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这书有什么好下架的,许多基本史实都不对,不值一阅。20世纪更是写得伟光正,简直可以当高中政治课外参考读物了
评分##书写和翻译皆流畅,以经济互动为主。紧接着看了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决定给该书多加一星,那些自大的,意淫的,理论先行的毛病基本都没有。弱化1840鸦片战争的影响,强调1985之前清朝内部的变化,强调通商口岸和内地的差异,各地区各行业的差异,中央和地方的差异,上层和下层的差异。主要概念是“非正式帝国主义”“金融帝国主义”。整体都很好,只是最后一章一直说苏联几乎没有给共什么帮助,有点儿太幼稚了……
评分##实际上,这本书的质量完全足够一个五星好评,写得极好。但是由于不必要的删减,所以减去1星。
评分##融入世界和独立自主,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前进的两大主题,这两个主题时而相互矛盾,时而又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一条独特并曲折的追寻现代化道路。
评分##两大主题:围绕中国加入由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某些观点有争议也有启发。(短评写不过,略)广州贸易是全书的一个重点论述,是脱离世界体系的憾事,他还把中国与欧洲、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也谈及中国为何无法明治维新。他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大背景下的民族主义的兴起。理解他的观察视角,应当去读三大本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他从时间和空间上定义了“19世纪”的概念,然后从各个主题详细描述19世纪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世纪,他说,19世纪的一个重大发明就是“民族国家”。“帝国与民族国家是19世纪人类聚居的两大政治单位。”这组关系的对立是构建当今世界政治区域的最重要因素。
评分##中国人写的近代史(包括蒋廷黻最著名《中国近代史》),使用的角度都是从清政府无能、卖国、腐等。也包括民国部分一样的套路批判多与思考很少涉及到经济部分。这本书的出发从地缘政治、政治经济学和世界上的每一次大事对中国的影响或者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对世界的影响来推进讲述。从西耶稣会传教士描绘的强大帝国为起点在到西方列强分食中国和非帝国主义从经济政治上裹挟控制中国在到最后的1949伟大共产党胜利做结束!读后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评分##实际上,这本书的质量完全足够一个五星好评,写得极好。但是由于不必要的删减,所以减去1星。
评分##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本书从经济-政治维度考量18世纪至新中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清朝/民国与世界经济、政治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以及后者对近代中国之影响。对于一个几乎只是通过中学历史课本来了解近代史的读者而言,作者的不少观点极具思辨力,冲破了历史课本的主流叙事,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读意义。正如奥斯特哈默所言,清朝时期中国并未彻底“闭关锁国”,其与世界社会的经济、政治联系从未被隔断。但随着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清朝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却阻碍了其商业经济发展;扩张到巅峰的领土面积见证了封建主义的顶点,却也是其衰亡的肇始;鸦片战争的意义被夸大了,在甲午战争后列强的殖民侵略才达到了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影响力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作者的分析也颇有建树。不知道删减情况如何,但本书内核还是挺正的。
评分##经济史 殖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