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历史遗存都源于记忆与遗忘的缠斗,这里面不断复活与竞争的与其说是文本,不如说是个体的心性与情绪。本书试图追索的个体生命、记忆片段与思想竞逐,无疑都是近代中国的流风余韵,中间更多是激烈的一面,因为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一波一波历史巨浪的卷席之下,壮怀激烈,屡 败屡战,摇曳不定的潮与流值得重访与细分,而此前对于这些面相的讨论过于趋实,而较少注重那些在一切事物中的灵魂,殊不知僵硬的外表下面,往往有着曲曲折折的灵魂,只有人“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如果对此不能另辟蹊径,重拾对于“人事”之重视,发潜德之幽光,当然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孕育这些灵魂的社会。
##一共七章,大体均从历史变局中的个人出发,着重由新史料挖掘、复原历史场景下纷繁多元的声音,可谓“复调的历史”。作者很少下判断,但这种对“众声喧哗”的再现,本身就可以改变后人对历史的单一化认知。舒新城的遭遇、易君左《闲话扬州》风波两篇最让我感兴趣,于此颇可见当时地方社会心态之一斑。不过,近代社会史料虽已相当丰富,但有理由怀疑,留下这些记忆、现身于“舆论”的那个“社会”,其实仍只是人群中占少数的精英,他们自动自觉地代表着“公众”,在近代传媒兴起后,“势”和“风”或许也已有迹可循,而变成了一个话语公开竞争的场域。
评分##徐锋兄太早熟了,视野和格局都不俗,出版能做到今天这份上,不是没有原因的。
评分国人遇事,事事推诿。激愤一时,过时就忘。观翁师傅之流当道中枢,基本如此。耻不受事不当,遇事骂两句责任不可担。过后还是做京官搞政斗
评分##知名学术出版人谭徐锋老师的新书,能编入与虞云国、周振鹤等学者并列的史学学术丛书——“论衡”,足以说明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学术价值的推崇和认可。本书收录的多篇文章,或切入点独特,或视角与方法新颖,一方面深受新兴的社会史、新文化史、记忆研究的思潮影响,另一方面又体现细致梳理、严谨考证的传统史料学功力,通过代表性人物生平与代表性事件始末的还原,展现近代中国在记忆、舆论与社会生态上的多元面向。作者的记述,采取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的方式,少有直接的价值判断,而字里行间,留白丰富,有心者阅读时,自然能多有共鸣。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评分##徐锋兄太早熟了,视野和格局都不俗,出版能做到今天这份上,不是没有原因的。
评分##曾有幸聆听谭先生讲座。标题“察势观风”出自近代川儒刘咸炘,“疏通知远,即察势观风也。孟子之论世,太史之通古今之变,即此道也……”谭老师承史家典范,从记忆、舆论的视角收入七篇文章并附两篇,读完印象最深刻的是曾国藩、舒新城、易君左及郭沫若四篇。为什么是记忆?在《自叙》中,谭老师写到:“所有历史都是记忆,都是各种记忆的折叠与改写,有意无意的,这其中既有作者的心血,也有各色人等的情绪,还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权力,看似冷冰冰的各种文本,无疑可以通过记忆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由此可以发掘出历史研究的新机。”(《自叙》004)为什么是舆论?舆论在近代随着报刊的兴起与传播,影响了社会的潮流发展。“舆论宛若这样一种如网宇宙,以其多样的风云,与时代推移,形成空气与氛围,无形中构造出一种新的社会。”(《自叙》009)
评分##就这书也许分数有点虚高,但是虚高程度绝对没有侯旭东的新书夸张,而且我觉得这本比侯的书要好一点,五星我不会打,一星两星也没必要。这书切入近代史的角度很好,各个章节让我很有读的欲望,但是问题在于,这书有点过于走马观花了,比起七个章节两篇附录,可能把一两个章节内容能够深入展开,具体分析,这样比现在这样会更好。
评分##一共七章,大体均从历史变局中的个人出发,着重由新史料挖掘、复原历史场景下纷繁多元的声音,可谓“复调的历史”。作者很少下判断,但这种对“众声喧哗”的再现,本身就可以改变后人对历史的单一化认知。舒新城的遭遇、易君左《闲话扬州》风波两篇最让我感兴趣,于此颇可见当时地方社会心态之一斑。不过,近代社会史料虽已相当丰富,但有理由怀疑,留下这些记忆、现身于“舆论”的那个“社会”,其实仍只是人群中占少数的精英,他们自动自觉地代表着“公众”,在近代传媒兴起后,“势”和“风”或许也已有迹可循,而变成了一个话语公开竞争的场域。
评分##就这书也许分数有点虚高,但是虚高程度绝对没有侯旭东的新书夸张,而且我觉得这本比侯的书要好一点,五星我不会打,一星两星也没必要。这书切入近代史的角度很好,各个章节让我很有读的欲望,但是问题在于,这书有点过于走马观花了,比起七个章节两篇附录,可能把一两个章节内容能够深入展开,具体分析,这样比现在这样会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