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就主题来说,旨在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无为”或“轻松自如”。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揭示其固有的概念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希望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想法未必成熟。本书专门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凡是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无为”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就不陌生,也可谓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乃至此法所依据的“涉身现实主义”的原理——还能为比较思想研究、甚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
还是犯了通病,手上是锤子看哪都是钉子,儒家和道家的“无”完全不在一个意思上,全都顺着来讲,怎么会相应
评分##本书阅读体验一般。
评分##1
评分##无为,热认知,心流,system1殊途同归。“无为”,是刻意练习后的即兴发挥。
评分还是犯了通病,手上是锤子看哪都是钉子,儒家和道家的“无”完全不在一个意思上,全都顺着来讲,怎么会相应
评分##无为是不刻意追求,特别放松的去做一件事,结果做得非常自然。要达到无为的状态,做的事情必须符合某个价值观系统。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追求的最高目标都是无为,但四个人都存在漏洞。
评分##20220616得到听书:不刻意、符合价值观、无为但有漏洞。
评分##最近美好的体验,都源于把过分压抑熱认知的魔爪抽回来
评分##【简单听】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方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在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影响别人的大事,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培养艺术品味,提升道德水准,我们可以使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如果面向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