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的社會

懲罰的社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法] 米歇爾·福柯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1 譯者的話
1 前言
3 1973年1月3日
社會的分類:火葬型(incinérante)和埋葬型(inhumante);同化型(assimilantes)和排斥型(excluante)。社會排斥(exclusion)這一概念的不足之處。精神病院。違抗(transgression)這一概念的不足之處。——教學目的:對社會排斥和違抗這兩個概念的批判,並分析懲罰的策略。(Ⅰ)四種刑罰策略:1.驅逐;2.強製賠償;3.標記;4.監禁。——假設:把社會分為排斥型、贖罪型、標記型、和監禁型。——可能産生的異議及答復:在這四種刑罰策略中,特定的刑罰會産生不同的作用。罰金的情況。死刑的情況。達米安和君主權力(pouvoir de souverain)。死刑如同現今加強版的監禁。(Ⅱ)使得刑罰策略層麵享有自主:1.置其於權力的範圍內;2.對圍繞權力展開的抗爭和異議進行審查。——內戰如同權力鬥爭的模闆:鬥爭的策略和刑罰;監禁的戰略。
28 1973年1月10日
四個分析要點:1.持續的(constante)戰爭、大範圍的普遍的(universelle)戰爭、內戰;2.既非普遍也非單義的(univoque)的刑事體係,是一些人為另一些人準備的;3.普遍監管機製;4.監禁體係(Ⅰ)內戰概念的內涵(A)依據霍布斯,內戰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的復現。(B)內戰和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的區彆。新的地方行政單位;赤腳黨和盧德運動的例子。(C)作為內戰延續的政治。(Ⅱ)作為社會敵人的罪犯的地位——作為掀起公共戰爭的司法活動。——知識的效用:精神病理學或精神病學對於罪犯和偏常。——認識論的影響:作為社會病理學的犯罪社會學。作為連接器(connecteur)、轉換器(transcripteur)、交換器(échangeur)的罪犯。
56 1973年1月17日
罪犯作為社會敵人齣現。首次錶現齣的曆史標記。(Ⅰ)重農主義者對18世紀的犯罪經濟學的分析。勒特羅涅,《遊民問題論集》(1764年):不隻是心理學上的傾嚮例如懶惰,也不隻是社會現象例如乞討,流浪是犯罪的模型,對於經濟是一場災難;流浪引發勞動力不足、工資上漲、生産下降等問題。——不適閤的法律;勒特羅涅宣揚的措施:1.實行奴隸製度;2.法律以外的安排;3.農民的自衛(autodéfense);4.民眾起義。——遊民和貴族的相同性。(Ⅱ)文學主題中的罪犯—社會敵人。《吉爾·布拉斯》(Gil Blas)和18世紀初:犯罪的連續體(continuum)和普遍存在(omniprésence)。18世紀末的恐怖小說:能夠確定位置的、社會以外的犯罪。犯罪—無辜,壞—好的二元性的産生。
79 1973年1月24日
(Ⅲ)罪犯—社會敵人産生的其他標誌。1791年關於死刑的辯論。(Ⅳ)政治理論與新懲罰方式——監禁的關係。懲罰的基本體係:英國於1790—1800年確立監獄體係;法國於1791—1820年確立監獄體係。罪犯—社會敵人與監獄的異質性:刑事與監獄的斷層。——根據刑事理論,懲罰猶如社會防衛;三條原則:相對性、分度性(graduation)、公共嚴密的監管;三種懲罰模式:羞辱(infamie)、同態報復法(talion)、奴隸製度(esclavage)。——在監獄中:時間,唯一分度的變量。監獄—形式和工資—形式:在曆史上兩種形式是孿生子。資本主義權力和刑罰體係:權力對時間的掌控。
107 1973年1月31日
監獄—形式和工資—形式(續)。權力對時間的控製:資本主義體係和監禁成為可能性的條件。——從考古學(archéologie)到譜係學(généalogie)。——宗教模式的反對意見和迴應。(A)修道院單人小室(cellule monastique):與世界隔離,而不是懲罰。(B)貴格會:反對英國刑法典和死刑。——在犯法和過錯方麵反對貝卡裏亞;罪惡(péché)的觀念。(C)費城核桃街(Walnut street)的監獄:第一次提到教養所。(D)後果:1.基督教道德移植到刑事司法之上;2.瞭解犯人:知識(savoir)變成瞭可能的事;3.監獄得到瞭宗教的投入。——逐漸重新信奉基督教。
129 1973年2月7日
教養所,現代社會的控製舉措。(Ⅰ)監獄—形式的普及和其可接受性(acceptabilité)的條件。(A)英國。為維持秩序而自發成立的組織:1.貴格會和衛理公會(méthodiste);2.消除惡習協會(Société pour la suppression du vice);3.自衛團體;4.私人治安組織。——新控製體係:對底層階級反復教導、教化和控製。考爾剋洪(Colquhoun),《論城市的治安組織》(Traité sur la police de la métropole)(1797)。三條原則:1.道德作為刑事體係的基礎;2.國傢治安的必要性;3.治安以底層階級為目標。——結論:1.國傢是道德的代理人;2.與資本主義發展的聯係;3.強製力作為監獄可接受性的條件。——當前的道德分歧的運動:瓦解瞭刑罰—道德之間的關係。
158 1973年2月14日
(A)英國(續)。道德的提高。(B)法國。提取和監禁新技術,以及新治安工具的産生。兩種機製使得人們能夠容許懲罰。在法國,國傢機構通過側麵的社會利益體現齣來:國王封印密劄,以及19世紀使刑罰道德化和心理學化的社會控製辦法。協會、傢庭和行會精密的反填充(contreinvestissement)。——認知領域,生平檔案:19世紀對精神病學、社會學和犯罪學的認知的影響。——替代瞭國王封印密劄的國傢集權機製:教養所。
178 1973年2月21日
(B)法國(續)。概述和結果:懲罰的社會。機製:掌控民眾非法活動。1.18世紀的民眾非法活動。曼恩省織布工人的情況。商人和織布工人操縱規則。非法活動的積極作用。2.18世紀末的顛覆。資産階級奪取瞭司法機構,希望能清除“侵吞”(déprédation)式的民眾非法活動。工人的侵吞;倫敦港口工人的掠奪。3.刑事和懲治體係的確立。工具:社會敵人的概念;對工人階級的懲治;監獄、殖民地、軍隊、治安組織。——19世紀工人的非法活動,是資産階級整個懲治體係的目標。
197 1973年2月28日
(B)法國(續)。道德和刑法的結閤。4.農民的掠奪:在18世紀,非法活動是農民生活的機能要素;在18世紀末,廢除封建權利;在19世紀,加緊剝削。森林開發的例子。反抗契約的新非法活動;抗議(contestation)和訴訟(litige civil)。5.後果:1/軍隊是非法活動的策源地和交換器(échangeur);2/非法活動是大革命的關鍵之所在;3/資産階級有計劃地大量迴應:“底層階級”(basse classe)是“墮落的階層”(race abtardie)。罪犯的新形象:野蠻、不道德、但是可以通過監管重生。——反思:資産階級的智慧;知識分子的愚蠢;鬥爭的嚴峻性。
216 1973年3月7日
塔爾熱和貴格會的相似之處。(Ⅰ)19世紀初的恐慌(peur):1.與新的生産方式相關的恐慌;工人的恐慌,以及他們的欲望和身體;2.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恐慌;3.工人階級(classe laborieuse)的恐慌; 4.由於“他們”工作不夠努力引發的恐慌。對資本主義機製的威脅。刑事體係瞄準工人的身體、欲望和需求。雙重要求:自由市場(marché libre)和規訓。工人履曆書(Le livret ouvrier)。(Ⅱ)刑事的二元論(dualisme):刑罰的雙重陣綫。1.對輕罪和懲罰的矯正(recodification):同質、實證、有強製力、有代錶性並且有效。2.道德條件的納入:加重處罰情節(circonstance aggravante)和減輕處罰情節(circonstance atténuante);監視;教養所;再教育。——法律—矯正的二元性。犯罪學(criminologie):保障二元性轉化的學說。偏執(monomanie)。——犯罪學和刑事體係的緊密結閤(symbiose)。
238 1973年3月14日
(Ⅰ)新的非法活動:從侵吞(déprédation)到不守紀律(dissipation)。竊取勞動的力量。工人的身體是其主導性因素:懶惰(oisiveté);拒絕勞動;不遵守規定;流浪生活(normadisme);玩樂;不接受傢庭;荒淫放蕩(débauche)。(A)懶惰的曆史。17世紀至18世紀傳統的懶惰;19世紀集體有組織的拒絕。(B)不守紀律的特徵:非法活動相互促進;集體性並容易散播;在閤法層麵之下;對資産階級有利;譴責的目標。不守紀律的三種形式:放肆無度,缺乏遠見,混亂無序。錶現為三種慣例:玩樂、賭博、同居。(Ⅱ)掌控不守紀律。類似於刑法的機製;儲蓄存摺;工作履曆書。漸進的、持續的、纍積的體係。(Ⅲ)司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連續性(continuité)和毛細血管化(capillarisation)。普遍監督。檢查(examen)的形式。規訓—懲罰(surveillerpunir)組閤。規訓的社會。
258 1973年3月21日
瑞瑞裏厄的工廠—兵營—修道院—監獄。詳細的規章。(Ⅰ)監禁機構:教育的、懲戒的、治療的。建築學方麵的研究和微觀社會學。(Ⅱ)對這些機構的分析。(A)監禁—托管新形式。與古典時期的三個區彆。1.超權力(surpouvoir)形式。2.規範化(normalisation)。3.國傢內部體係。(B)托管(séquestration)的作用。1.時間的托管。生活時間服從於生産時間。2.對整個的生活直接或間接的控製。3.持續不間斷的評判。4.新形式話語性(discursivité)的産生:整體生活的日常道德核算;對正常的人和不正常的人的要求。
288 1973年3月28日
課程主題:監獄形式猶如社會形式(forme social);知識—權力(savoirpouvoir)。(Ⅰ)對權力的概括分析。四種應該摒棄的方案。1.占有(appropriation):權力不是用來被占有的,而是被行使的。工人儲蓄的情況。2.局限化(localisation):權力並沒有嚴格地局限於國傢機器之中,紮根更為深遠。18世紀的治安情況和19世紀的刑事情況。3.服從(subordination):權力不保障生産模式,而是生産模式的組成部分。托管的情況。4.意識形態(idéologie):權力的行使不是意識形態形成的地方,而是知識形成的地方:一切知識都容許權力的行使。行政監督的情況。(Ⅱ)紀律性權力(pouvoir disciplinaire)的分析:規範化(normalisation)、習慣、紀律。——比較“習慣”(habitude)這個詞語在18世紀和19世紀哲學中的不同。比較18世紀的權力—統治權(pouvoirsouveraineté)和19世紀的權力—規範化(pouvoirnormalisation)。——托管製造規範(norme)和正常的人。新類型的話語(discours):人類科學。
317 課程概要
339 授課情況簡介
401 術語對照
416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為法國著名思想傢福柯在法蘭西學院演講係列之一,授課時間為1972-1973年。

授課中,福柯提到自從監獄被發明以來,刑事問題被看做是唯一的對犯罪行徑的解決方式。福柯在本課程中,首次著手研究監獄形式的司法和社會特徵,從長期以來不作為刑罰而是作為懲罰的監禁如何在社會中迅速轉為刑罰這一問題開始深入,指齣在過去監獄並沒有被包含在刑法理論中,它在彆處産生,為瞭其他的原因而形成,在某種意義上,對監獄的接受過程是從外部過渡到刑法理論的,而事後刑法理論有責任使監獄成為正當閤法的。本課程與三個方麵相悖——霍布斯/阿爾都塞,剋勞塞維茨/戈夫曼,馬剋思/湯普森——其全部論據是圍繞著五個基本的主題展開的:一是從鎮壓嚮生産方麵的轉摺;二是政治經濟學和非法活動理論的發展;三是馬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分析的區彆;四是道德譜係學;五是與之相伴的“規訓—懲罰”。

用戶評價

評分

##現代資本主義最顯著的特徵是:托管體係、監管勞動力、時間管理與知識權力。權力與知識不是對立的,依靠新型知識,權力進行調整形成新的策略。權力不再是17世紀顯性的儀式,而是滲入生活中的懲罰_司法連續體。這套懲罰體係的知識考古也經過瞭18世紀早期的衛理會自發組織、國王封印密簽的自下而上權力,到18世紀末期的集體化、國傢化;再到19世紀的超權力,作為國傢權力的補充。這種超權力實現瞭懲罰體係在如同封建堡壘的工廠、教養所等之中的絕對權力。

評分

##不痛快。窮人的逃亡遊民,工人的灰色“違法”,財産犯罪,和違規。摸魚。甚至躺ping,丁剋(各類刁民)。都是資本主義時代要加強監管監控的。從宗教運動,社會機構,監獄,Jun隊,行動隊等等。另一條綫是管理學的發展。

評分

##相當精彩。對許多舊理論都提齣瞭一種新的觀點,或許並不正確,但是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必須保衛社會》、《規訓與懲罰》的探討有所重閤。比如說將內戰作為權力分析的工具、懲罰作為生産而不是鎮壓(在這裏福柯反對馬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勞動,是在資本主義生産機製下,人的各種分散的力量體現被馴化為勞動力)、權力與知識等等。同時也體現瞭方法從考古學到譜係學的過渡:監獄作為限製人自由、控製人時間、教養人道德的懲罰卻和當時以罪犯為公敵的刑事理論之間存在斷裂(這種理論導緻另外一種刑罰),於是考古學的方法在此不可適用,需要詢問究竟是怎樣的權力關係使得監獄之産生、被接受的,這通往瞭譜係學。/資本主義道德的發展,韋伯是新教倫理的轉化,福柯卻說是懲罰的道德化,將非法活動轉變成一種道德敗壞行為,是權力關係之體現,私以為然。

評分

##相當精彩。對許多舊理論都提齣瞭一種新的觀點,或許並不正確,但是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必須保衛社會》、《規訓與懲罰》的探討有所重閤。比如說將內戰作為權力分析的工具、懲罰作為生産而不是鎮壓(在這裏福柯反對馬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勞動,是在資本主義生産機製下,人的各種分散的力量體現被馴化為勞動力)、權力與知識等等。同時也體現瞭方法從考古學到譜係學的過渡:監獄作為限製人自由、控製人時間、教養人道德的懲罰卻和當時以罪犯為公敵的刑事理論之間存在斷裂(這種理論導緻另外一種刑罰),於是考古學的方法在此不可適用,需要詢問究竟是怎樣的權力關係使得監獄之産生、被接受的,這通往瞭譜係學。/資本主義道德的發展,韋伯是新教倫理的轉化,福柯卻說是懲罰的道德化,將非法活動轉變成一種道德敗壞行為,是權力關係之體現,私以為然。

評分

##此本授課講稿《懲罰的社會》作於《規訓與懲罰》成書之前,但它卻是《規》的補充和闡釋。(從方法論到譜係學的過渡)從中可以很清晰地瞥見刑罰史研究逐漸走嚮成熟階段的過程,但僅此而已,在未知主體闡述的情況下,再多的補充錶述也是無用。可見,按照時間綫來閱讀也並不一定科學。

評分

##和馬剋思的分野:是內戰而不是階級鬥爭 和韋伯的分野:資産階級為瞭將底層人民固定在勞動生産上,將非法行為賦予道德屬性 本書配閤《規訓與懲罰》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評分

##相當精彩。對許多舊理論都提齣瞭一種新的觀點,或許並不正確,但是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必須保衛社會》、《規訓與懲罰》的探討有所重閤。比如說將內戰作為權力分析的工具、懲罰作為生産而不是鎮壓(在這裏福柯反對馬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勞動,是在資本主義生産機製下,人的各種分散的力量體現被馴化為勞動力)、權力與知識等等。同時也體現瞭方法從考古學到譜係學的過渡:監獄作為限製人自由、控製人時間、教養人道德的懲罰卻和當時以罪犯為公敵的刑事理論之間存在斷裂(這種理論導緻另外一種刑罰),於是考古學的方法在此不可適用,需要詢問究竟是怎樣的權力關係使得監獄之産生、被接受的,這通往瞭譜係學。/資本主義道德的發展,韋伯是新教倫理的轉化,福柯卻說是懲罰的道德化,將非法活動轉變成一種道德敗壞行為,是權力關係之體現,私以為然。

評分

##從考察刑罰形式開始:監禁如何從外部進入到刑法理論中。18世紀司法製度轉而加強社會控製,19世紀擴展至全景敞開式社會。這裏要注意實踐與學者理論的譜係是不同的。就理論而言,在福柯的譜係考察中,諸轉變背後幾乎不涉及道德觀念的推進,而是與刑罰之上的整體權力結構有關。至於這些觀念從哪裏來 究竟是什麼意思,你是看不到的(應該不會再碰瞭)

評分

##失去自由是一切懲罰體係的共同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