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佛教經典哲學(全二捲)

漢譯佛教經典哲學(全二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杜繼文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上捲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經典
第一章 佛教的基礎教義和基礎概念
第一節 佛教的世界圖式:"三界"和"四劫"
一、世界的結構
二、世界的生滅運動
第二節 人類"本原"論和人生"緣起"說
一、人的"本原"和國傢等級製度
二、人的"緣起"和三世因果
第三節 論人的本質和人生的本質:"無常"、"無我"、"空"及"苦"
一、"因緣"觀的開展
二、"因緣"觀的缺陷
第四節 "因緣和閤"和基本元素論:"蘊、處、界"
一、"五蘊"論
二、所謂"十二處"和"十八界"
第五節 佛教的宗教觀和價值觀:"業報"與"涅盤"
第六節 通嚮涅盤之路:修道與道果
一、佛教實踐的第一種分類:"戒、定、慧"
二、佛教實踐的多種分類:"三十七道品"
三、修習的次第和終極歸宿:"道階"與"涅盤"
第七節 結語
一、生死問題
二、苦樂問題
三、自由和"無我"問題
四、因果問題
第二章 論《阿含經》——早期經典匯編
第一節 《阿含經》總論
一、兩種文本的《阿含經》及其史料價值
二、傳說中的《阿含經》結集和"經"的地位:"律"與"法"的原始分歧與對立
三、傳說中的《經藏》及《阿含經》的原貌
四、《阿含經》所反映的佛教內外文化背景
第二節 《雜阿含經》的法相釋義和基本教理
一、論"五受陰"和"涅盤"
二、論"六入"和"關閉根門"
三、論"界"、"緣起"和"法界常住"
四、論"四諦"結構
五、附記
第三節 《中阿含經》中的諸弟子和佛教走嚮社會
一、諸佛弟子的佛教觀
二、佛教走嚮社會和教義世俗化
三、附記
第四節 《增一阿含經》:佛教內外發展的曆史圖景
一、關於《序品》和《分彆功德論》
二、關於《增一》的"十一事"結構
三、"十念"與"三論"
四、業報法則嚮避苦求樂的傾斜
五、"闢支佛部"和佛說"三乘"
六、佛弟子群與法齣多門
七、從禁欲厭世嚮大乘空觀轉變的若乾軌跡
第五節 《長阿含經》關於佛和世界的格式化以及駁難“外道”、“異見”
一、“七佛”論和成佛的格式
二、釋迦佛的教化及其涅槃
三、世紀論、人原論、種姓論、緣起論
四、外道與諸見
第三章 部派佛教概略
一、關於大眾部
二、關於上座部
三、關於說一切有部
第四章 說一切有部的發展綫索和主要論著
一、有部思想的演化梗概
二、有部主要論著中的主要論點
第五章 論有部的哲學體係
第一節 有部的方法論特徵
一、“破析”與“和閤”
二、“區彆義類”和“詮名定實”
第二節 論認識的條件和認識的結構
一、認識的兩個必要條件
二、意識與前五識關係
三、感知和思維的結構與功能
第三節 “心所法”建立的心理係統
一、“大地法”十種
二、“大善地法”十種
三、“大煩惱地法”六種
四、“大不善地法”兩種
五、“小煩惱地法”十種
六、“不定心所”四種
七、附論:“智”、“忍”與“現觀”、“內證”
第四節 論“一切有”:多元化的本體論
一、“法體恒有”:物種不變與自性不空
二、“三世實有”和四種薩婆多
三、“識不緣無境”:“所緣有”的基本命題
第五節 “緣起”論:世界萬物的産生和變化
一、“緣生”論和“因緣”觀
二、“生”、“得”與“根”、“業”和它們在緣起中的功能
第六節 “二諦”說:“假有”的真實性
第七節 有部論著中的菩薩觀和大乘因素
第六章 《成實論》的宗空和厭生哲學
第一節 背景、原則、方法
一、立論的佛學背景和“十論”
二、立論的最高原則:“法相”的“自思維”原則
三、“二門”的錶述方法和“二諦”的錶義的方法
四、語與“人”和語與“義”
第二節 有論與無論
一、駁“說有者”論
二、駁“說無者”論
三、一切“可知可說”
四、論“有”的層次性:二種“有”
第三節 色論
一、“四大”元素嚮“四塵”要素的轉換
二、“根”、“塵”從認識之因緣地位的跌落
第四節 心論
一、“識”生之因緣和可知之領域
二、心的性質:有數與無數、一與多、染與淨
三、論“識”與“智”以及心的運動形式
第五節 論心的“想”、“受”、“行”形態
一、論“想”的思維形式:取相和假名
二、論“受”:“苦”的根基
三、論“行”與意誌
四、“五受陰”和人生價值觀
第六節 論“四諦歸一諦”:終極目標和通達的途徑
一、 論“三心”和“滅三心”
二、 論“四諦歸一諦”和“止觀共行”
本捲結語
一 原始佛教
二 部派佛教
下捲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經典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漢譯佛教經典哲學》是作者長期披辨和研究漢譯佛教經典、著力厘清繁雜佛教哲學的精要之作。全書共分兩捲:上捲“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經典”,主要分析瞭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礎教義、基本概念及諸經典;下捲“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經典”,主要分析瞭大乘思潮以及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的大乘諸經典。佛教作為一種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漢譯經典來實現的。這些經典纍世而積,便構成瞭捲帙浩繁的漢譯大藏經。《漢譯佛教經典哲學》與以往所齣的同類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堅持“以曆史說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說明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種佛學思潮形成及發展的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學作為一個整體,並從佛學本身齣發,勾勒佛學思想的內在邏輯關係;三是以豐富的文本為基礎,努力還佛學之真麵目。

用戶評價

評分

##佛學博大精深,需要很大的精力纔能把握。

評分

##杜老師哲學功底真是不錯

評分

##引文頗豐,時有錯解。

評分

紅補丁和廢話比較多,不過材料還算多和係統。這是一部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研究佛教的書,修行人看來自然覺得可氣。

評分

##僅限於漢譯佛教著作中思想的抉發,同時又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化佛教,而仍以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為本位,是本書的特色。作為呂澂先生的高足,杜繼文在敘述佛教發展時,具有深刻的曆史眼光,對佛教哲學的分析也達到瞭相當的深度。而作為唯物主義者,杜繼文在評價佛教思想時,又隨處可見各種揶揄與吐槽。大概可以說,懂佛教的人,很少像杜先生這樣吐槽。而吐槽佛教的人當中,又很少有人能及杜先生這樣對佛教有深入的洞見。無論是研究其觀點,還是欣賞其吐槽,都是一件充滿瞭閱讀愉悅感的事情。當然,倘若從實證的角度來說,或許杜先生並不曾真正獲得佛教的內部體驗,但其不經意間道齣的某個看法往往卻比教內乃至學界人雲亦雲的“如是我聞”更具有啓發性。未必適閤信仰者閱讀,寫作的方法體例也有彆於通常的學術著作。

評分

##從學術角度看佛教,比信佛更有意思。本書信息量極大,隻讀一遍怕是消化不瞭什麼。

評分

##引文頗豐,時有錯解。

評分

##在門外展開的研究。

評分

##我越來越覺得佛教可能從本質上來講… 實在沒有辦法說是一個宗教。舉個例子是…佛教徒幾乎不把精力放在“證明佛陀存在”這件事上,而是從一開始就打破瞭這種證明—— 佛教認為如來並不存在,不然也不會叫他為“如來”。好像是來瞭,也好像沒有。但佛教徒你tm管他的呢~ 愛來不來,你反正做好你自己就行瞭,用不著費盡心機證明佛陀存在,因為你就是佛陀,佛陀就是你,就醬!不用白費勁瞭~ 該乾啥乾啥去!這就是佛陀給我們的教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