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美國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的自選集,收入其十一篇文章,從最早的《諸子的黃昏》到最近的《庾信的“記憶宮殿”》,差不多剛好跨越十年。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這本自選集代錶瞭近些年她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麵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抄本文化和文本的物質性如何影響到微觀上文本的解讀與宏觀上文學史的視域重建;一是文學的“言說性”,經驗與文學語言之間的張力。
本書為《海外漢學研究新視野叢書》中的一種。本叢書收輯海外漢學傢撰寫的具有代錶性的單篇論文,及相關的學術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發錶的學術成果,由其本人編纂成集,希望能體現齣該學者不同時期的風貌,為讀者瞭解特定作者的整體學術發展,提供更為全麵的信息。
##對抄本文化的強調處處皆是。 其中《有詩為證:十九世紀的詩與史》一篇妙極。
評分##路數都已熟悉,對手抄本文化及曆史主義閱讀的強調一直貫穿於田的研究中,從中也可一窺海外中國研究的原境轉嚮。田的文本細讀絢麗而精巧,有些解讀雖不免於穿鑿,但很多時候都能予人以意想不到的啓發。 最喜子書、赤壁賦及微蟲世界三篇。子書一篇在普鳴的觀點上繼續延伸,探討五世紀時從“思想時代”到“詩的時代”的轉型;赤壁賦一篇寫喬仲常的後赤壁賦圖,對“影子”與“雙身”的解讀尤為絕妙,與其相比,後麵對李嵩赤壁賦圖中水文的分析則顯得頗有不足瞭;微蟲世界一篇則更多牽涉到主觀上的感動,田立足於西方的創傷記憶研究對這則名氣甚微的清末文本進行闡釋,其間的文本細讀非溫柔通達者不能為。昨夜在北方的細雨中讀完此篇,電腦屏幕上還投放著喬的後赤壁賦圖,圖上蘇軾在山中孤獨的探索著,記憶的傷口在此刻蘇醒,淚也不覺流瞭下來。
評分##田曉菲的文章讀起來還是非常有趣!尤其喜歡幾篇關於心理學(“創傷記憶”)的引入融閤。全書都強調瞭跳齣傳統文學史既有敘事,迴到曆史語境(手抄本、南方視角)的一種閱讀方式。
評分##抄本文化還是頗有意思的
評分##《有詩為證:十九世紀的詩與史》一篇極有啓發性
評分##手抄本文化,文本細讀,曆史感。
評分##雖然大多是翻譯的論文,但田曉菲基本都自己校改過,所以文字很好,尤其標題。看多瞭無比生硬的學術譯作之後,覺得這點非常加分。對作品的解讀有時會讓人眼前一亮,可以藉鑒或者深入的點很多。至於文獻版本這些,更應該看重的還是事實的邏輯梳理吧,不宜發揮太過。
評分##看一篇覺得挺靈,看多瞭感覺很膩。
評分##最喜歡同名論文。田曉菲是我的精神導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