用。 危机管理与处置机制(Crisis Management and Resolution): 探讨银行倒闭、金融机构破产时的有序处置流程。介绍破产清算、兼并重组、资产剥离、“可信赖的处置”(bail-in)等不同处置工具及其适用场景。分析如何通过事先的处置计划(resolution planning)来降低危机蔓的成本和外部性。 金融监管与审慎管理(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Prudential Supervision): 强调有效监管作为金融安全网“前端”的基石作用。介绍宏观审慎管理(macroprudential policy)与微观审慎管理(microprudential policy)的互补性。分析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等审慎监管指标的意义。 1.3 金融安全网的目标与功能 维护金融稳定: 详细阐述金融安全网如何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持、化解支付危机、处置破产机构等方式,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和系统性危机的爆发。 保护存款人与投资者: 分析存款保险、投资者赔偿机制等如何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保障普通民众的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增强公众信心: 探讨一个健全的金融安全网如何通过提供可见的保障,提升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度,从而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应对系统性风险: 深入研究金融安全网在识别、监测和应对可能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传染性风险、顺周期性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实践探索 本章将聚焦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构建和运作金融安全网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不同模式下的优势与挑战,以及跨国合作的必要性。 2.1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安全网模式 美国: 深入分析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的最后贷款人实践、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运作机制、以及《多德-弗兰克法案》下金融危机管理的新框架。重点讨论其应对2008年危机的经验,包括“大而不倒”问题、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等。 欧洲联盟: 探讨欧元区内部金融安全网的特殊性,如欧洲中央银行(ECB)的LOLR功能、单一处置机制(Single Resolution Mechanism, SRM)的建立与运作、以及欧洲存款保险计划(EDIS)的讨论。分析其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中的作用。 英国: 审视英格兰银行(BoE)的LOLR职能,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职责划分,以及金融服务补偿计划(FSCS)的特点。讨论英国脱欧对现有金融安全网的影响。 日本: 分析日本银行(BoJ)的流动性提供,日本存款保险公司(DICJ)的角色,以及日本在应对长期经济低迷和金融风险方面的经验。 2.2 新兴经济体金融安全网的特点与挑战 中国: 探讨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LOLR职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分析中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性,如国有金融机构的比重、影子银行的风险等,以及金融安全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 选取部分金砖国家,分析其金融安全网的建设现状,面临的独特挑战(如货币波动、资本流动、制度碎片化等),以及它们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探索。 新兴市场共同面临的挑战: 探讨新兴经济体在资本账户开放、汇率波动、外部冲击、制度能力不足等因素下,构建有效金融安全网所面临的普遍性困难。 2.3 国际金融安全网的合作与协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角色: 探讨IMF在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政策建议、以及在危机中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补充性作用。分析IMF救助计划的条件性与有效性。 区域金融安排: 研究区域性货币互换协议(如清迈倡议)、区域性金融稳定基金等,分析其在补充全球金融安全网、应对区域性金融冲击方面的作用。 信息共享与跨境监管合作: 强调在日益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中,各国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协调行动的重要性,以有效防范跨境风险的传播。 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进展: 简要回顾巴塞尔协议III等全球性监管框架的演进,以及其对各国金融安全网设计的影响。 第三章:金融安全网的有效性评估与前沿议题 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科学地评估金融安全网的有效性,并前瞻性地分析未来可能面临的新挑战以及金融安全网的演进方向。 3.1 评估金融安全网有效性的维度与方法 防范危机发生的能力: 如何通过宏观审慎工具、早期预警系统等,有效识别和化解潜在风险,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危机应对的效率: 在危机爆发后,金融安全网能否迅速、有效地提供流动性、处置问题机构,阻止恐慌蔓延,缩短危机持续时间。 成本效益分析: 评估建立和维护金融安全网所需的成本,包括监管成本、存款保险基金成本、潜在救助成本等,与危机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对比。 道德风险的度量与控制: 分析金融安全网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如“大而不倒”现象、过度冒险行为等,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监管、审慎的援助条件等加以约束。 模型与指标的应用: 介绍常用的危机预警模型、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以及它们在评估金融安全网稳健性方面的应用。 3.2 金融安全网面临的新挑战 金融科技(FinTech)与数字货币: 分析分布式账本技术、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CBDC)等对传统金融安全网体系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探讨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构建有效的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管框架。 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 深入研究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金融衍生品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其可能绕过传统监管、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探讨如何将其纳入金融安全网的考量范围。 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风险: 分析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和转型风险(如资产减值),以及它们如何传导至金融体系。探讨金融安全网在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中的潜在角色。 地缘政治风险与全球化逆流: 探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金融安全网如何在新形势下保障本国金融体系的韧性。 3.3 金融安全网的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提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逆周期资本缓冲、杠杆率约束等工具的应用,以抑制金融顺周期性。 优化危机处置框架: 探讨如何提高处置计划的可信度,明确“可信赖的处置”原则,减少对公共资金的依赖,并进一步完善跨境处置合作机制。 提升国际协调与合作水平: 呼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对话与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跨境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避免监管套利和风险转移。 拥抱技术创新,审慎监管: 建议监管机构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利用新技术提升监管能力,同时保持审慎态度,防范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 加强公众沟通与教育: 强调透明的政策沟通和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对于增强公众信心、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结论 本书通过对金融安全网的起源、构成、全球实践、评估方法及未来挑战的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金融安全网知识体系。我们相信,理解和不断完善金融安全网,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从业者、以及所有关心金融稳定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的阅读体验,比我预期的要更具学术性和理论性。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案例分析的书,比如详细介绍某个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监管措施,并评估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金融学博士论文的集大成,深入探讨了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和宏观经济意义。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构建一个复杂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它涉及了非常多的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概念,比如IS-LM模型、AD-AS模型在理解金融周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分析不同监管政策之间的联动效应。书中还对不同学派的金融监管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例如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以及货币主义等观点在银行监管问题上的体现。它探讨了监管的“最优”程度问题,以及如何在促进金融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最有效”的监管方案,但它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监管复杂性的深刻视角,以及如何从理论层面去构思和评估监管的合理性。如果你对金融理论和宏观经济模型感兴趣,这本书会让你受益匪浅,但对于那些只想快速了解具体监管案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略显晦涩。

评分

阅读《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前沿性和理论深度。虽然书名听起来比较“硬核”,但我惊讶地发现它并没有止步于对现有监管框架的简单罗列或批评。相反,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来理解银行监管的本质及其在复杂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书中大量引入了行为金融学、博弈论以及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解释金融机构的决策过程,以及监管干预如何影响这些决策。例如,它讨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以及现有监管框架如何难以触及这些非传统金融机构,从而带来了新的风险。作者还深入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银行监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如何利用AI进行风险预测和合规监控,但同时也警惕了算法偏见和技术垄断的潜在问题。书中还探讨了监管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出监管者本身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因此需要有效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对于那些对金融科技、金融监管科技以及未来金融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论启示和前瞻性的思考。它不是一本让你立刻成为监管专家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对银行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给我带来了非常新鲜的视角,它并没有落入俗套地去讨论现有的银行监管条文有多么严格或者宽松,而是将视角拔高到了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层面。它更像是一篇关于金融“生态系统”构建的学术论文,深入探讨了银行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为何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书中反复强调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代理问题等金融市场固有的“基因缺陷”,以及这些缺陷是如何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同时,它也阐述了监管的根本目的,并非压制金融创新,而是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稳定、可预期的环境。它还讨论了监管的“外部性”问题,即一家银行的稳健与否,不仅仅关乎其自身,更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书中引用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包括关于“大而不能倒”问题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对于那些希望理解金融体系如何运作,以及监管在其中扮演的“守护者”角色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的书。

评分

这本《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坦白说,和我最初想象的书籍内容有所不同。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提供实操性建议,或者至少是深入剖析特定国家银行监管框架的著作,例如详细介绍巴塞尔协议的演变,或者分析某个监管机构的决策过程。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金融理论与历史的梳理,而非具体的监管案例。它更像是在铺陈一个宏大的背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解释金融市场为何需要监管,以及监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探讨了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监管的缺失或过度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并对一些经典的金融理论,如“金融恐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它还涉及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银行监管面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我发现书中用了很多篇幅去讨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猫鼠游戏”,以及监管如何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虽然没有直接的“有效性”的量化分析,但它通过理论推演,揭示了影响监管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获取、执行能力、政治压力等等。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回溯金融监管的历史长河,理解它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调整和演进的。如果你想了解金融监管的“为什么”和“怎么来的”,这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如果你想寻找具体的“如何做”的答案,可能需要另寻他处。

评分

这本书虽然书名是《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但我拿到手后,发现它并没有直接深入探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监管具体制度的优劣,或者去量化分析特定监管措施带来的实际效益。反而,它更像是一本宏观层面的理论探索,从更广阔的经济金融视角出发,去理解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以及监管存在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我原以为会看到很多案例分析,比如次贷危机后各国监管政策的调整,或者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但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理解金融体系运行的框架。它花费了大量篇幅去阐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金融市场固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催生监管需求的。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和前沿的经济学理论,比如“金融加速器”模型,解释了金融部门的繁荣或衰退如何放大实体经济的波动。它还讨论了金融创新对监管带来的挑战,以及监管本身如何驱动创新,形成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但如果你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逻辑感兴趣,这本书会给你提供一个非常深刻和全面的视角,帮助你理解为什么银行监管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它的有效性评估会如此复杂。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好”监管的手册,而是一本帮你“理解”监管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