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最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他敏锐地发现两个社会的差异性以及忽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荒谬的结果。类似充满见识的分
析全书随处可见。
本书在美国出版后,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度被列为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参考书。对于当今的中国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具体生活,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之际所展现出来的坚强隐忍、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太好
评分##这本书是用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战时中国,国民党政府贪官污吏,腐败透顶,军队士气低落,果然是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同
评分##先挑写云南的一段来看
评分##评分是不是过于苛刻?作为抗战时的外国观察者,他的立场是公正的,对普通百姓是悲悯的。我们得以了解烽火间蝼蚁百姓真实而悲惨的生活。微观的战时生活,倒是通过外国人的作品了解,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作者的素描速写也很有意思。
评分##近来连续阅读了多部外国人作为亲历者描写近、现、当代中国作品,本书的深度算是其中上品,尤其提供了抗战中后期前线战区(1941年的洛阳和1943-1944的昆明与桂林)难得的一手纪实资料,把KMT统治下的自由中国与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所作所为忠实还原给读者,再度印证了KMT转进台湾的结局早在1944年就已注定。本书最后对KMT与中国内战命运的总结毫无悬念地与白修德、谢伟思、贝尔登等人完全一致(当然也愈发不解在所有在华美国人都洞若观火的情况下,美国政府1945之后的对华政策怎么会如此离谱)。当然书中也不免出现此类作品(从民国至今)中作者在所谓西方文明优越感视角下偏见性论述的通病,中西方文明间真正的理解和平等对话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若以此大历史观的角度来对比审视当今的中美关系,唏嘘,唏嘘,唏嘘。。
评分##说此书没有丁点史料价值那就是信口开河了,光是本书提供的视角和偏见本身就是不错的史料了。它告诉了今天的读者,抗战时期一个在华多年的西方记者,能够看到怎样的情况。 “我们这些外国旅行者就被KMT驻军将领们请来屋顶花园做客了。那是一桌豪华的酒宴,有鱼翅、大虾、鸡鸭、猪肉、高档调料等等。在吃了一星期干鱼和瓜片之后,这样的一餐的确美味非凡。有玉石花鸟装饰的花园餐厅凉爽宜人,肥胖的官员和商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开怀畅饮,像孩子般玩笑打闹,互相比较着新近走私来的珍品”对比那些吃不上饭卖儿卖女的老百姓,看来延安最后胜出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委员长治下有这么一大批得力的干将,何愁不胜利转进到台湾?
评分##我党的胜利更大程度上是美国模式的失败,而不是苏联模式的成功。
评分##20200605~0629 不是一本好书。充满了道听途说,臆想和猜测,以及西方人固有的偏见。既没有与当时著名人士的深入交流也没有对市井百态的详细记录,找不到丁点史料价值,叙事记录还杂乱无章甚至莫名其妙。糊弄西人可以
评分##近来连续阅读了多部外国人作为亲历者描写近、现、当代中国作品,本书的深度算是其中上品,尤其提供了抗战中后期前线战区(1941年的洛阳和1943-1944的昆明与桂林)难得的一手纪实资料,把KMT统治下的自由中国与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所作所为忠实还原给读者,再度印证了KMT转进台湾的结局早在1944年就已注定。本书最后对KMT与中国内战命运的总结毫无悬念地与白修德、谢伟思、贝尔登等人完全一致(当然也愈发不解在所有在华美国人都洞若观火的情况下,美国政府1945之后的对华政策怎么会如此离谱)。当然书中也不免出现此类作品(从民国至今)中作者在所谓西方文明优越感视角下偏见性论述的通病,中西方文明间真正的理解和平等对话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若以此大历史观的角度来对比审视当今的中美关系,唏嘘,唏嘘,唏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