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阿富汗之所以能成为阿富汗,固然有18世纪王朝周期性发展因素在内,但更多还是英俄大博弈的产物。各种强权在此折戟沉沙。可以说,只有在帝国干涉的前提下,这个多灾多难的地区才能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阿富汗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恰好处在英俄扩张交界区域的位置,让它获得了比布哈拉汗国或尼泊尔更好的命运。然而一战之后苏联取代沙俄,以及二战后英国在南亚的彻底退出,最终打破了这种平衡,由此造成的区域性势力真空,很快为独霸中亚的苏联所利用,成为1960-1980年代阿富汗遭到干涉,加速动荡,乃至最终滑向内战的导火索。1990年代,当苏联本身也崩塌之后,成为三不管地区的阿富汗最终沦为鸦片和恐怖的温床。美国在911之后企图通过军事干涉解决这一问题,但除了扶持出又一个喀布尔市长式的“总统”之外,几乎在此地一无所获。
评分##“自由不过是一件新鲜的玩具。如果我们处理得当,玩具坏了,他们会来找我们修。他们只在乎自由之名,并不在乎名头下面的实质。”1919年英国人在阿富汗获得独立自主权时傲慢地说。阿曼努拉曾努力想将阿富汗带入现代化和世俗化:颁布《秩序之书》,废除女性罩袍令等宗教陋习,开办学校教授现代科学,鼓励女性接受教育,废除童婚,实行一夫一妻制。国王和王后游历欧洲时王后摘下面纱,穿上巴黎洋装。他举办演讲对女性说“在坐的各位女性,如果你们的丈夫哪天有了再娶之心,你可以杀了他,我非常乐意提供武器。” 阿富汗曾有一个伟大的国王,可惜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被宗教所接受,直到2021年,仍旧是宗教凌驾一切。带着已知的阿富汗命运回看历史,时常不忍读下去,感慨万千。[2021 No.79]
评分##莫名地好看。
评分##“尊重阿富汗人民的选择”这句话,在我读这本书之前被我斥之为一句堂皇的外交辞令,但读完这本书,这句话却异常地政治正确起来。从建国以来,阿富汗的国王、首相更或者是塔利班首领,都代表不了阿富汗人民。这个国家里,人首先是属于家庭和部落的,其次才是作为阿富汗国民的人。阿富汗从来就是一盘散沙,就像作者说的“外国势力原本觉得,只需抓住把手,就能握住阿富汗这把瓷壶,没想到瓷壶破裂,他们的手里只剩下一个把手。”然而不管是苏联还是英国,以及近二十年的美国,它们的介入都会让这个国家更加分裂。遗憾的是,阿富汗无论是谁的棋子,都改变不了它的国民成为陪葬品的命运。
评分##“尊重阿富汗人民的选择”这句话,在我读这本书之前被我斥之为一句堂皇的外交辞令,但读完这本书,这句话却异常地政治正确起来。从建国以来,阿富汗的国王、首相更或者是塔利班首领,都代表不了阿富汗人民。这个国家里,人首先是属于家庭和部落的,其次才是作为阿富汗国民的人。阿富汗从来就是一盘散沙,就像作者说的“外国势力原本觉得,只需抓住把手,就能握住阿富汗这把瓷壶,没想到瓷壶破裂,他们的手里只剩下一个把手。”然而不管是苏联还是英国,以及近二十年的美国,它们的介入都会让这个国家更加分裂。遗憾的是,阿富汗无论是谁的棋子,都改变不了它的国民成为陪葬品的命运。
评分##国内第一本完整的阿富汗近现代历史著作。书名“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或许稍显费解,其实可以理解为“阿富汗屡被中断的现代化历程”。作者的基本思路是所谓的“钟摆”模型,即近代以来两个阿富汗之间的震荡与拉扯:一个是西化城市精英的世俗化道路的“新阿富汗”(代表性时期是哈比布拉汗(1901-1919)、阿曼努拉汗(1919-1929)时期等),另一个则是乡村强大的保守原教旨道路的“旧阿富汗”,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旧阿富汗”的力量屡次以激进方式表达对喀布尔精英的反抗(1929年“挑水夫之子”萨考叛乱、1996年塔利班上台),从而“中断”了阿富汗的历史。虽然这种“传统-现代”对立的二分法或许有过于简化之嫌。者叙事条理清晰,言之成理,考据审慎(如指出并不存在塔利班禁毒这回事),行文中亦满怀家国之思。
评分##本书是阿富汗民族背景学人和美式非虚构叙事与全球化时代精英学者视角的完美结合。作者很好的吸取了二元身份的长处,他非常熟悉阿富汗社会的社情世故,同时善于以当代三观、全球化视角和紧跟时代潮流的方法论看待并分析问题,还摒弃了两种学者常见的缺点,避免了本土派学者的土鳖、狭隘自大、不擅叙事与分析、传播技巧,以及西方学者研究东方问题常见的通病——雾里看花隔靴搔痒、流于浮萍、观念现行的弊病。这本通俗非虚构读物,很多记事都是并不严谨的“据说”,但无疑是一部了解阿富汗社会和阿富汗近现代史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评分##今天,阿富汗总统下台,塔利班拿下喀布尔。在这样的日子,读完了这本书。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阿富汗人民有机会过上好日子。
评分##快速阅读了一遍,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阿富汗从当初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第二强国沦落到如今屎坑状态的过程。其中强权殖民主义从英到苏到美和人类之癌极端宗教两大破坏神在这碰头,再加一个毒品种植业,直接由内而外摧毁了整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可能性。饿殍遍野的土地上是开不出文明之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